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特別外交行動(1 / 2)

錫利斯特拉要塞解圍之後第三天,在康羅貝爾少將的命令下巴什波祖克騎兵於清晨從錫利斯特拉要塞出發。

在經過長達一天的縱馬奔騰之後,總算在當天下午5點抵達了瓦爾納地區的聯軍司令部。

“什麼?錫利斯特拉要塞已經解圍了?俄羅斯帝國已經退卻到多瑙河北岸了?”受到錫利斯特拉要塞傳來消息的拉格倫司令用質疑地語氣說道。

拉格倫司令實在無法理解俄羅斯帝國軍隊為什麼要撤退,巴什波祖克騎兵口中的俄羅斯帝國軍隊與他印象中那支攻克了巴黎的俄羅斯帝國軍隊根本對不上號。

明明俄羅斯帝國的軍隊數量碾壓錫利斯特拉要塞和他們派出去支援的部隊,為什麼他們要匆忙撤離。

盡管站在拉格倫司令麵前的巴什波祖克騎兵聽不懂拉格倫司令的話,但是他從拉格倫司令的表情推測,眼前這位司令大概是質疑他的情報的準確性。

“我可以向安拉保證,俄羅斯帝國真的已經撤回了北岸!(阿爾及利亞語)”巴什波祖克騎兵神色焦急地辯解了一句。

“他在說什麼?”拉格倫司令將目光轉向了聖.阿爾諾元帥與特羅胥準將詢問道。

在這座營地內,除了翻譯人員之外隻剩下長期處於北非的聖.阿爾諾元帥與特羅胥聽得懂了。

“還是讓翻譯人員來吧!”聖.阿爾諾元帥麵露微笑地對拉格倫司令回應了一句。

然後,轉身背對著拉格倫司令看向了書桌上的近東地區,用手在地圖上來回比劃著。

“翻譯,翻譯!”拉格倫司令轉向了身旁的翻譯人員。

翻譯人員將巴什波祖克騎兵的話翻譯給拉格倫司令聽,而後又向拉格倫說出了自己的主觀感覺:“司令,我覺得他並沒有說謊!”

“行!我知道了!”拉格倫司令點了點頭,而後命令翻譯人員和巴什波祖克騎兵離開。

待到巴什波祖克騎兵與翻譯人員離開之後,拉格倫司令來到了聖.阿爾諾身邊神色復雜地看著近東地區感慨道:“真沒想到俄羅斯帝國軍隊就這麼退卻了!如果蘇沃洛夫將軍看到他們的後代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話,恐怕會氣的從墳墓裡麵爬出來。”

“我倒認為這是俄羅斯的常態!”聖.阿爾諾元帥幸災樂禍地說道:“想當初俄羅斯帝國的軍隊不也是一路退到了莫斯科,同他們的前輩比起來,帕斯凱維奇好歹還依然停留在別人的地盤!”

對於聖.阿爾諾元帥這一代巴黎人而言,俄羅斯帝國帶給他們的傷害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如果有可能的話,聖.阿爾諾元帥本人恨不得將俄羅斯帝國肢解成幾塊。

他本人自然不能夠理解拉格倫司令對於俄羅斯帝國的復雜情感。

“好吧!”拉格倫司令聳了聳肩,他明白雙方在針對俄羅斯帝國的問題上傾注的情感上屬於兩個極端,所以他並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同聖.阿爾諾元帥鬧別扭:“既然我們已經戰勝了俄羅斯帝國……唔!我的意思是他們至少退卻了,那麼我們何不乘此機會向我們各自的政府宣揚一下!這樣也好給我們的政府在外交方麵留下轉圜的空間!”

“你的意思……”聖.阿爾諾露露出了沉思地表情詢問道。

“我們可以將這一次俄羅斯帝國的退卻當成一個籌碼,一個逼迫某些國家加入我們的籌碼!”拉格倫司令遮遮掩掩地說著,而後嘴角露出了一抹冷笑道:“某些國家想要一邊撈好處,一邊又不願意加入對俄羅斯的戰爭……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聖.阿爾諾元帥立刻意識到,拉格倫司令所說的“某些國家”不是別人,正是奧地利帝國。

最近一段時間裡,身為中歐扛把子(攪屎棍)的奧地利帝國異常的活躍。

他們一邊在國際場合發聲呼籲近東地區要保持和平穩定的發展,一邊又悄悄地聯係德意誌地區保持武裝中立,向英法兩國暗示多瑙河公國未來的歸屬。

真可謂是出盡風頭。

拉格倫司令認為有必要宣傳一下這場勝利,好讓奧地利帝國明白他們應該跟誰站在一起。

“如果我們過度逼迫奧地利帝國的話,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加入到俄羅斯帝國那邊!”聖.阿爾諾提出了自己的顧慮。

畢竟,極限施壓這種外交手段用的好可以事倍功半地達成目的,用不好就會變成一場史無前例的軍事災難。

“逼迫?”拉格倫司令露出了老謀深算地笑容,他搖了搖頭對聖.阿爾諾元帥回應了一句道:“不不不!我們並不需要逼迫他們。既然他們願意充當和平使者,那麼我們就滿足他們的願望。隻要俄羅斯帝國願意退出多瑙河公國、拆除自己在黑海的軍事基地,那麼我們就答應和平。”

拉格倫司令的條件,讓聖.阿爾諾元帥倒吸了一口氣。

如果俄羅斯帝國真的要按照拉格倫司令給出的條件來做的話,那麼俄羅斯帝國就相當於丟掉了尼古拉一世繼位之後的所有成果。

尼古拉一世本人的皇位,乃至生命都將會受到威脅。

一個不能夠帶領俄羅斯走向勝利的沙皇,有且隻有死亡。

“如果我是沙皇的話,一定不會答應你的條件!”聖.阿爾諾元帥對拉格倫司令回應道。

“如果他們不答應,那就不是我們不願意維護歐洲和平了!戰爭將會再一次啟動!”拉格倫司令攤了攤手,裝作一副為歐洲和平失敗色嘆氣地模樣說道:“屆時,我們隻需要承認奧地利帝國的部分權利,並且承諾保障奧地利帝國安全的話!他們自然也就願意站在我們這一邊了!”

聽完了拉格倫司令的話,聖.阿爾諾元帥內心開始暗暗佩服起他。

拉格倫的這項計策無論失敗還是成功,所要承擔的壓力不會在英法這邊,而在奧地利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