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讓我強大】 【】 而在這時。 大明當下一代吏部尚書,正在想著該怎麼上天封神。 想要封神,就得解決大明眼前新問題。 現在大明經過二百年的治理,幾次中興成功。 拓地數千裡。 將流民遷徙到邊境。 倒是國富民強。 因為開拓了很多土地,然後又把那些百姓遷移過去。 同時還修建了很多馳道,方便將土地守住。 因此大大減少了土地兼並的矛盾。 同時又增加了對富人收稅。 對窮人減稅。 富人出錢出糧,窮人出力出糧。 以前的時候,這些管員們自然是沒有這麼強大的改革動力。 麵對這麼多難事,肯定是得過且過。 然後王朝就慢慢墮.落。 從皇帝到尚書,再到下層將官,都是一樣。 隻有少許有人雄心壯誌,刷新朝廷,留名後世。 但畢竟是少數。 但是現在不同了。 現在有上天封神的巨大動力。 這些從科舉中出現的人精們,他們作為帝國最高的精英們,自然是爆發出了全部的力量。 而且皇帝同樣如此。 為了長生,皇帝有幾個不吃丹藥的? 為了迷信長生,皇帝連親兒子都能處死。 何況是支持這些大臣們改革? 所以相對來說,改革派、奮進派、開拓派,他們的勢力就變得更大了。 他們才是主流。 有問題要改,沒問題創造問題也要改。 這就是他們的動力。 總之就是沒事也要折騰出事來。 每個能成為二品侍郎以上的文官,一品總兵以上的武官,都有著開拓進取之心。 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有相當大的機會上天封神。 這幾率比中舉可高多了。 要知道他們很多人都是一路從科舉中殺出來的,封神就在上麵,他們能不繼續拚嗎? 所以他們也想著一個接一個跟著上去的。 按照以往的規矩。 如果說一件大功下來之後,大概足足有20多人能被上天封神。 當然數目不一定。 如果功勞足夠多,或許能多達百人。 這個數目很厲害了。 要知道三年一次的進士也不過三百名。 首功,可以封成一宮之主。 類似於一個宮殿的主人,可以享受數十仙人的伺候。 次功,可以封為一司之主,就是一個部門的主人。 三功,一般就是其他人所得。 隻能作為神仆,可能就是灑掃仙童之類的。 但也是長生不老。 隻是偶然要做點工。 可以說這個封神比例已經很高。 完完全全值得大家拚一拚。 畢竟他們都從科舉上拚出來的。 科舉比例,不比成神的比例也高。 要知道金舉人。 很多人一考一輩子,你是和數十年的考生一起競賽。 而不是說和當屆的考生競賽。 這是和後世最大的不同。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神秘讓我強大】 【】 雖然後世義務教育率高,競爭總人數高。 但相對而言,競爭成功後的待遇差得太多太多了。 封建時代,成為舉人,那就是一步登天。 後世考上TOP2,也不能說一步登天。 還得辛苦。 而封建時代成為舉人,如果沒有進取心,隻要還是王朝盛世,基本就能安享老爺之福了。 當然封建時代醫療條件差,大部分老爺活不了太久。 但隻要運氣不差,也有很多活到的老爺們。 因為沒有壓力,在縣城裡基本上就是士紳一流。 隻要不太倒黴,破家的縣令,找不上門來。 畢竟你還有同年,還有座師,不是孤立無援的。 而且舉人是一個省的秀才去考。 一個省裡數萬秀才,隻能考那麼百十個舉人。 吏部尚書,想了又想。 現在要謀取開拓之功的話,就需要籌備銀兩和兵丁。 還要確定在哪個地方進行動手? 想了想之後。 他又開始去找工部尚書,兵部尚書。 這三個部,吏部、兵部、工部這三個部,是最積極向外開拓的。 也是最經常能封神的尚書。 而禮部尚書看似清貴,卻很少有封神的。 由此可見上天人也不喜歡禮部。 因為他們往往隻會繁文縟節,不會做實事。 而兵部和吏部,卻是最容易受封的。 再就是工部和戶部。 隻是戶部,牽扯比較大。 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沒有太多交情。 他又在家裡想了想之後。 然後命下人拿著自己帖子,去找工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請二人到京城最大的飛燕樓。 飛燕樓其實就是封神樓。 隻不過直接叫“封神樓”的話,這太不符合清貴大臣們低調的想法。 畢竟事成之前,都要低調。 免得壓力太大。 而歷年來科考也是這樣。 呼聲最大的雖然中榜的不少,但一旦落榜,那可就真丟人了。 飛燕就是上天。 就是飛到天庭的屋簷下做燕子。 所以叫做“飛燕”。 這就用了一個比喻。 就在飛燕樓最好的九層樓裡。 三位尚書就開始了密談。 吏部尚書首先發起的。 所以他先說。 “自從20年前,前吏部尚書上天封神。” “至今悠悠一晃20年了。” “一直沒有人封神。” “現在經過20年積蓄,上次我看戶部銀子大概有1億2兩千萬的存銀。” “常備軍也有120萬,其中騎兵20萬。” “兵馬之強,猶勝開國之時。” “我覺得又可以再去開拓一番了。” 兵部尚書說道:“吳兄所言甚是,這戶部幾任尚書還是很有功勞。” “若是開拓成功,少不得他們一個三功。” “是啊,歷來戶部不顯漏,但隻要有銀有糧,封神名額總要拿走三分之一。”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神秘讓我強大】 【】 眾人點點頭。 這是無可厚非的。 歷來打勝仗其實並不是太難。 關鍵是後勤問題。 就像大明打仗,幾次打不下去,都是銀子和糧食供應不上了。 從後方運送太遙遠。 最好是拿銀子就地購買,或者讓商人自己運送。 靠朝廷運輸,效率低下。 是真的低下。 商人就不同了。 有些商人會乾脆隨軍種地賣糧。 現在這些大佬們也意識到商人的重要性。 因為他們能積極籌備軍需。 也有幾個商人,被封神的。 以“紫薇舍人”之號,被封上天。 雖然隻做一些侍從工作,也是不錯了。 “所以說找到幾位老哥,就想要探討封神之事。” “這銀子我們不花,可就給別人花了。”吏部尚書說道。 眾人點頭。 其實這是應有之意。 積累銀錢糧食,也是有功勞的。 並不僅僅是開拓者有功。 並不用擔心蒼天會無視功勞。 前麵說過戶部往往占了三分之一的名額。 “而且當今皇上也很有想法,想要早早上天封神,不想再做凡間帝王。”工部尚書說道。 他是工部,知道皇帝最喜歡做木工。 但又最聰明。 擅長調和將相。 “是啊,當今皇上雖然年輕,但卻不好奢侈。” “一心一意想要求封神,平時省吃儉用,每年隻穿8套常服,每頓飯隻吃4個菜2個湯,而且宮殿不修,園林不去,不下江南。” “所有的銀子都存在內庫裡麵。”吏部尚書也說道, “據說已經存了6,000萬兩的內庫銀。” “這樣和戶部加起來,足足有兩億兩的白銀,這足可以開拓出四五百公裡縱深的土地。” 三人相視一眼,一時間心情大振。 有這麼多銀子,還不好好用上一番,那真是浪費了前人的積累。 前人積累就是指望後人能好好用,然後大家一起封神的。 這時,兵部尚書說道:“若是能將土地擴出四五百裡的話,根據往日的經驗,拓地100裡能夠封20個神。” “拓地1000裡可以封100個神來。” “隻是500裡的話,能封50個神。” “當然正神也就十分之一,其他都是仆從,並非正神,雖然也有長生,但不得安逸。” 其他兩人點頭。 既然想要封神,自然要封最好的。 這是身為重臣名臣的驕傲。 就像很多名臣,都有傲氣。 皇帝自然是有資格。 內閣首輔也有資格。 六部尚書隻要不拖後腿,同樣有資格。 “如今我們三位同年在這裡商量,咱們三個都為同一科,肯定是要互相協助,至少先撈一個仙仆再說。” “說的是,咱們幾個都是同年,好不容易登上高位,總不能白白荒廢,隻是為了一些黃白之物,美女聲色就白白浪費了上天封神,長生久視的大好機會。”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神秘讓我強大】 【】 三個人喝了幾杯酒下肚。 然後各自表露心思。 立刻就將共同目標給定下來了。 此時此刻他們的利益可以說是高度一致的。 誰也不會故意拖誰的後腿。 當然事情不會一團和氣的。 等到最後,快要成功的時候,往往也是翻臉的時候。 畢竟彼此之間的功勞,可能就差那麼一點。 就是首功和次功的差別。 能成正神,誰願意當仆人? 畢竟大家也是天天燒香,都能看到。 正神天天玩樂安逸,仆人每天要做4個時辰的工。 那辛苦也不比凡間之人了。 隻是能長生。 所以每次開拓,前期大家無論上下,都是齊心努力。 到了中後期功業將成,就開始勾心鬥角,甚至你死我活。 當然考慮到蒼天有眼,這種爭鬥,也被局限在一種合理競爭範圍內。 至少不能乾出賣自己人,殺死自己人的事。 頂多就拿一些規矩,比如說你父親掛了,趕緊回家。 又比如你兒媳婦有喜了,是不是你弄出來的…… 這些事情互相折騰對方。 總之拿一些有實據的事,來整對方,就不用擔心上天震怒。 上天最震怒的就是莫須有。 別人明明什麼也沒做,你非說捕風捉影,風聞奏事。 那就是坑人。 害人害自己。 而且也會根據往年的積累。 即便是中途被殺,隻要做的事情對開拓土地有利,最後也可以封神復活,畢竟景泰帝就是死後復活又當了多年皇帝。 這事情,大家都知道。 他們就開始進一步的密謀。 飛燕樓老板看到這裡,悄悄寫了一封信,讓信鴿送出去:“飛燕三尚書於九層謀封神,內情不詳。” 一時間,京城、各地大城,大州,大府,大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邊關,邊將…… 紛紛動作起來。 這可是封神大業! 哪個能掉於輕心? 有人說機會太少。 可是還有一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那些封成神的老爺們,還可以攜帶七到十人一起上天。 當然這些人同樣得是有功的。 不能是濫竽充數,拿自己家人湊數,那不可能。 這時吏部尚書說道:“咱們首先還是要確定一個目標。” “以前的時候都是往西開拓,現在西邊太遠了。” “西邊已經開拓出大漠和西域,那地方也都囊括在內了。” “這再往西的話,沒有糧艸之地,都是高山荒漠峽穀,已經很難過去定居。” “即便費力移民實邊,也難以謀生紮根,每年要耗費巨額軍餉,才能維持住幾個關口。” “那看來我們隻能往東了。”兵部尚書道。 “東邊的話,現在隻剩下東百這一個藩國。” “它們向來恭順,我們不好意思將其落入其中。” “現在可是封神,什麼好意思不好意思,先把東百納入大明之土。”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神秘讓我強大】 【】 “確定一個基礎邊功再說。”工部尚書不以為然道。 兵部尚書搖頭道:“東百一直都是很順服的,以我大明國號為號,一直請求冊封,還進現公主和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