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看來,不管佛道經文中,都已經用最簡明的話概括了整體心法智慧,隻是人們更注重其中故事和輝煌玄妙的場麵,忽略了貫徹全文的核心。 如佛經中:心無掛礙,無掛礙故 吃素,地獄,戒律,等一切如是,有念,生執。孰好孰壞?無 世俗的好與壞。善與惡,隻是用來解釋現象的工具。 有人會問,既然善惡不分家,神魔本一體,為何還要,向生?這就涉及一個很廣泛但極為嚴謹的點:想吃/不想吃。最終服務於主觀意願,想,這個想可以是念頭,也可以是下意識的生存本能。但,能確定的是,它是一個絕對值。 殺人放火 樂善好施 最終服務於行陰和行陽的主觀意願 殺人放火,對於天性為陰上陽下,甚至純陰之眾生,這是本性,意為生 樂善好施,對於天性為陽上陰下,甚至純陽之眾生,這是本性,亦意為生。 如果此眾生,天性為惡,行善不快樂,可以試著講法降伏,如若不果,也隻能帶著尊重之心,送其歸入大道混沌。切莫有嗔恨和居高臨下的心思,大道同根本歸混沌,隻是相互利益的像有所不同。 大部分人,皆陽上陰下,也有陰略勝陽的現象,可最終本性,屬陽。所以其行陰之動機,多為害怕跌入深淵的畏懼驅使。(理論上也存在真惡之人。) 打架,辱罵,互噴,情緒得以舒緩,沒錯,捫心自問,有沒有人真的開心,這都是害怕深淵的自我防衛,不管主動出擊還是被動反擊。 當得到認同,與人為善時,內心平和,保持清明,這時,捫心自問,是不是,舒坦。 陰陽有三,混沌恥母。 很多人在爭論,誰的理論更究竟,當自己起了念頭,脫離了杳冥之意,已經不究竟,墮入陰陽,我在寫這段文字時,就已經跌落境界,但不要害怕,隻要恢復清明,重新回到杳冥,輕鬆復得解脫。而這些道理,也隻有這樣以不究竟的形式,講述出來,任何人都可以反駁,你反駁,不代表我錯,也不代表你錯,這是在借鑒他人理論利益自己時的改化,是好的現象。 道家有雲,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眾聖尊的教誨,是想讓修行人脫離奴思,勇敢踐行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證屬於自己的大道 其中,悟性尚佳的同時,如果精進勇氣和信力,那麼就立馬得大解脫。 佛道共意,心無牢籠,牢籠奈我何。 但很多人都被束縛了,此言在世俗眼光中有違逆之意,但邁過此坎,即證大道 如戒律中吃素,莫以玄悟,應用凡解 諸位眾生都是能量場構成,食其體,必吸收其磁場,嗔恨,恐懼,雖單一無妨,但日久,必積患。 嚴格意義講,你呼吸也犯戒,所以心中慈悲,這些負麵磁場,反而成為助道 解決方法如下:1食素。植物能場弱,微乎其微 2堅定決心,以苦助道。雖食肉,但心懷慈悲,信力為通道,可得諸聖尊加持,自身便可化爐鼎,當既度脫苦難眾生凈化負能量。 信力,通道也,有多堅定,自身匯聚的磁場就多強 再科普一個點,不要幻想著聖尊與我們同存,壓根不一個概念,層次一詞都不夠概括了。 咱用的隻是人家留下的智慧和殘餘遺跡。 一定要自強,保持精氣神,莫有依賴心,謹記諸聖尊教誨。 結尾,我想說,法門方便,不拘泥於形式。一句滿懷慈悲,磁場平靜杳冥,能量穩定,一句話,或者一句觀音心咒,即可施食無量,供有需眾生。 儀軌,心咒,白話,都可,“心”關鍵。 心中,莫有執念,一切隨心,大家都說身不由己,己不由心,身又豈能由己。心無牢籠,牢籠奈我何? 我吃肉,能場穩? 我吃素,心清凈? 誦經禮聖,保持清明? 誦經念佛,不為西天,不為成佛菩薩,我既佛菩薩,也可以不是,我隻知道,我救你,我高興,我施舍,我開心,我為人,行陽善道,舒坦,生死?看淡 這就叫,腳踏實地
論方便法門(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