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起床,在樓下販賣機買了了點東西吃。 在寢室看了一天手機,沒有玩遊戲,佝僂著身子,枯坐在椅子上。 沒有玩遊戲,手機放著音樂,麻木地在小黑盒、vx、b站三個軟件上反復刷新。 感覺自己麻木地像一隻僵屍 18:14吃完晚飯,到教室裡開始看書。 看的是買了有一段時間的但沒看的《野草》。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這是魯迅《野草》題辭的第一句話,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我的沉默是空虛的,是消沉的,應該要學會充實起來。 淺淺翻了下《野草》,越發感到自己的缺失.......很多篇我幾乎看不懂...... 比較引起現在的我的感觸的有兩篇:《希望》《墓碣文》。 在《希望》中,魯迅開篇寫到“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瞬間感到了共鳴,感覺自己最近也是這樣的,有一種消沉和麻木。 “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我們不管現在如何寂寞,但這些曾經引起我們激情的東西卻都是曾經真實存在的。 “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 “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來襲,雖然盾後麵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我總是用一些雞湯式的“希望”來對抗生活帶來的空虛,這樣雖然一時有用,但自己卻像腐朽的樹乾一樣,充滿了窟窿,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下。 用“自欺”對抗虛空。 這樣的結局或許就是“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希望是cj。 她對誰都蠱惑。 這樣的希望是虛妄的,懷揣著這樣希望自欺的人無異於是一個拖著瀕臨極限身體行走的人,一碰就倒。 “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魯迅否定的是自欺的希望。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這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那麼“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 那麼我應該怎麼辦呢? 魯迅先生肯定的是真正希望。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放棄自欺的希望)。 “我隻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 “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 我想,或許有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或許有人對生活充滿了絕望。 但這都無所謂了。 不論希望還是絕望都不是自暴自棄的借口,因為希望和絕望都是虛妄的,本就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做了些什麼! 真正的生活應該是路一樣,被走出來的,被肉薄於暗夜的。 ......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這是《墓碣文》中,新我看到舊我墓碑上的文字,“狂熱”與“寒”、“天上”與“深淵”.......在這種極具對比性的極點轉化中,我覺得作者新我的誕生也應該是基於舊我的“極點”而誕生的完全不同的新存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麵對舊我,“抉心自食”,“預知本味”。 可是,“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可見不管是在巨大的情感下看舊我的本心,還是靜下心來品味舊我,都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其實我覺得魯迅在前麵就說了。 “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終以殞顛” 可見死去的舊我就如同“長蛇”長有毒牙,如果隻去考慮舊我“自嚙其身”,可能是一種對自己的荼毒,容易迷失自己,那麼結果就是“隕顛”。 於是新我選擇了離開。 舊我對逃走的新我說:“待我成灰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舊我死時也是“臉上卻不顯哀樂之狀,但蒙蒙如煙然”。 可見舊我之死,是為了新我更好的活下去。 “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 新我走的是一條全新的道路,要想活下去,堅定地走下去,也必須完全的摒棄舊我。 ...... 20:58看完書補完日記,感覺心情好了不少。 晚上回去打算洗個澡。 時間早的話可以玩會兒遊戲。 不早的話就做平板支撐早點睡。 22:24洗完澡,看看單詞吧。 22:47做完平板支撐,上個廁所。 23:07睡覺吧,明天要開始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