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英豪無愧天知(三)(1 / 1)

逐鼎歸元傳 伏山順 1970 字 2024-03-16

魏良在乞活幫時便曾聞這呂元豺,知他久匿扶餘國北密林深處,性格孤僻狠辣,穿山越林如履平地,在那荒山密林深處,常有狼群結伴捕食獵物,呂元豺時常細細窺察狼群捕獵時一舉一動,暗自揣摩,終於自創了一套抓法,待他研習漸成,每次見到狼群獵食成功,便出其不意偷襲狼群,以自創抓法竟將狼群盡數屠滅,欣喜之餘,他便將這套抓法名為“雪狼滅抓”。其時扶餘國北賊匪甚多,眾多匪幫都曾邀呂元豺入夥共聚,豈料呂元豺天煞孤星,每入一夥匪幫便將該幫群匪盡數屠戮,惹得當地群匪惱羞成怒,均欲結盟群起而殺之,但又都忌憚呂元豺的雪狼滅抓,不得不各自散夥奔逃流亡,是以呂元豺在扶餘國北,甚至遼東遼西一帶也名頭甚廣,自號“漠河孤匪”。   當下呂元豺擺開架勢,專候魏良來鬥,隻聽石勒止道:“魏幫主也是一片心腹之言,呂大俠不必動怒!以免傷了和氣。”呂元豺收起招式,怒視魏良,依然忿忿不平。   石勒向魏良道:“在你們漢人眼中,自是將朕視作惡鬼一般,殊不知朕卻極為推崇你們漢人文化,你看朕這些部署親隨,大多都會講漢語,朕之下文臣武卿,也大多都是漢人,尤其是那張賓,他可謂朕之張子房、諸葛孔明,若無他神機妙算輔佐於朕,朕安能有今日之盛?哎!隻可惜他英年早逝,如折朕之一臂啊!”說罷竟默默垂淚。   魏良暗暗認同:“那張賓確有經天緯地之才,稱得上是一代謀主,算無遺策,智計無雙足可堪比張良、諸葛亮。”   石勒拭乾淚水,續道:“你們漢人文化博大精深,朕雖略懂皮毛,也知‘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朕這二十年間所占城池都與百姓秋毫無犯,所謂屠城之論更是無稽之談,魏幫主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可曾親眼見過朕的軍馬屠城害民麼?無非都是道聽途說,人言可畏而已啊!”   魏良尋思:“此話原也不錯,數年間我往來晉陽(今山西太原)、平陽(今山西臨汾)、邯鄲諸城之間,見漢人百姓生活一如平常,不似提心吊膽般地過日子,便是方才在襄國街市上也是隨處可見漢人百姓,與建康城內百姓生活無甚差異,不敢說人人都是豐衣足食,倒也都是安居樂業。”   又聽石勒續道:“至於沙場征戰,朕不護短的講,朕麾下兵將難免有傷生靈之舉,但自古以來便是弱肉強食,沙場之上本無道義可講,你們漢人也有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兵之時、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之日,耿弇連屠三百城,董卓禍亂二百裡,便是那司馬氏八王之亂,也使近五十萬百姓死於非命,正是一將功成萬骨朽啊,其中孰是孰非誰也說不清楚,都是為成大業而不擇手段罷了!”   忽聽階下一人應聲道:“陛下金玉良言,發人身省啊,魏幫主果斷棄暗投明,沒有枉費了在下一片苦心,當真是皆大歡喜之事啊!還望魏幫主不計前嫌,你我共保聖上,掃平司馬晉室,一樣可留名青史,萬代流芳!”   魏良聽聲早知,那人正是仇忠獲,本來石勒之言已令魏良思緒澎湃,但這仇忠獲突然出現在眼前,登時讓魏良又想起昨夜之敗,胸中立時怒氣上湧,如火中燒。   魏良道:“敢問陛下,此人可稱得上是不擇手段之人麼?”   石勒道:“仇將軍劍砍司馬睿特使,不願侍奉昏君,稱得上是深明大義之人!”   魏良道:“也罷,魏良初來乍到,毫無進獻之禮,今日特有一首級,以作魏良之禮,獻與陛下!”轉頭向仇忠獲怒道:“狗賊,留名青史也好,遺臭萬年也罷,但冤各有頭,債自有主,魏某總該為昨夜死去之人討回公道!”說罷他雙拳緊握,指間關節哢嚓作響,縱身一躍,揮起右掌直奔仇忠獲天靈而去。   石勒看在眼裡,卻並不製止,他心知肚明:“這二人同是背了晉室投靠自己,但性質卻大不相同,仇忠獲雖是地位更高,但他畢竟屬於士族階層,這類階層人數本來就少,又都是隻顧個人利益之輩,投降多少也是不足為奇。魏良雖是職位低微,但他出身草莽,在廣大下層百姓間卻是威望甚高,若想日後籠絡住天下民心,毫無疑問魏良之降其價值要遠超於仇忠獲之降,何況仇忠獲出身高位,卻毫無忠君之念,輕易間便隨波逐流、見風使舵,此等行徑也犯了自己的大忌,早晚都要除之,這番正好借魏良之手先除了他,也可免卻自己日後心腹大患!”他盤算已定,便樂得欣賞魏、仇二人在大殿上生死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