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歲月眨眼即逝,三千年的時間,在洪荒之中不過彈指一瞬的事情。 這三千年間,鴻鈞心神所動,觀演洪荒眾生成長修道,結合造化玉蝶所收集的三千大道,心中對道法的明悟越發之深。 “何為道?” 這是鴻鈞合道之後,心中再次生出的疑惑。 “我若傳道,該傳何種大道?” 鴻鈞神遊天地,眼觀蒼生。 一抹抹的明悟自他的心中升起。 “道,無形無名,乃是寰宇世界之中先天便存在的一種規則。” “無論我們有沒有感知到,它都存在於那裡。” “所謂悟道,便是感悟到與自己契合的大道,順著其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合身其中,最終證道,替代這條道。” “那時,自己便是道,道便是自己。” “悟道,便是得見自我。” 鴻鈞抽回心神,目中精芒四射。 “眾生之道,便是眾生如何得見自我的過程。” “大道萬千,殊途同歸。” “我傳道,傳自己所悟道之本義即可。” “至於他們能不能從中有所領悟,那就看他們個人機緣造化了。” 心中主意打定,鴻鈞便心無所束,安心準備傳道事宜。 紫霄宮前,亦有洪荒生靈逐漸趕到。 此時洪荒天地還在發展,自九重天起,九天罡風呼嘯在各大重天。 眾生靈想要聽鴻鈞傳道,就必須要越過九天罡風,方能前來。 這九天罡風不僅會撕裂身體,還會傷人神魂,想要越過,若非修為足夠,必將受盡苦痛折磨。 鴻鈞也沒有將九天罡風移走,對於他來說,這恰好也是一個篩選求道者的機會。 若無天賦,非大氣運大毅力者,便是傳道,亦不能堅持下去。 就看來者,是屬於何等行列了。 最先趕到的,乃是三清兄弟。 太清老子,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道人。 老子倒騎青牛,手持盤龍扁拐。 元始天尊端坐蓮臺,手持寶玉如意。 通天教主則是背負青萍劍,英氣勃勃。 看著最先趕到紫霄宮外的三清兄弟,鴻鈞輕輕頷首點頭。 三清兄弟與自己有大機緣,無論是天賦還是心性都是洪荒之中一等一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三兄弟胸懷慈悲之心,心念洪荒眾生,與自己道義符合。 三兄弟最先趕到,眼見紫霄宮宮門緊閉,也未心急,而是就近盤腿坐下,安靜等待。 鴻鈞心中主意打定,待到傳道之時,便將三人收做門徒。 隨後趕到的,是三個出乎鴻鈞意料的人。 東皇太一和妖皇帝俊,還有他們妖族的軍師鯤鵬。 再之後,是伏羲女媧兩兄妹。 更之後,便是鎮元子和他的大冤種好友紅雲老祖。 至於接引準提兩個老六,因為西方路途遙遠,遲遲未到。 至於楊眉與羅睺這等存在,他們的心中早早便對自己的大道清晰了解,反而不屑於來聽鴻鈞傳道。 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清楚,鴻鈞此次傳道,所為其中眾生,非是成聖之道,於他們無益。 因為沒有得到鴻鈞的允許,此時先來的眾人都隻能乾等在紫霄宮之外。 鴻鈞見狀,麵露笑意,對著昊天瑤池他們吩咐出聲。 “汝等去宮外,將那些道友接引進宮,安排坐好。” 昊天瑤池聞言,輕輕點頭,隨後帶著敖大九人朝著宮外走去。 紫霄宮前,巨大的宮門緩緩打開,瑞彩神光從中迸射而出。 昊天他們一眾十一位童子分別掠出宮外,對著一眾洪荒生靈行禮。 “吾師尊請你們入殿聽道。” 眼見昊天他們掠出,等候在宮外的一眾仙神紛紛瞳孔一縮。 “大羅金仙?” “這道祖座下童子,竟然修為俱是大羅金仙?” 此時三族大劫剛過不久,後麵證道而起各大生靈,便是三清兄弟,都勉強才晉升大羅,眼見鴻鈞座下的童子俱是大羅金仙,自然震撼。 “不愧是道祖,便是大羅,都隻能做其座下童子,無法被收為徒弟。” “要是吾等能被看重收徒,那該有多好?” “別說是收徒了,便是如他們一般被收入宮中做個座下童子,也是天大的榮幸。” 在昊天等人的帶領之下,前來聽道的洪荒生靈紛紛排好隊,恭敬地跟著進入了紫霄宮中。 紫霄宮,說是一方宮殿,但實則是鴻鈞於三十三重天之內所開辟的一方小世界。 眾人進入宮門,便覺眼前一變,天地廣闊,仙音裊裊,浩渺無盡! 鴻鈞的身影高坐天穹之上,與道合一,與天地合一,若有若無。 眼見此景,眾人心下更加震撼,紛紛對著鴻鈞稽首行禮。 “拜見道祖!” 鴻鈞俯首看向腳下眾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輕輕頷首,微笑示意。 於他而言,眼前眾生都是自己在此方天地之間的子民。 他莊嚴浩大的聲音從眾人的心間響起。 “此次傳道,合該有三千聽道之數,你們且先等候,各自打坐靜心。” 眾生聞言,自是沒有異議。 能夠有聽道的機會,便已經是鴻鈞的賞賜,他們歡喜還來不及,怎會異議? 老子三人心性最佳,在聽到鴻鈞言語之後,當即便找了個地方盤腿坐下,開始靜下心來,感悟此方天地之間的不凡。 隨後是伏羲女媧兄妹,他們二人早對鴻鈞熟悉,心中十分信任,互視一眼,當即坐下。 帝俊東皇其餘眾生,眼見此景,亦是盤腿跟著坐下,分散宮中,打坐修行。 在眾人的等待之間,後人紛遝而至,就連距離較遠的接引準提都領著自己西方那邊的道友們緩緩趕到。 此時西方靈脈尚未破碎,西方那邊也有不少生靈,雖說比不得本就靈氣蓬勃的其他地方,但還算不錯。 鴻鈞安靜地等待著眾生湧入,在第三千名聽道人趕到之時,他將手一揮,直接關閉了紫霄宮的通道。 他俯身看向身下的眾生,一襲白衫飄飄,嘴角露出笑意。 “好了,此次聽道之人,三千之數已然足夠。” “接下來,你們且打起精神,聽吾講道。” “此次吾所傳之道,乃是大羅之道,吾會將對大羅一境從始至終的所有體悟毫無保留地述出。” “望汝等能夠從中有所領悟。”
第17章 傳道之心,3000之客(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