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一、迎挑戰X接英雄帖,絕望中小萍又來電(1 / 1)

生命中的挑戰並不是要讓你陷於停頓,而是要幫助你發現自我——約翰森·裡根。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困難、征服逆境、戰勝自我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人會是天生的人生大贏家......   有了Richard給的一年名義聘用合同,小萍的身份問題算是暫時警報解除了,我開始心無旁騖地投入到Cybqe Inc.的智能可編程機械手的項目中去。   同時,隨著項目軟件外包合同的執行,的研發資金問題也徹底解決了,我們還因此而裝備了一個當時即使在“矽穀”也算是一流的軟硬件研發實驗室。   當然,這個實驗室的地點還是在我那小小的別墅裡,不過,麵積擴大了,我二樓的書房變成了硬件研發實驗室,隔壁的次臥變成了軟件研發實驗室。   不知不覺中,流水落花春去也,落葉蕭瑟秋將盡,我來Cybqe Inc.已經一年了,在這過去的一年中,智能可編程機械手的項目完成了,而我們的樣機也成功地研發出來了。   因此,我準備離開Cybqe Inc.,去尋找新的挑戰和機會——用一句時尚的話說:我又要準備跳槽了。   在美國,特別是在“矽穀”,每一次的跳槽都是一次自我發現,都是一次自我提升。   好比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江湖上,作為一個劍客,隻有不斷挑戰高手才能揚名立萬。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矽穀”也是同樣:作為一個電子工程或計算機科學的畢業生,若要迅速成長,隻有不斷挑戰行業內的難題。   而高科技小公司的招聘廣告就是向“江湖好漢”發出的“英雄帖”,而你每一次接下這樣的“英雄帖”所帶來的挑戰,就是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   因此,你成功地接受的挑戰越多,就好比江湖上的劍客成功地挑戰其他的高手越多,由此,你成長的速度就越快!   所以,當時的中國留學生中,凡是學電子工程或計算機科學的,在找工作時基本上都絕對不會去那些成熟的大公司,比如微軟,IBM,HP等等,而是會優先選擇去那些初創的高科技小公司,這和現在決然不同。   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這些初創的高科技小公司代表著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包括後來鼎鼎大名的“思科”公司那時也隻是一個小公司,而“穀歌”那時還沒有“出世”呢!   因此世界上絕大部分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都出自這些高科技小公司裡,換句話說,就是充滿了機會和挑戰!   善於捕捉機會者為俊傑——歌德。   在當年的“矽穀”,什麼是專家?   有很多種解釋。   但隻有你成為專家之後,你才真正明白:在某個事物上,其他人都隻知道90%,而你知道91%,那麼你就是專家——因為沒有人知道那剩下的1%!   然而,你也可以吹牛說你懂那其它人不懂的那剩下的1%,但一旦你入職了,那麼你隻有兩周的時間去從不懂那剩下的1%迅速變成真懂那剩下的1%。   否則,等待你的就隻有被解雇一條路!   這兩周的時間,在當時的“矽穀”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Warm Up”,就好比運動員上場前的熱身運動,而“熱身”過後,那就自然必須一顯身手了!   當年的美國“矽穀”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快速成長起來的,當時的眾多精英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的。   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著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奧維德。   然而,專家是有時效的!   在美國“矽穀”,你想永遠成為一個專家,那就必須不停地學習,而最好的學習就是不停地迎接新的挑戰——去解決新的困難。   所以,我在美國的“矽穀”馳騁了將近十五年,一共換了七個工作。其中:   Everex Inc.是我工作過的第二長時間的公司,我在Everex Inc.待了三年多,這是因為我的“綠卡”還沒有辦下來,因此走不了;   LunX是我工作過的時間最長的公司,也是我在美國“矽穀”的最後一個公司,我在那裡也工作了四年多,這是因為有很多挑戰要我去迎接——包括我要幫助LunX上市;   還有一個半導體設備公司,我也在那裡工作了三年,不過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我要幫助中國政府......   其它的公司,我的“工齡”都是一年多!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矽穀”,頻繁“跳槽”是常態,因為這是“矽穀”的黃金十年。   在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高科技的發展真的可謂是日新月異,一個新技術從出現到進入商業化應用的時間平均是十八個月,因此你永遠有迎戰不完的新挑戰——同時也是新的機會!   一般來說,每當我進入一個新的公司,或者說是接受了一個新的挑戰,我會用前六到九個月去研發一個新產品。   然後再花三到六個月去解決新產品在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   最後兩到三個月,則是整理整理設計文件準備移交,同時開始尋找下一個挑戰——或者說機會。   然而,好的機會不是一直有,更不會天天有。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我終於迎來了我登陸美國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會——或者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時間來到了1995年,當時世界上的高科技發展,依然圍繞著作為個人信息終端的個人計算機進行——因為這是日後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   1981年8月12日,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推出了以Intel的4.77MHz的8088處理器為核心的,型號為IBM-5150的新款電腦,“個人電腦”這個新生市場從此誕生。   到了1995年:   此時的個人計算機先是從最初的8位字長的8088升級到了16位字長的80286,然後又全麵向32位字長的80486過渡,操作係統也已經全麵從DOS係統向Windows係統過渡;   各種I/O卡的性能,包括內存的容量,磁盤的存儲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當時可以說作為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迎來了它的第一個裡程碑——個人計算機技術的普及。   然而,作為最重要的終端設備的個人計算機顯示器卻仍然停留在電子管時代——所有的顯示器,包括個人計算機和電視機使用的顯示器,都是模擬電路的。   當時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在高電壓的電子槍下通過偏轉線圈產生“幀掃描”和“行掃描”,所有圖像顯示的參數調整,包括幀調整,行調整,對比度調整,亮度調整,清晰度調整,色飽和度調整,圖像的高度調整,圖像的寬度調整,圖像的平行度調整,圖像的規整性調整等都是通過一個個帶旋鈕的電位器通過手動方式來進行的。   這樣的顯示器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體積和重量大,更重要的是生產出來後隻能人工通過這十多個電位器來調整和測試其是否符合產品的出廠質量標準。   這導致整個生產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用戶使用時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分辨率無法提高,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從而無法很好地滿足個人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帶來的新的市場需求。   因此,采用傳統電子管和模擬電路控製技術的計算機終端成為了當時整個個人計算機行業的一個致命短板,所以急需一次革命性的變革,而這個變革就是要實現全數字化的顯示技術。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這次革命,不僅這會變成整個個人計算機技術發展中的一塊短板,而且從長遠看,今天的智能手機,恐怕要頂著一個碩大的模擬電路的電子管顯示器——這還會是智能手機麼?!   然而,世界上的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來吃!   因此,一個叫Supertonic Corp.的美國“矽穀”高科技小公司準備來吃這個螃蟹。   這一天,我接到了來自Supertonic Corp.的一個電話,他們約我下周去應聘麵試,如果應聘麵試通過的話,這將是我在美國的第四次跳槽了!   然而,我剛剛放下電話,還沒來得及因為我又要跳槽了而興奮一下,電話鈴又響了!   我一看,是小萍打來的。   我拿起電話,但沒有人說話。   我正在奇怪,突然電話中傳來小萍的聲音:“X,你救救我......”   接下來是小萍淒慘的哭聲......   願每一次災難,都是渡劫重生——佚名。   【下章看點】   X接到小萍一個電話,電話中小萍泣不成聲......發生什麼事了?   欲知詳情,請見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