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對現在來說是個遙遠的年代,在那個年代,手機還沒有普及,固定電話和寫信仍然是人們聯絡感情的重要媒介。 對於封閉式管理的軍校學員來說,對外聯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宿舍隻有一部固定電話,大多數情況下,這部電話就是某些有戀愛或相思對象學員的熱線電話。當時三號院最暢銷的商品是一種被稱之為“201電話卡”的古早物品。使用201電話卡打長途電話每分鐘成本約為9分錢。這個價格對囊中羞澀的學員們來說十分重要。但有的時候,宿舍的電話既打不進、也撥不出。經過我的分析和統計,這種現象頻繁發生在每年的10月份。後經調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四學員到校外擔任地方大學軍訓教官通常於9月底結束。大四學員們憑借挺拔的軍姿、得體的軍裝,在教官光環的加持下,成功斬獲大批女大學生的芳心。於是,軍訓一結束,在教官與女生們的頻繁互動中,三號院的程控電話常態保持超負荷運行。而超負荷運行的後果就是,如果你沒有在係統超負荷之前進入通話狀態,那麼你拿起電話後,裡麵傳來的永遠是忙音。知曉這個緣故後,大家對大四的到來都充滿了期待,因為脫單終於看到了希望。 2006年之前,學員們的津貼費標準較低。大一學員每月僅可得到100元,直至大四時我的津貼費才逐漸漲至200元。所幸吃、穿等剛需都是由學校免費提供。憑著這筆穩定增長的收入,如果足夠節省的話,還是可以冒險買上一部手機的。 之所以說冒險,是因為2004年之前,按照防間反特的工作要求,學校對學員使用手機這種行為保持了高度警惕。有人看到這句話,也許覺得到2004年之後學校是不是對學員使用手機就放任自流了。當然不是,隻是2004年之後,隨著低端手機價格的逐漸降低,很多學員都購置了手機。清查學員使用手機情況的隊乾部們,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其收繳手機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學員購買手機的速度。最後,隻好對此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了。 那時候的手機市場,是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的天下。其中,最受學員青睞者,莫過於諾基亞了。原因很簡單,諾基亞皮實耐用,更換電池方便,適合學員們遊擊作戰。必要時,即使將其從5樓扔到樓下的草叢緊急規避檢查,也能保持完好無損。 為了打擊學員們大肆使用手機的猖狂現象,隊乾部們抓住手機必須經常充電才能正常使用這個致命弱點,轉而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加大了對手機充電器的清剿力度。但這種徒勞的行為,除了增加諾基亞備用電池和萬能充電器的銷量外,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作用。再後來,有人使出了終極大招,開始采用手搖式和太陽能充電器來為手機電池充電。此招一出,隊乾部終於被學員們頑強的抗爭精神所感動,基本上放棄了對學員在課餘時間使用手機的監管。 同宿舍的強哥,來自貴州邊遠山區。為了貼補家用,強哥堅持每月從不多的津貼費用拿出一部分寄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強哥自然沒有多餘的資金購買和使用手機。但他卻又放不下遠在家鄉一位追求未遂的美麗姑娘。無奈之下,強哥找到下鋪的小X幫忙,經常借用小X的手機給姑娘發短信。時間一長,小X在充當聯絡中間人的過程中與姑娘逐漸熟悉起來。由於強哥與這位姑娘並未確定戀愛關係。貴州姑娘遂發展成了小X的女朋友。噩耗傳來,強哥悲痛欲絕,我等亦不免嗟嘆。 強哥的悲劇深深刺激了眾學員,雖然大部分學員尚仍處於鐵桿單身狀態,但軍校學員深諳“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精髓。為了避免類似悲劇重演,大家紛紛加大了節衣縮食的力度,先後加入手機用戶俱樂部。為了跟上時代的潮流,我也咬牙籌資240元,通過學校局域網的跳蚤市場從一位學長手中買到二手三星手機一部,從此開始定期為中國移動的發展貢獻個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