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回 途經道觀訪高人 受到點撥得消息(1 / 1)

麒麟轉世 袁清義 7814 字 2024-03-16

書接上回,二寨主趙半仙一行人爬山涉水,在深山中轉悠了多日,這天,就突然碰上了一處道觀,他便邁步上前去敲門,他一邊敲一邊問:“請問裡邊有人嗎?”   然而,就聽院中有人應道:“請問你是誰呀?”原來發問者的聲音,好像是一個孩子。   二寨主趙半仙隨口答道:“噢!我們是過路的,還需要請教貴觀的人,真是打攪了!”   緊接著便聽到裡麵,有腳步聲向門邊走來,隨後有人就把門打開了!就從裡麵走出一位小道童,而且他還是個年少的孩子。看年紀大約也不過有十二、三歲,個頭長的也不太高,其身體又瘦弱單薄,身上穿的道袍也很破舊,但一雙大眼卻是炯炯有神!而且還真有那麼一種,天真活潑的孩童稚氣。再看小道童的渾身筋骨,雖然不怎麼壯實,但也顯示出了生機勃勃的樣子!可能有人會說:“他這麼小一個孩子,怎麼就來到這裡出了家?”   其實,這問題也不足為怪!別說在封建王朝時代,就是在當今社會裡,每一家庭及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情況不得一樣!因為天下窮人始終都很多,其大千世界裡還無奇不有。比如說,有些孩子爹媽生了養不起,為了讓孩子逃個活命,有的剛生下來就送了人,或把孩子送進寺院及道觀,使孩子自小就出了家!再不然,就是父母死得早,是孤兒無人養等等。然而,這一道童也無須問,肯定又是窮人家的孩子,但不知是被家裡丟棄還是有其它情況,反正是被觀中的老道士給收下了,豈不知卻是另有原因的。如這一道童,則是被父母親遺棄的,當時是觀中的老道士,也是他的師父在野外發現了,他命懸一線的幼小生命實為可憐,就把他撿到抱回來了,有詩為證:   凡是出家都有因,其中多數是窮人。   為了活命找門路,寺廟道觀可存身。   不是老道心腸好,他的小命早歸陰。   閑言少敘,但聽那小道童問:“幾位施主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你們叩門又有何事?”他是一連串的發出了幾問。   二寨主趙文秀一行人聞聽後,都心說別看這位小道童人不大,可他還真有個大樣,也許這正是出家人的得形,或叫修性來的一種氣質吧!二寨主趙半仙就麵帶微笑說:“我們是從郴州來,準備要到茶陵去。結果就在山中迷了路,才途經你們觀前,想要進到觀內討口水喝,順便還想問問路和個打尖,要是有可能的話,還準備在此借宿休息一晚上,等到明天再繼續前行,但不知你們觀主能否容納我等”。   “可以!可以!我師父昨天就說過,今日會有幾位不速之客登門,讓我特別要關照你們,就有請幾位施主進來吧!”   二寨主趙半仙和手下嘍羅一聽,心裡都是咯噔一下子感到愕然!心想他的師父又是何許人?昨天就曉得了我們要來,難道說他未卜先知,要不就是位活神仙。豈不知,這也隻是他們的心裡話,但誰都沒有講出唇外!那趙半仙又非常客氣的道:“看來今天我等來這裡,也是三生有幸!就隻好打攪你們了!”   小道童回應道:“好說!好說!隻要不嫌棄我們這裡,狹窄和委屈了你們,就隻管在此休息好了,我們師徒都表示歡迎!”然後小道童就又一次,彬彬有禮地招呼道:“諸位施主們請進來!”   趙半仙和屬下嘍羅們齊道:“那我等可要多謝和討擾了!”幾人說著進了小院,但見觀內有正房三間,也為正殿,另外還有兩間偏房,又在房頭角上搭有一間簡陋棚子,實際就是廚房,並在裡麵壘有鍋灶。院子裡有一棵銀杏樹,樹乾足有兩人合抱粗,而且枝葉非常繁荗,樹下放有幾塊石頭,時常則可坐在上邊納涼!殿堂裡除了敬有太上老君,此外,還有張道陵和祖師爺的,泥溯神像及神龕。   據有關資料記載,那張道陵的原名叫張陵,字處沖,為東漢末年人,曾官至尚書,據說,還是張良的八代孫。順帝時,他學道四川鵠鳴山中,曾造作道書,在四川青城山,第一次成立教會開始傳道!並把在終南山中修行過的,老子李耳尊奉為教祖,讓眾門徒禮拜。然而凡學道者入門者,都要出五鬥米,故稱“五鬥米道”。他為道教定型之始,同時,又把老子的五千文作為“道德經”,其中還包括“正一經”和“太平洞經”。   再說那位祖師爺,也許大家有點陌生不太了解。相傳,這位祖師爺本為周朝的一代王子,他有十萬江山不坐,榮華富貴不享,三宮六院也不愛,卻偏要出家去修道。一開始,其母舅就不相信他能成功,便和他打賭說:“你若能修成了正果,我就甘願為你去站班!”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十六年後,結果這位王子,還真的得道修成了正果。而君臣之間無戲言,他舅父也就沒有啥話可說了,於是,就真的來為外甥站了班!也被後人傳為佳話!說這位祖師爺的舅父,說話算數,沒有失信於自己的外甥。   閑言少敘,卻說那二寨主趙半仙,與幾名嘍羅剛一進到院內,就見從偏房裡走出一位老道士,但見他頭頂上的發鬏如霜,兩道蓋眼長眉似雪,而銀須又直垂過胸,不僅過了花甲之年,好象早就成了耄耋老人。他身穿灰色道袍,足蹬素襪草鞋,雖然骨瘦如柴,但卻神采奕奕,精神矍鑠,其目光又如電,真乃是具有一派仙風道骨之氣。別看他年齡有恁大,可還是猿行鶴立,不光非常有精氣神!要是讓內行人一看,便知他是一位習武之人,且還武功高深,非同小可!也讓人實在惴測不透。隻見他半瞇住眼睛,邁著鍵步來到院子裡,還先笑吟吟地打了個稽首道:“無良天尊!善哉!善哉!幾位施主多有辛苦了?但不知是那陣風把幾位給吹來的,貧道有失遠迎!還請多加海涵。咱們今天的幸會!則使道觀生輝!貧道想你們一定累了和餓啦!就請暫且在院裡落坐!貧道這就和徒兒,去給幾位施主準備飯菜”。   二寨主趙文秀一聽非常高興!也就跟著客氣上了!便畢恭畢敬地急忙施禮道:“老仙師別著急不忙!不忙!說實話我等也不太累。因為我們都是山裡人,平時就出沒在此山中,所以也都習慣了,請問老仙長您高壽?你們在這裡還好吧?”   老道長撚著銀白色的胡須道:“無良天尊!善哉!善哉!貧道已年過八旬,我等生活在這裡一切都好!此乃聽施主所言,幾位就生活在此山中?又怎麼麵目生得很,好像咱們從來都沒有沒過麵”。   趙半仙回答道:“是呀!是呀!咱們一回生二回熟嗎!如果第三次再見麵,一準一裡要成為好朋友。再說,這一帶山區又是南嶺的一部分,而且還接連幾省,由史以來,這裡都是麵積寬闊,地廣人稀,也為不茅的蠻荒之地,老仙師又為方外之人,所以,就不稀奇仙長您也有,從未到過的地方”。   老道士好似很有把握的說:“啊!我出家人也不打誑語,這裡雖然地處偏僻,但貧道時常采藥,則是走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可以講,在此湘粵贛邊境上,這數百裡的大山中,到處都有我的足跡!倘若是換句話講,在此周圍的深山裡,也就無有貧道我沒到過的地方”。   眾人一聽老道人的講話,既比較爽快又和藹可親,其音容笑貌也讓趙半仙幾人,都似乎看清了這位老道人的,坦蕩性格和他的開闊敞亮胸懷。二寨主趙半仙心想,由此說來這位老道士,也確實不簡單,看來他就是這一帶的活地圖,對千脈山中不但不陌生,且又了如指掌,我等要向他了解情況,看來也是找對人了。這趙半仙又是何等的聰明,他腦子轉彎也快,則就隨機應便道:“如果要以老仙師的講法,我等不像是這當地人,然而,也根本不在此山中生活?請教老仙師,您可知道我等究竟是從何處來?”   要說老道士本來是問他的,結果卻讓趙半仙靈機一動,又反轉過來反客為主,到又問起了對方!怎知那老道士更加高明,說話也直來直去不繞彎,則就直言不諱的道:“我看幾位施主根本就不是這附近人,你們到好像是從別處來的。”   “哦!又何以見得?”那趙半仙則反問道。   老道士說:“就從你們的裝束打扮,以及神情麵目上看,幾位是來之匆匆心中很不安靜!所以貧道才知道諸位施主,是剛從別處來到這裡!而且要辦的事還未達到目的”。   “哈!哈!哈!老仙長還真是靈通慧眼,相比是你能掐會算,情況還真讓您給說準啦!我等還真是剛從別處來此,而老仙師一點兒都沒有說錯”。   老道士曰:“看來你們幾位貴施主這次進山,來到我們這裡一定是有要事”。   二寨主趙半仙見老道人正氣凜然,又和顏悅色,就覺得他不是壞人,心說江湖道上需要講義氣,既然我們需要向別人打探消息,也就得和人家推心直腹不能哄騙,要不然,人家就不會給我們說實話。常言講,那怕就是誘騙小鳥入籠,還須要費個穀穗呢?因為世人又都不傻,又何況我們需要求人家,現在看來,我也不必再講謊話了。接下來,他便又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禮道:“我今天在仙長麵前,就隻好如實講了!實不相瞞,我一不怕揭自己醜,二也不護個人短,我等一行幾人本為獅子山上的,反正,別人都說我們是土匪強盜。豈不知我等都是,種田出身的農民,隻因為生活所迫,不能養家糊口,又想生存活下去,萬般無奈,才上山當了強人,如今為了一事,本是來這裡尋人探事的”。   其實,二寨主趙半仙就是不這樣說,對方也早知道他們一行人,全為山中的匪徒!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   那麼也很簡單!由於他們土匪的舉之行為,以及言語也都和一般人不一樣,又與平常人不入綹!換句話講,哪怕是停好一個人,隻要一當了土匪,不光說話傲氣十足,而且就連看人的眼神,都是不一樣變了!總而言之,都是匪裡匪氣的!有詩為證:   強盜土匪不一般,讓人一看很眨眼。   天王老子無所懼,殺人放火全都乾。   老道又是有慧眼,當麵一瞄就看穿。   然而,當二寨主趙半仙講完,與自己一同來的夥伴,他們幾人都是土匪後,那老道士不但沒感到吃驚!然而還好像是用,很同情的目光看著他,隨後,就又陷入了深思中……   待過了一會兒,那老道才又問道:“你們想找的是什麼人?現在有沒有線索?”   二寨主趙半仙回答:“我等要尋找的人,也和我們是一行夥的,因為天下烏鴉一般黑,窮人都是被壓迫,我等全是為了活命,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要說我等來此地,也是人生麵不熟的兩眼一抹黑,所以,就想請老仙師幫忙給指教一二,助我們一臂之力才是!”   老道士問:“你們信得過貧道我?”   二寨主趙半仙非常客氣地回答:“信得過!信得過!怎麼會不相信您!”   老道士曰:“你們到底為了什麼事?不妨可以直言明說,但是還要看我能不能,幫上你們這個忙”。   二寨主趙半仙說:“我已經有言在先了,俺們在真人麵前不敢說假話,現在我就向您如實講!”於是,他就把他們幾人這次下山來,也是專門為了郴州金家的,一船貨物如何被搶,金員外又是如何上山,求助於他的表弟,也就是他們的大哥齊嘯天。則是從頭到尾,如此怎般的,原原本本,詳詳細細說了一遍!最後他又問老道士:“請問仙長這邊山裡麵,到底有沒有打家劫舍的土匪?”   老道士說:“有!”   “真的?”   “真的!貧道不會對你們撒謊!”老道士也是鄭重其事地回答。   趙半仙一聽則是喜出往外!接下來,他就向老道士又打聽了,關於這邊土匪的許多情況,老道人也不保留知道啥就說啥,也就是以實言對他們相告。   書中說過,這位二寨主趙文秀,原本是位算卦先生出身,曾走南闖北跑了大半輩子江湖,可說也是個江湖猷子,什麼事都經已過,他也知道對方心思,所以就會摸對方脾氣,也就能套出老道人的心底話。然而,兩人還真的能說得來,雙方的話也很投機,他趙半仙一行幾人當天,也在此吃了飯也沒有走,就在道觀裡住了下來。夜裡他還和老道士,又進行了深入交談,不光說土匪的事情,另外,還談些風土民情,以及古今中外的社會朝代,人文地理,人情事故,等等。最後,趙半仙又問起老道人:“這觀裡就隻有你和你的,這位小徒弟二人嗎?”   誰知這一下子卻好像是,正捅到了老道士的最疼處,就聽他長嘆了一口氣道:“唉!貴施主若問起這事來,也真讓貧道有口難張了!”……   這時候,那老道士的眼圈都已經濕潤了,接下來,他老半天也說不出一句話,趙半仙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待過了一陣子後,老道士才說出了他的心酸之事。   原來,這位老道可不是尋常之人,他本為衡山上的道士,道號為湘真子,年輕時,還是一名鴻儒秀才,皆因為看破了紅塵,不願做官才出家當了道士。他的師父也為衡山道觀掌門,人稱“黃鶴仙人!”如若往上追溯,他的第六代師祖就是邱處機,也是全真教的掌教。據說,邱處機是拜王重陽為師,那王重陽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道士,自幼愛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係京兆學籍,由於士途不順,才入山學道。經考究,王重陽還是呂洞賓的徒弟,因修道成仙被尊為北五祖之一。   相傳,那王重陽也是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和衣缽,他創立了全真教,所以,他也為全真教的開宗者。全真教又為道家主流教派,王重陽還揉合了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他有七位著名的徒弟,分別為丹陽子馬鈺,長春子丘處機,長真子譚處端,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長生子劉處玄和馬鈺之妻孫不二,道號清靜散人。有資料證明,他們都是王重陽的嫡傳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   單說這湘真子在衡山,一開始,他就跟著黃鶴仙人學道,後來,又去武當山修煉過一段時間,皆因為他修練刻苦,且又得到了師傅的真傳,可以講他不但道術深,其武功技藝也高,乃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年輕時便經常勸善懲惡,如今年事已高,也就不在管世間閑事了!若按照他們出家人的說法,那就是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現在,他已經是一塵不染,萬濾皆空!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是池中有魚鉤不釣,籠中靈鳥要放生。再說他又愛清靜,在武當山上就嫌人多受吵鬧,也總想單獨清修過日子,後來便離開了武當山,輾轉來到了這裡,在這裡名為靜修觀,迄今為止,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又因為這裡是蠻荒之地,根本不與外麵接觸,也正符合了他的願望,由此他不光可以靜修,同時,悶來還能山前觀虎鬥,無事林中聽鳥鳴!他簡直也就成了,當代的一位活神仙。自打他來到這裡以後,這幾年又收了三個徒弟,大弟子法號道修,二弟子道清,三弟子道悟,也就是一開始,接待他們的那位十二、三歲的小道童。詎知,他的大徒弟和二徒弟,也是被深山裡的土匪給掠去了!原來此一帶叫“千脈山,”這裡全是深山老林,若往前行便是千脈山的腹地。如果再繼續向前,又是回龍山,回龍山的東麵還有,東北西南向的羅霄山!而在千脈山這一帶,那最高的主峰,又被當地人稱為“雲崖頂!”其四周都是群巒疊障,不光陡峭險要,而且還溝壑交錯,地形也十分復雜。   要說來也就在半年以前,從別處來了一夥強人,占據了那裡,並在雲崖峰上修建了山寨,他們打家劫舍,自立門戶,說是替天行道,但不知乾的是什麼勾當。然而就在不久前,一天中午,湘真子的兩個徒弟,那大徒弟道修,去外麵打柴剛回來,二徒弟道清正忙活著做飯,那雲崖頂上的土匪們就過來了。然而,一幫子土匪也是從這裡路過,那匪首頭目見兩個年輕道士,都是身強力壯的也就打起了主意,因為他們隊伍中也正,缺人手和做飯的夥夫,於是湘真子的兩個徒弟,道修和道清就被土匪頭目看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當時就把二人給裹走了。   土匪強盜又人多勢眾,他們也是黑心腸不講理,如若反抗也必然吃虧,師兄弟兩人當時不從也不行!所以,師徒幾人則就忍下了。老道士湘真子的兩個徒弟,就隻好跟著強盜們上了山,到了山上以後,他大徒弟道修被分去做飯當了廚子,讓他師弟道清壘築寨墻,建造房屋,乾活打雜。不過有時候,土匪們要下山搶劫,人手不夠了也會讓他們跟著去!然而,師兄弟兩個具然都成了,土匪隊伍中的成員,有詩為證:   靜修觀裡難清凈,出家之人被纏擾:   匪寇強盜不講理,連同道人一齊掠。   要說二寨主趙半仙一行幾人,也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在大山裡轉悠了好多天,都沒有得到一點兒信息!結果在這裡他們卻突然,得知了一些珍貴和難易得到的情況,真可說是喜從天降。結果,也把二寨主趙文秀給樂壞了,他是喜歡得屁顛屁顛的,於是便拿定了主意,準備天明就進山,要去雲頂上探個虛實。   一夜無話,到了第二天一早,正當醒鳥唱枝天剛麻麻亮的時候,二寨主趙半仙就帶領著,他的隨從嘍羅們出發了!就依照老道士湘真子,給他們所指引的方向,便沿著那就連砍柴樵夫,都不願意走的羊腸小道,便向千脈山中的雲崖那裡摸去。一路上都山高坡陡,說是道路崎曲難行,其實,在大山裡也就沒有什麼路,由於不是上就是下,大部分又都是上坡多,而且坡還比較陡,所以,沿途也特別不好走,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