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舉辦了模擬炒股大賽,並且要求大家都參加,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一向心高氣傲,想著一定要在比賽拿個名詞,然後回去給那群小子嘚瑟一番,然而那時候資訊沒有那麼發達,能學習的路徑非常有限,把相關的APP都下到手機裡,同時搜羅各種股票群,希望能夠多接觸一些能人,書籍也買了許多,準備發憤圖強。 到後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神,其實都是經過15年大牛市才浮出水麵的為公眾所知,在15年之前的學習途徑非常少,而且環境也截然不同,在2015年之前,A股上市公司比較少,遊資體量並沒有壯大,雖然也是有活躍資金追逐熱點,但是因為整體規模不大,但是並沒有形成主流,更多的是大資金坐莊,一個蘿卜一個坑,跟主力共舞是那個時期的主流觀念。 在當時被稱為股神的有且隻有一個人,寧波漲停敢死隊總舵主,澤熙徐翔,高中輟學,1992年3萬元入市做到了身家百億,以短平快為主的超短線打法領先市場,資金對於澤熙的追捧誇張到什麼程度,新聞今日發出澤熙調研XX公司,明天這家公司就會被搶到漲停。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些都已經是難以接觸到的信息。當時的徐翔叱吒風雲,呼風喚雨,而當時的徐祥還在學習MACD 參賽以後我就基本都混跡在各種群裡向其他人學習,很快就明白了,原來炒股還分派係,指標派、技術派、基本麵派、跟莊派等等,聽說最簡單的就是指標派,每天就是按照指標去搜索篩選合適的股票,然後按指標提示操作就行。 在當時的我的認知裡,炒股就是類似做數學題,是有公式存在的,隻要輸入正確的代碼就一定能得到對的結果,就能做到肯定賺錢,跟絕大多數的散戶一樣,認為隻要前期拚命學習,後麵就可以一勞永逸,每天不勞而獲。很久以後我才明白自己當初的幼稚,市場永遠在變化,哪有什麼一勞永逸,哪個大贏家不是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當時我每天勤學苦練,每天做夢都是看K線圖,還找了各路大神,學習怎麼調整技術指標參數,按書上說的自己手繪K線圖,背各種技術圖形,紅三兵,多方炮,野馬草上飛,但是落實在實操上,依然是五五開,一低開就害怕,一拉升就激動,能在同一個股票上反復挨打,高吸低拋。 學了很多東西,一到實操全部忘光,盤中分時下殺的時候看了眼日K已經形態破壞趕緊賣出,等到收盤以後發現又拉伸回去了,形態又恢復回去,是個非常漂亮的上升走勢,第二天重新買入卻又開始調整。 初學短線,在反復挨打中很快就虧了40%,看了一下比賽排名情況,已然是墊底了,排名靠前的反而都是持股不動的選手,很快又內心動搖又學別人選股持股不動。 我的2013年就在這樣的來回搖擺以及來回挨打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