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圍屋的崛起(1 / 1)

圍屋情 劉承桂 4358 字 2024-03-16

話說劉殷事業有成、人丁興旺,但是精湛的技藝卻沒有傳承下代。   那一年,劉殷的父親突然中風臥床不起,自己在外漂泊天涯,沒有及時得到消息;沒有及時回來求醫問藥;沒有及時醫治;沒有應盡孝道責任;沒有床前送終;沒有看到最後一麵;沒有聆聽父親臨終囑托……   隻幾天時間,父親壽終正寢以世長辭,給劉殷留下了常常的、永不磨滅的痛。   劉殷喪盡人間疾苦,忍受不孝不敬之罪。   從此,劉殷不想過漂泊的生活,不想把技藝傳承下代。   這一年,地方政府為了拓寬市場,盤活經濟,增加稅收,要在南坑村建農貿市場。   建農貿市場不同於慈善事業建廟宇,不可能攤派、化緣籌集資金。   政府的方案是:集體征地、個人投資。誰投資誰受益,誰建房歸誰有。   當地政府張貼廣告招商引資。   南坑村沒有幾個人有實力、有膽量參與投資建設,畢竟有風險,怕市場蕭條店麵沒人租賃。   這時候有人想到了南坑首富劉殷。   端午節,有人稟報劉殷已經回家。項目部幾位工作人員立馬趕到圍屋劉家與劉殷商量,爭取投資建設。   劉殷也想趁現在還有精力,手上還有餘錢,為家鄉建設奉獻一份力量。他同意並簽署了十二間店鋪的投資建設意向書。   劉殷五十開外,眼角邊已經爬上了幾絲魚尾紋。在外漂泊歷盡艱辛,他也想回家投資項目,拋棄在外顛簸的苦力活,回歸故裡安享晚年。   師兄師弟徒子徒孫舍不得他離開,懼怕團隊沒有了主心骨難以支撐。   劉殷挑選那個自己手把手帶出來的大徒弟做接班人。這徒弟腦子靈活手藝精湛,有能力有擔當敢作為。   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再三挽留,劉殷去意已決。   大家隻好讓財務結清師傅的工資和效益提成,另加一千大洋作為退休補助。   晚上聚餐舉行歡送禮。   第二天一早,大家幫師傅整理行李,呼擁著與師傅握手告別。那位接班的徒弟執意要送師傅回家,挑著行李跟在師傅後麵。   一路上,師傅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創業史,把自己積累的管理經驗傳授給徒弟。   劉殷回家沒幾天就全身心投入到農貿市場的建設中,協助政府丈量土地、設計圖紙。他發揮特長展身手,以最小的投資、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全程推進,爭取如期完成工程任務。   天漸漸地暗下來,那帶著一圈朦朧光環的月亮升起來了!它徐徐地穿過一縷縷輕煙似的白雲,向上跳躍著,歡快地奔向廣闊的夜空。   男人們搬隻竹椅,圍坐在茶幾邊喝茶、聊天;女人們坐在一起納鞋底、說悄悄話;孩子們在月光下玩竹馬、捉迷藏……   “現在很多人要賣田地,就是沒有人買。”   “大家都有力氣到處可以墾荒,賣田有誰要?”   那時候地廣人稀,力氣大的一天墾荒五六分地不在話下。   孫家小夥子的閑聊,劉殷聽的仔細。他以商人的視野洞察未來,已知這是個的商機。   劉殷對大夥說:“據傳言有一批中原難民即將南下大遷徙,說不準哪一天會有一批難民湧入這裡。那時,誰的田多誰就是地主,誰就有話語權,誰就可能是財主。”   大家恍然大悟,對叔叔的分析佩服得五體投地。   “侄兒們,你們明天把要賣田的人都叫到這裡來,我要大量收購。”劉殷接著又說:“這個項目算合作,我出錢你們出力,管理權交給你們,按效益大家享受紅利。”   孫家小夥子辦事效率還是蠻高的,幾天就拿下來一百多畝地,其中豬路口塅就有八十多畝。真乃旗開得勝,大功告成。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開春陸陸續續有難民攜家老小進村乞討。劉殷叫孫家兄弟在南坑水口茶亭支開大鍋做飯,還安排難民在廟堂住下。   逃荒者很感激,見人就點頭哈腰連連道謝。   劉殷說:“我很同情你們的遭遇。如果你們同意在這個窮山溝裡居住,我可以借給你們糧食,租給你們良田,幫助你們解決住房。如果想做生意可以租給你們店鋪,借給你們做生意的本錢。”   真是天上掉餡餅砸嘴邊啦!   他們一路乞討受人唾棄,地當床天作被忍饑挨餓,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遇上這樣的大好人。   劉殷幾乎花光了積蓄,雖然料到有風險,但是救人於水火是值得做的一件幸事。把難民安置好了,田也租出去了,如果年成好,秋收後就可坐享其成。   村裡的農貿市場已經交付使用。   十裡一市場,三天一圩日,天心一四七,南坑二五八,崠坑三六九。流動商販天天赴圩日日擺攤。   孫順貴年紀大了,還在田間揮灑汗水辛勤勞動。   劉殷看了心痛,要送一間店鋪給他開米店,有了米店家裡的糧食可以賣更好的價錢。   孫順貴大哥笑了笑說:“賢弟,我是做苦力的命,不勞動很難受。”   “大哥,您不是難受,是舍不得把那幾畝三分地交給年輕人吧!”劉殷說中要害,還以命令的口氣說:“這是沒商量!我曾經說過,咱兄弟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您經營米店,有空陪我喝茶聊天。我們都老了,該安享晚年了!”   這些話是說給大哥聽的,也是說給晚輩聽的。   “老爸,您就聽叔叔的吧!”孫順貴的兩個兒子就在旁邊。   劉殷自己留了一間店鋪,三日一圩在那裡會朋友,喝茶聊天,幫別人寫書帖、畫畫。他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服務社會,享天倫之樂。   其餘的店麵都租出去了,有賣布的、賣小商品的、打鐵具的。有一間是中醫藥店,一位銀發長須的老中醫坐堂,醫術高超是華佗在世手到病除,幾十裡外的病人都會來這裡看病。   劉良友的兩個兒子鵬波、越波都已長大成人,是時候為他們的前途鋪路了。   “孫子,你們已經是大人了,有沒有考慮自己的前途啊?”爺爺投石問路,看兩位孫子反應如何。   鵬波說:“我聽長輩的,您們叫我乾啥就乾啥。”   越波說:“我傳承祖業和父親一起辦私塾,教書育人培養後代。”   爺爺捋了捋胡子笑著說:“越波的回答我很滿意。鵬波沒有主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你是老大應該有自己的理想。”   爺爺對鵬波說:“你的功底紮實學問高,去參加鄉試、科考如何?將來可以中秀才、考狀元當大官。”   “我才不呢!叔叔不是考上了嗎?結果如何?我不想當官,不自在。”鵬波的回答乾凈利索不含糊。   劉殷知道,自己家族祖輩善良老實,不會吹牛拍馬,不是當官的料。就是當上了也吃不開,受人擠兌。官場如戰場,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   劉殷忽然想起門店隔壁的老中醫,何不讓孫子試試學中醫療病呢?老師和醫生是最高尚的職業,沒有政治色彩,哪個朝代都是受人尊敬。   “鵬波,你就跟溫大夫學醫吧!”劉殷主意已定,斬釘截鐵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   大家都很贊同,鵬波也樂意。   就這樣通過了家庭決議。   那位老中醫姓溫河南人,隨潮流南下遷徙,是劉殷拯救了他一家,給了飯吃、給了住處還租給店鋪。他的中醫療法、中藥秘方是祖傳的,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要帶外姓人為徒是不可能的。   劉殷是自己的恩人,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不答應怎麼行呢?溫大夫滿口答應。   劉殷跟溫大夫商定了拜師吉日,雙方作揖行禮各自散去。劉殷回家通報了結果,全家人欣喜若狂笑逐顏開。   從此,永興圍妯娌勤儉持家,鄰裡和諧相處;男人靠辛勤勞動創造財富,靠智慧打造最安全、最富有、最幸福的文明圍屋。永興圍繁榮昌盛欣欣向榮,成了贛南最安全、最富有、最幸福的文明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