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鄧國斌送來了肥豬,可豬號找食堂麻煩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最生氣的卻是韓忠珍。 食堂是他直接領導的後勤單位,是直接為他服務的,你針對它不就是針對我嗎?! 他表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已經有了計較。 定崗定額豬號也得抓緊實行了。 不然他們真分不清誰是大小王。 龔連山也聽到了傳聞。 他回家打聽,龔福廷輕描淡寫的讓他別管,開好自己的車得了! 由於大解放經常參與送飯的活兒,跟沈金鳳接觸的多了,外麵也有了些閑話。 老沈聽到這話隻是淡淡一笑。 而龔福廷則假裝不知道。 這種消息就像夏天的陣雨,一會有一會無。 反正龔連山是沒當回事。 他的眼睛盯著駕照呢! 就盼著早點秋收,他能跟著汽車隊的人去學習。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進入了悶熱的八月。 龔連山的生日連他自己都沒想起來,老媽卻記得。 十六號一早,龔家竟然每人一個雞蛋。 他這才想起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第二天,沈家好事連連。 沈金芳的錄取通知書來了。 大金牙兩口子高興壞了。 讓龔福廷幫忙做了幾桌酒席,慶祝二閨女魚躍農門。 龔連山也抽空去了。 龔家還隨了五塊錢的賀禮。 席間,大金牙揚眉吐氣。 “老二的大學通知書到了,老三上局高也定了!哎呀,我真是滿足啊。” 這是他這些年來最舒心的時候。 搞得龔福廷不得不搬出自家閨女。 因為龔連花是和沈金華一起接到的通知書。 東北早熟的作物在八月下旬就開始收獲了。 熱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 早熟的麥穗沉甸甸的。 此時的熱度和光照把最後的營養都聚焦到了麥粒上。 拖拉機拖著割曬機在麥田裡走過。 一趟趟的小麥被放倒。 倒在麥茬兒上的麥稈和麥穗在陽光的照射下,迅速的蒸發著水分。 麥粒也跟著催熟。 也就幾天的功夫,大片的小麥被割倒。 跟著就是牽引拾禾脫粒機上場了。 它把倒地的麥子都撿起來,送進肚子裡脫粒。 這是現今國產的收割脫粒設備。 收割和脫粒是分開的。 當然也有國產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 這種機車從收割到脫粒一次性完成。 隻是碎粒率較高,很浪費糧食。 如今農場的收獲設備正處在過渡階段。 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收獲設備就是牽引式割曬機和牽引式脫粒機,相互配合收獲穀物。 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我們國產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研製成功,農場用上了自己的收割機。 可因為產量和質量的問題,一直受到詬病。 進入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 進口的聯合收割機逐漸的進入農場。 這不,今年三隊分到了一臺進口聯合收割機。 駕駛員在農機科技術員的指導下,開著它奔馳在麥田裡。 龔連山坐在解放車的駕駛位上,盯著駛向地邊的聯合收割機,見它停穩了,才發動車子靠了過去。 這進口的機器就是好用。 不但馬力大,效率高,碎粒也少。 聯合收割機頂上的黃色預警燈閃爍著,絞籠緩緩的打開,伸進了解放車的後箱。 嘩嘩嘩。 麥粒從絞籠裡傾瀉而下。 金黃的麥粒散發著清香,讓人陶醉。 韓忠珍、吳長順都爬上了大解放的後箱,抓了把麥粒看看,聞了聞,又拿出一顆放進嘴裡嚼著。 臉上都露出滿意的笑容。 “老吳啊,不錯啊!這糧食碎的不多!” “是啊,確實比咱們自己的機器強。” 一會兒工夫,車廂裡的麥子就冒尖了。 龔連山見狀,趕緊移動汽車。 讓車廂裡的糧食分布的均勻些。 待放完了糧,他翻身上了車廂,摘下車廂前綁著的木鍁,把麥子推平,防止汽車顛簸撒糧。 “小龔啊,你師傅呢?” 韓忠珍問道。 “他回家吃飯了,我們換班吃!” “嗯,開車小心點,別撒了。” “放心吧,主任。” 說到換班回家吃飯這事,是有原因的。 以前,他們這些臨時吃工作餐的職工是不用交錢的。 後麵不行了,食堂要成本核算,誰吃誰交錢。 像老湯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花錢吃飯呢? 他們師徒換班回家吃。 龔連山駕駛著大解放,哼哼著發出悶聲駛上了機耕路,直奔曬場。 龔連河和湯軍他們十幾個小夥子手裡拿著鋼叉,給國產拾禾脫粒機填麥稈。 望著進口收割機在田裡奔馳,他們都很羨慕。 再看看自己眼前的老機器,真是不能比啊! 韓忠珍看著忙碌的場麵,心情愉悅。 “老吳,燒荒的家屬安排了嗎?” “安排了,明天開始。” “我看後天再燒吧,讓職工們都拉點麥秸,都燒了怪可惜的!” 晚上七點多了,天色已暗。 忙著麥收的拖拉機陸續的開回了連隊,畢竟要回去加油嘛。 可牽引的機器就直接扔在地邊了,明天一早再來繼續忙活。 孟國平爬上了大解放,隔著窗子對朱正雲和劉海洋喊道:“今晚先給小龔拉一車,明天再拉咱們的,我排最後吧。” “好,連山,你可快點來啊!” “放心吧,連河他們也在,等我!” 龔連山把糧卸在曬場,跟湯茂林打了招呼,牽引著掛車返回了地裡。 劉海洋和朱正雲把掛車掛在拖拉機的屁股後,打開了大箱板,三麵的箱板枕在原木上,用鐵絲綁起來,擴大掛車的水平麵積。 解放車停在了地邊。 龔連山和劉海洋拿著鋼叉站在掛車車廂上。 龔連河帶著幾個同學往車上叉麥秸。 麥秸是小麥脫粒後剩下的麥稈。 農場職工都拿來當做飯的柴火。 這些麥秸的處理就是燒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連隊還得專門安排人乾這活兒呢。 職工工餘時間拉回家也算是幫了單位的大忙。 朱正雲緩慢的開著拖拉機在前麵走著。 從這邊地頭一路向前。 到了另一頭如果裝滿了,就可以回家了。 如果還沒滿,則掉頭繼續裝車。 龔連河在下麵累得胳膊疼。 他倒是想上去裝車,可他不會啊! 麥秸之間比較滑,如果沒有經驗,很容易滑坡,裝到一半就塌了。 龔連山和劉海洋有經驗。 去年他們就裝過了。 這玩意要一層壓著一層的裝,才能形成一個整體。 一直到晚上九點,掛車才算裝完。 然後又用粗繩把麥秸攏起來。 用木棒當臨時絞盤,把繩子絞緊。 朱正雲開著拖拉機哼哼哼的上路,劉海洋則坐在麥秸垛上守著。 龔連河帶著同學上了解放車。 他們回到家等了好一會兒,拖拉機才敦敦敦的回來。 龔家的廚房裡傳出爆鍋的肉香。 龔連山指揮著把麥秸卸在指定的地方。 農場秋收就是這樣,公事私事都是最忙的時候。 尤其是弄燒火的麥秸豆秸。 家家戶戶都需要。 大家都是相互幫忙的。 想要不求人都不可能。 龔家的麥秸拉回來了,那麼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們哥倆就得給幫忙的其他人出力。 當然,能出車的不出力也行。 就像解放車的掛車,就得借給大家用。
第二十三章秋收大家都很忙(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