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音樂學院的美女走秀,來到了第三天。這個活動相當吸引客流量,幫四海集團帶來了不小的外商。開不開單另說,至少做到了顧客盈門。
所以李雲海和柳如意、方蕓她們商量,繼續請她們走秀,一直到廣交會結束。
柳如意等女生,都是畢業班的學生,出來走秀賺錢,得到學校允許,相當於其他院校學生的實習一樣。
這天,李雲海在打印機展位,向外商推銷微壓電打印機。
打印機最核心的部件就是打印頭。外企雖然在我們國內投資建廠,不管是合資或者是獨資,他們的核心技術是不會給我們的。
我國真正自主研製出來的第一款噴墨打印頭,就是四海集團的微壓電技術。
這種高深的技術,一般的人不懂,但同行肯定明白這項技術的科技含量,這是打印技術的巨大進步。
1971年,施樂公司的斯塔·克韋瑟在靜電復印機裡加裝一支激光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打印機。
1968年,東洋OKI公司發明世界上第一臺針式打印機OKI Wiredot。
全球第一臺噴墨打印機,以及噴墨打印最早的專利,是西門子在1951年申請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種打印技術已經十分發達。
這些年來,打印技術一直在進步和發展。
如今,四海集團研製生產的微壓電噴墨打印機,又實現了一項新的技術突破。
大多數外商都很感興趣的了解了一番,然後禮貌的離開。
又是沒有收獲的一天。
下班回到家裡後,李雲海和林芝商量,等廣交會結束,要去一趟米國。
李雲海之前的簽證有效期一年,期間可以任意往返。
林芝因為身份特殊,出國簽證需要特別的審批,不論因公、因私、長期、臨時出國,不僅要省裡批準,還要報請北金的總政部審批。所以,她的出國簽證反而比普通人難得多。
這一規定,一直到1988年才做出更改,1988年以後,像林芝這樣的大院子女,均按一般出國人員的正常手續審批。
林芝又不能陪同李雲海出國,這讓她很是鬱悶。不過她也知道李雲海這次去米國,是為了辦大事,至於出國遊玩,以後有的是機會。
她擔心李雲海一個人在國外沒有人照顧,想到龔潔有米國的簽證,便和龔潔商議,想請她陪同李雲海去趟米國。
龔潔參與拍攝的《搞笑一家人》,第一期隻有20集,每周播出4集,五周就播完,後續要看收視率和觀眾的反響,才決定是否續拍。
前麵20的戲份,已經快拍完了,龔潔正好有空檔,可以陪同李雲海出國。
龔潔對林芝說,你放心好了,我會幫你照顧好李總的。
林芝說你溫柔甜美又懂事,是我的大姐姐,我相信伱肯定特別會照顧人。
這個年代的人,特別是像林芝,心地善良單純,還沒有太多的其他想法。
幾天後,倪教授聯係李雲海,說他已經和米國的GCA公司談妥了,價格方麵,對方隻能少兩千萬美元,不能再低了。
原價8億美元,隻談下來兩千萬美元!
還需要7.8億美元的資金。
李雲海既然做了決定,也就不再猶豫。
7.8億美元!
投了!
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和存儲器技術,掌握在東洋和米國手裡。
東洋的尼康,米國的GCA,這兩家公司占據全球60%以上的芯片市場。
1986年,東洋存儲器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上升至65%,而米國則降低至30%。
米國因為常年財政出現赤字,所以才有了廣場協議,限製東洋芯片業的發展。
1984年,DRAM芯片的價格從每片4美元,到廣場協議之後,跌到了每片0.3美元。而生產成本是1.3美元!
這意味著,東洋人每生產一片DRAM芯片,就要虧1美元。
米國通過種種經濟手段,將東洋人的DRAM產業往死裡打。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國際情勢急劇變革的重要年份!
北邊的老大哥正陷入冷戰。
東洋和米國交惡。
米國本土製造業成本飆升。
全球的製造業在洗牌。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被南韓人撿了個大漏,趁機將半導體產業發展了起來。
我國的相關生產線,都是購置於70年代,已經嚴重落後。
在我們目前的認知中,芯片製程代表著芯片的性能和功耗。而廠商也往往以先進製程作為關鍵宣傳點。一直以來,芯片的迭代進化被一個叫“摩爾定律”的預言控製著。它的提出者是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早在1965年,摩爾就預言:單位平方英寸上晶體管的數目每隔18到24個月就將翻一番。
也就是說,芯片兩年左右就要迭換一代,我國原有的生產線,已經落後五代了。
另外,從國際環境來看的話,現在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的寒冬期。
DRAM芯片都是在虧本賣。
李雲海卻要逆市而上,投入7.8億美元的巨資,采購生產線!
現在市麵上主流的DRAM芯片,是64K DRAM,生產成本是1.3美元每片。麵對行業寒冬,李雲海不僅沒有收縮投資,反而開始逆向投資,擴大產能。
李雲海賭的是未來!
他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PC電腦即將進入熱銷期,帶來行業繁榮。
隻要能挺過這兩年,李雲海肯定可以順利翻盤,迎來業績增長。
同時期的半導體廠家,還有南韓的三星,也在進行逆向投資,這幾年將巨虧數億美元!
李雲海的想法,就是在行業最低穀時抄底,拿出幾億美元來虧損,以後再賺回來。
但這幾年時間裡,李雲海需要想辦法賺到更多的錢,才能維持這個產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薄弱,想依靠國力進行投資,基本上是妄想。
1982年到1992年這十年之間,我國全國集成電路行業固定資產總投入僅15億元人民幣,對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李雲海隻能自籌資金。
他現在想到的辦法有好幾個。
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以四海集團的固定資產,向銀行做抵押,可以拿到一筆貸款,多的不敢說,幾億人民幣應該沒有問題。
再多的話,銀行不敢借,李雲海也沒必要貸。
企業的債務,必須控製在一定程度。
公司負債率,等於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再乘以100%。
一般來說,控製在40%左右是最合理的。
不然的話,企業資金鏈一旦崩盤,就會萬劫不復。
四海集團的固定資產,隻有天華大廈、四海中心和幾家生產工廠,再加上香江的海軍大廈。
這些資產,貸幾個億的人民幣,完全沒有問題。
李雲海要融資,還有一個方法:上市。
國內雖然已經有了股份企業,也有公司發行過股票,但規模並不大,大都是幾百萬股票的小企業而已,很多企業發行了股票,但沒有人購買,股票都是通過攤派的方式發行。
至於證券市場,那起碼還要等6年時間才能成立。
李雲海想上市,隻能走離岸渠道。
最近的離岸上市地,就是香江。
其次是新加坡,再次是米國。
眾所周知,國內一直有資本管製,那資本管製到底是什麼?
舉個例子,李雲海想買米國的股票,也就是做境外的證券投資,那他需要做兩件事,一是把人民幣換成美元,二是用美元買米國的股票。資本管製管的其實就是這兩個環節,一是把人民幣換成美元的環節,也就是匯兌環節;二是買米國股票的環節,也就是跨境資本交易環節,由於資本管製的存在,境內買境外的股票、債券,境外買境內的股票、債券都受限製。
但在80年代,還沒有國內企業辦理過離岸上市,香江也沒有。
第一家國內企業到香江上市,是1993年6月29號,這天也是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青島的啤酒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以H股形式上市的內地企業。
所以,李雲海想在香江的股市融資,除非以港資企業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也不難。
李雲海在香江注冊了公司海華公司,這是他自己控股的離岸企業。
四海集團和海華公司交叉持股。
李雲海可以用海華公司的名義在香江上市融資。
在香江上市,要滿足過去3個財政年度至少5000萬港元盈利,最近一年盈利至少2000萬,以及前兩年累計盈利至少3000萬港元,同時上市時市值至少達到2億港元。
這個條件並不苛刻。
海華公司完全滿足財務要求。
同時期的香江本土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香江當地的IPO資源嚴重匱乏。
港交所的領導,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很清楚,香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價值,以及內地企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他們敏銳的意識到,兩者一旦結合,必將迸發出巨大能量。
香江不過幾百萬人口,股市達到三千億港幣的規模,但在國際上隻能算是邊緣市場,隻有和內地企業合作,才能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資本市場。
李雲海估計,自己要在香江上市,問題不大。
但有一點,就是不管是海華公司,還是四海集團,成立的年限還不夠三年。
不過,李雲海可以把香江上市,做為自己將來融資的一個主要渠道。
有了這幾個融資的可能,李雲海將全部身家投資到芯片和存儲器中來,也就有了更大的底氣。
廣交會還在進行當中,CCA和電腦打字機的生意比較穩。
李雲海卻想抽空到國內的芯片工廠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