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英法同盟(1 / 2)

“得了吧!我還不知道你嗎?像你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甘心就此退下!”

在相交十多年的“老友”麵前,坎寧並沒有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麵孔,而是以隨和的姿態維護與雷希德之間的關係。

沒有人比坎寧更加明白,眼前這位身材矮小壯碩,且留著黑色絡腮胡的老友背後蘊藏著多麼龐大政治力量。

從1837—1852年,連續15年把持奧斯曼帝國的朝政與外交方針,匍匐再他手下的黨羽更是數不勝數。就連現在的穆罕默德.阿裡首相,想當初都是雷希德的小跟班之一。在阿裡首相步入奧斯曼帝國官場初期,還是由雷希德一點點扶持上去,一路走駐外大使到達外交部長。

隻不過,最終雷希德還是免不了養虎為患,羽翼豐滿地穆罕默德.阿裡在最關鍵的時刻悍然跳反,在雷希德的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雷希德離開首相職位後,穆罕默德.阿裡又經過了千辛萬苦才接替了雷希德的位置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相。

穆罕默德.阿裡與穆斯塔法.雷希德之間不能說是相濡以沫,也隻能說是勢不兩立。

當然,如果雷希德隻有被穆罕默德.阿裡背後捅刀子這一件事值得稱道的話,那麼斯特拉特福德.坎寧也不會將他當成政治上的盟友。

雷希德乾過最著名一件事莫過於同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共同草擬《玫瑰堂詔書》,也就是“坦齊馬特”改革。

這項改革改革無疑是一項有利於創建一個更加中央集權以及容忍度更高的ysl強國。

隻有極少數人才知道開辟奧斯曼帝國轟轟烈烈改革的家夥,並非出生名門望族,而是一位連宗教學院都沒有上完的家夥。身為會計父親的猝然離世使得原本貧瘠的家庭更加雪山加霜,穆斯塔法.雷希德不得不考慮放棄宗教學院的學習,並在親戚的幫助下通過鎮壓希臘人獲得了前往宰相府任職的待遇,進入宰相府的雷希德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以及學識而尋求學習的機會,他一直在努力的學習爭取能夠更上一層樓。

功夫不負有些人,在雷希德不斷的努力增進自我學識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機會使得雷希德有機會前往法蘭西與不列顛,並且親眼目睹這兩個國家的繁榮。

呆在國外幾年的雷希德很快便學會了英法兩國的語言,可以說是當時奧斯曼宮廷之中最歐化的一個人。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上臺之後,性格“善良”(坎寧的評價)、崇尚自由的雷希德被委以重任,擔任“坦齊馬特”改革設計師的同時,兼任外交部長與奧斯曼駐倫敦大使的任命。

三重職位重疊之下之下的雷希德雖然不是首相,但是他比首相更加受到蘇丹皇帝的重視。

再加上雷希德本身同坎寧保持著深厚的友誼關係,這使得在接下來的改革之中所麵臨的困難都能夠得到解決。

即便如此雷希德已經獲得了國內外的一直背書,但是想要改革奧斯曼帝國本身的根子也是資料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長期同宗教與官僚勢力的內鬥使得雷希德與支持他的蘇丹精疲力盡,他連續好幾次不得不前往國外遙控指揮國內的改革。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耐心也在漫長的改革之中逐漸的消耗殆盡,最終雷希德在國內保守勢力以及穆罕默德.阿裡的聯合助攻下於1850年徹底失去了首相的職位。

1852年當穆罕默德.阿裡成為首相的時候,雷希德與反對派結成同盟反對穆罕默德.阿裡對於基督教的過度讓步。

曾經幻想著以和平教為主題,包容一切宗教的雷希德不見了。

再回首,隻能看到一位權力與欲望蒙住了自己雙眼的人,他會為了反對而反對,隻為了為了讓自己能夠爬上曾經的巔峰。

坎寧雖然看得出來,自己這位老友的初心已經悄然發生變化,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去阻止,就像你沒有辦法去阻止一個裝睡的家夥。

再者說,坦齊馬特改革的本來目的不就是為了防止奧斯曼帝國被俄羅斯帝國一波帶走。

現在不管是軍隊還是經濟改革都已經初見成效,保持現在的水平就已經很不錯了。

之前坎寧是為了自身希望奧斯曼帝國“變好”的理想,而同雷希德成為至交好友。

現在坎寧是為了不列顛在近東地區的利益,而同雷希德成為好友。

前者的尊重要比後者多出來許多,態度方麵自然也就稍微隨和了一些。

對於坎寧的言論,雷希德將雙手放在大腿上正襟危坐地會回應了一句:“沒有騙你!現在我真的不知道穆罕默德.阿裡那個家夥到底想要做什麼!”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坎寧同樣也露出了嚴肅地神情道:“在我離開的幾個月時間裡,奧斯曼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沒什麼!隻不過是幾位部長被罷免,幾位帕夏被誅殺而已!”雷希德滿不在乎地回答,從他又是部長、又是帕夏的話題中聽得出來,奧斯曼帝國高門內部似乎已經經歷過一場內鬥。

自己這位盟友可能也是這場內鬥的失敗者。

“這可不是什麼小事!”坎寧的神情更加莊重了起來:“如果你還願意當我是朋友的話,請務必告訴我在我離開的這段時間裡,奧斯曼帝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雷希德睜開了瞇成一條縫的雙眼,良久後,開口回答道:“既然你執意要了解的話,那麼我也不能這麼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