第85章 1年1度的京察!(1 / 1)

表麵上看誠意伯劉伯溫,現在詢問許洛的就是一個酒坊老板和酒坊工人之間如何調和矛盾的問題。   但是實際上,這次劉伯溫過來詢問許洛意見也是真,但真正原因不是為了酒坊,而是一年一度的京察!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京察製度,還是當初少年國師為了杜絕朝廷官員貪贓枉法創立。   隻不過當時少年國師隻是給了一個最基礎的版本,在大明建國之後,少年國師忽然消失,朱元璋硬著頭皮,帶著劉伯溫和李善長等人,按照這個基礎的版本,結合現在大明官場實際情況進行了優化和改良。   本來剛開始前兩年,這個京察還頗具效果。   但是慢慢的這兩年,京察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很多遠在小縣城的縣令,一年辛辛苦苦,勤勤懇懇做事情,很多時候卻因為一件小事情,沒有讓當地極個別的老百姓滿意。   這些老百姓,就會在京城官員去到當地考核官員的時候,添油加醋的去誇大一些情況。   往往這個時候,朱元璋也是大筆一揮,直接就宣判縣令入獄,接受懲罰。   但是大明建國初期,根本就沒有人才可用,就算是洪武三年的科舉,也是讓朱元璋都惡心的不行。   沒想到偌大的天下,竟然就沒有一個可用之才。   雖然說很多出名的大儒,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拒絕來參加科舉,但是影響也不應該這麼大。   所以洪武帝才會一怒之下,直接斷絕了科舉考試這條天下讀書人忠君報國的門路。   正是因為沒有人才可用,很多時候一些入獄的縣令,還要帶著鐐銬,繼續被朱元璋拉出來,強行做事情。   除了這些憨直的縣令之外,還有一些狡猾的縣令,則是每次在京察之前,大力的跟當地老百姓搞好關係。   不管是送吃送喝,還是直接送銀子,總之一句話,這些縣令,為了得到好評,就會拚命的跟所有人把關係整的明明白邊。   但是一般這種在京察時候,得到好評的縣令,整個一年下來,政績卻非常的讓人痛心和揪心!   因為他們實際上是沒有太好的治理能力!   除了各地的縣令之外,在京師當官的文武百官,也基本上差不多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隻不過還是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大明建國五年以來,朝廷上的官員,大多都隻是能用。   但是你真的要說能夠真正做事的真沒有幾個。   如果真有那麼多的話,也就不會出現楊憲那種看似忠君報國,做了一些事情,但實際上卻做出了堪比酷吏還要讓人痛恨的慘絕人寰的事情出來。   朱元璋當初更是為楊憲的所作所為,痛心疾首了半天。   當初在少年國師還在的時候,他就對於這個楊憲有過點評。   外強中乾,不堪重用。   但是後來少年國師消失之後,朱元璋也就逐漸的忘記了這個評價。   等到洪武帝意識到楊憲已經出了很大問題的時候,他也是頗為後悔不已!   現如今劉伯溫身為禦史臺禦史中丞,掌管著大明文武百官的考核和彈劾職責。   說白了,每年到京察的時候,他作為總負責人,不但是精神飽受摧殘,身體也要一起跟著受罪,可以說是勞心勞力。   盡管劉伯溫每次京察的時候,非常耗費心神,但是最後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   現在下麵官員說的最多的就是,朝廷給予的俸祿,跟他們一年整體下來的辛苦勞作,不成正比。   雖然說當初給官員們製定俸祿的時候,劉伯溫也是親自參與了的。   但是當時過於樂觀的誠意伯,卻沒有考慮到大明一個實際情況。   那就是他們在製定大明各個州府縣官員俸祿的時候,隻是單純的考慮到官員一家的生計問題,卻忽視了衙門裡麵衙役和軍師,還有牢頭們的生計問題。   說白了,如果隻是按照現在的俸祿,官員一家可以衣食無憂。   但是下麵的人卻會天天餓肚子,因為不管是衙役,還是牢頭們,朝廷不會給他們發放俸祿。   這些衙役和牢頭們的俸祿,是需要縣令自己去發的。   但是如果縣令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發放的話,根本就不夠眾人一家老小的生計。   可是如果不發放俸祿的話,那基本上衙門裡麵,就真的出現縣令一個人光桿司令的尷尬窘境。   不管是斷案,還是抓捕牢犯,這些都需要人去完成。   很明顯縣令一個人是完不成這麼多工作。   可是朝廷一年之內,就給這麼多俸祿,被逼之下,下麵官員隻能自己想辦法,從其他方麵多拿點銀子,才能保證生計。   偏偏朱元璋對於這種貪贓枉法的行為,非常痛恨。   因為過往童年的一些不好經歷,這位洪武帝一直覺得,天底下的貪官抓到一個就應該夷三族。   因為官員們的貪汙,才導致民不聊生,老百姓流離失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可是往往現實並不是這樣。   劉伯溫也是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親自微服私巡過後,才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劉伯溫自己也經常吃不上飯,還要依靠販賣自己的字畫,維持生計。   但是他還是盡可能的會從自己的俸祿裡麵,拿出一些銀子,補貼下麵禦史臺家境貧困的官員們。   隻不過劉伯溫的這點俸祿,對於整個禦史臺的官員們而言,杯水車薪,根本得不到解決。   劉伯溫也因為此事跟洪武帝上疏過,但是朱元璋一直沒有回應他,算是石沉大海。   今年京察又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基本上所有官員都有問題。   但是劉伯溫卻不打算像去年那樣,一一嚴肅處理。   隻不過如果真的被朱元璋知道的話,那麼劉伯溫以及整個浙東黨可能都會有危險。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劉伯溫才想到過來尋找許洛幫忙出主意。   當然劉伯溫也順便想探探許洛的口風,看看是否可以把這位少年郎挖到自己的禦史臺。   如果許洛真的加入到禦史臺的話,那麼對於劉伯溫而言,也不算是什麼壞事!   反倒是劉伯溫自己一定會輕鬆不少,省不少心!   雖然說劉伯溫跟許洛相處時間最短,但是他卻是三人裡麵最懂許洛的那一個存在。   如今劉伯溫通過酒坊的事情,來請教許洛,也算是替禦史臺考驗一下許洛是否真的有資格入朝為官。   PS:感謝“熊藏老爹”彥祖的推薦票~~~恭祝福壽安康,萬事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