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武當1航(1 / 1)

“武當卓一航,久聞福安侯之威名,特來請教!”   一聲震蕩四方的高呼打破了侯府平靜。   人在府外,聲音卻仿佛近在眼前,來人內力深厚。   侯府中,正互相交手、喂招的春花、夏雨停下了手中動作。   “武當卓一航?沒有禮貌!”   夏雨收劍於背,撇了撇嘴。   作為近侍,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四大侍女在朱承武的允許下,都是習了武的。   4位侍女,兩兩輪休,兩人在朱承武跟前侍候,剩下兩人則學文習武。   雖是賤籍,但學文習武,是很多普通良籍百姓都支撐不起的。   所謂窮文富武,真實的麵貌應該是富文豪武才對!   “武當高足千裡迢迢而來,本候自當領教。”一道渾厚的聲音從侯府後院傳出。   與第一道聲音爭鋒相對。   其聲音之渾厚、穿透之有力,比第一道聲音有過之而無不及。   武道,乃是這個世界的顯學。   習武之人,互相切磋再正常不過。   就封前,因居住王宮,朱承武雖有“天才”名聲,但無人能深入王宮打擾朱承武。   就封後,頂著“朱氏天才”的名號,就開始有一些人來找朱承武切磋討教了。   說是切磋討教,實際上是想踩著朱承武揚名。   當然也有一些挑戰者是大勢力推出來試探朱承武這位“朱氏天才”成色,試探朱氏反應的。   最開始,因為朱承武一直以來信奉根骨為上、內力為重,招式不精,比武對戰更是紙上談兵。   一度創下兩月之內,9戰9敗的尷尬記錄。   這還是因為朱承武畢竟是福安侯,夠資格且敢於挑戰朱承武的人不多。   不然,這個連敗記錄還會更多。   幸好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朱承武有著朱氏天才、大王嫡子身份,這才沒有受到重創。   9戰9敗也讓一些想踩著朱承武揚名的人,頓覺戰勝朱承武毫無含金量。   之後,朱承武痛定思痛。   深知離開了王宮,做為武者,比武交手不會少。   也幸好朱承武就封前,利用各種手段將大明武庫中的武學全部錄入玉牒。   靠著腦洞大開和玉牒推演,朱承武成功推演出三部和《天罡童子功(玉)》配套的武學:護身武學《先天罡氣(玉)》、攻擊武學《烈火掌(玉)》、身法武學《咫尺天涯(玉)》。   大明武庫雖說收藏甚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基礎武學,隻有少部分上乘絕技。   真正的神功寶典都在朱氏一族的秘庫。   那裡麵的秘籍,朱承武都接觸不多。   唯一拿到的隻有一部比較普通的神功寶典-《天罡童子功》。   這也是朱承武將自身的主修武學命名為《天罡童子功(玉)》的原因。   借鑒甚多!   至於“(玉)”,則代表著這是玉牒推演而來的,標誌著和原版的區別。   就如朱承武前世,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楊式太極、武式太極…一樣。   玉牒推演,都是朱承武量身定製,是最為適合朱承武的武學。   那三部武學,配合《天罡童子功(玉)》能發揮最大威能。   雖然單獨修煉也行。   有了招式手段,朱承武從最開始的連敗逐漸變為敗多勝少,再變為敗少勝多……   這一個過程,朱承武用了五年。   再之後,隨著朱承武吸收各種招式技巧、內力運用精華,借助玉牒之力將三部配套武學推演到神功寶典級。   朱承武就很少輸了。   尤其是那個時候,朱承武的內力也已經突破到一流。   一流的內力,加之四部神功寶典伴身,朱承武在年青一代難逢敵手……   隨著朱承武贏得越多,朱承武名氣越大,戰勝朱承武的含金量就越高,來挑戰朱承武的人也就越多。   因為來挑戰朱承武的人很多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最近兩三年形成了一個默認的規矩。   如果隻是想單純切磋武藝的武癡,不想勝敗被傳得人盡皆知,則遞拜帖,私下在候府內的校場比試。   如果是為名而來,但不想交惡福安候府,則可以遞拜帖,約時間,邀觀眾,在候府外專門建的演武臺比試。視情況,朱承武會進行一波商業互吹。   但卓一航上述兩種都沒選擇,偏偏選擇了最為激烈的一種,直接喊話。   讓雙方的緩沖餘地幾近於無。   這也是夏雨說卓一航沒有禮貌的原因。   形成這個規矩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朱承武也是要修煉的。修煉招式無所謂,修煉內功的時候被這麼一激,很容易岔氣。   有時被乾擾岔氣的朱承武很生氣,比試時就會下重手。   也幸好,玉牒推演後的《天罡童子功(玉)》幾無走火入魔風險。不然朱承武就不是下重手而是下死手了。   重手下多了,外麵的人慢慢就找出了規律,這才逐漸形成了這個規矩。   實際上,還是最近幾年朱承武贏多了,福安候府逼格上去了。   在朱承武剛剛就封那幾年,福安候府力不如人,誰管你啊?   上門挑戰都是靠吼的。   朱承武一走出候府大門,就看見大門正前方正站著一個豐神俊朗的道袍男子。   “一航久聞侯爺威名,今日恰逢其會,冒昧請教。還請侯爺見諒。”   麵相不錯。   說話也有條有理。   但朱承武卻覺得虛偽。   深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卓公子貴為武當掌教高徒,戶部侍郎卓大人之子。下山不回京看望父母,反而千裡迢迢來徐州。本侯又怎好不成人之美?”   說話綿裡藏針,代表著朱承武不喜卓一航。   額~~~   卓一航一時語塞。   大明以孝治天下。   作為武當弟子,每年下山省親的時間不多。往年卓一航都是在家陪伴父母的。   今年正好父親出京,這才在太子的請托下來徐州試試朱承武這位名聲在外的朱氏天才成色。   也正是因為時間不多,卓一航這才直接上門挑戰。   但,這些話是能說的嗎?   “卓公子,在這裡?還是上演武臺?”朱承武沒讓卓一航尷尬太久。   “客隨主便!”卓一航趕緊拱手。   “那就在這裡吧!”朱承武話音一落,四周圍觀的觀眾已經默契的倒退十丈。   這些年來,來福安候府挑戰的人不少。   有上演武臺的,也有直接交手的。   當地人對各種情況都已經有了經驗。   “卓公子,小心了!”話音剛落,隻見朱承武一步踏出,已經逼進十步。   “好快!”   卓一航心中一驚,連忙拔劍出鞘。   雖驚不慌,隻見卓一航一招“道人迎客”已然直刺而出。   正是武當上乘絕技-太乙玄門劍。   不虧是武當高徒。   所學高明。   應對及時。   但是今天朱承武就是要以力壓人。   隻見朱承武再進一步,已然侵進卓一航三尺之內。   卓一航長劍空利。   卻是無用。   朱承武抬手,一招烈火掌直襲卓一航麵門。   卓一航頓覺熱浪襲來,手中長劍一轉擋住了襲來之掌。   “不差!”   “不愧是武當首席大弟子!”   朱承武嘴上表揚,手中功力再催,卓一航頓覺手中長劍發燙。   好炙熱的內力。   “一掌能擋住,那麼兩掌呢?”   右掌被長劍擋住,但朱承武還有左手。   卓一航擋住一掌已然竭盡全力。   看見第二掌襲來,唯有使出一招鐵板橋。   但搶攻得手,朱承武怎會給卓一航喘息之機。   朱承武腳步轉動間,不離卓一航周身三尺。   手中更是一掌接著一掌,讓卓一航疲於應對。   終於,卓一航一招抵擋不及,被朱承武一掌擊中。   當即吐血倒飛出去。   勝負已分。   朱承武沒有乘勝追擊。   反而收功後退,慢慢調息,壓下奔騰的內力。   武者的內力不是時時都保持在奔騰狀態的。   隻有準備交手、正在交手的運功狀態,武者體內的內力才如奔騰的湍流,極速湧動。   這樣的狀態極耗內力。   沒有誰能一直保持。   平常狀態,武者體內的內力就像緩慢流動的湖水。   波瀾不驚!   幾無損耗。   運功狀態和平常狀態,兩者切換需要時間。   故此才有偷襲的可能,才有偷襲不講武德的說法。   “卓公子!”看見卓一航吐血,跟隨卓一航而來的小廝緊張上前,查看卓一航傷勢。   看似小廝,實則太子心腹。   扮成小廝不過是為了給卓一航引路,為了不引人注目罷了。   雖然知道眾目睽睽之下,又沒簽生死狀,有著官方背景的朱承武不至於下殺手。   但小廝仍舊擔心。   畢竟比武,總容易出現意外。   而卓一航又是武當掌教弟子、戶部侍郎之子。一旦卓一航死在這裡,武當和戶部侍郎固然會恨死福安侯,但也會與太子產生間隙。   “九招,侯爺更強了!”觀戰的候府眾人卻沒人關心卓一航。   “九招,武當弟子就這……”   “聽說這卓一航,還是武當的首席大弟子呢?”   “武當,也沒落了啊!”   “兩個月前的霹靂掌和侯爺大戰三十招才落敗,這樣看來……”   四周觀戰的人群中傳來竊竊私語的聲音。   也有人陰陽怪氣…   特別是一些輸了錢的。   更是不能接受!   來候府挑戰的人不少,而且持續了近十年。   周圍無聊的百姓甚至開始熟人間對賭,賭輸贏、賭招數…   曾經,賭場也有過,但是都被候府配合當地官府打掉了。   朱承武是需要揚名,故此在對手不介意的情況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從不禁止百姓圍觀。   也不介意打一些好看的表演賽。   但將福安侯當成賭博的工具,候府不要麵子的嗎?   百姓多是外行看熱鬧。   誰打得好看,誰打得久,自然就覺得誰更厲害!   一些名不副實的“大俠”就是這麼來的。   雖然隻堅持了九招,但卓一航已是朱承武這麼多年來遇見對手中的前三甲。   一流境界的內力,嫻熟的武當絕技…   如果不是失了先手,起碼能堅持十五招以上。   武道是搏殺之道。   武者之間,能二十招不分勝負,就說明雙方差距不大。   今天卓一航敗得這麼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承武把握住了先手優勢,而且沒有絲毫留情。   卓一航不僅挑戰方式沒有禮貌,而且這個名字,讓朱承武不由想到了前世影視劇中那個優柔寡斷、不識好歹、辜負佳人的逃避男。   極為不喜。   同時,朱承武早就接到消息,卓一航是被太子竄說而來,代表著太子的試探。   朱承武必須以最強硬的手段,將這些試探一一斬斷。   不然以後會越來越麻煩。   所以才全力以赴、毫不留情。   朱承武不是不明白父王的打算。   太子繼位,繼承大寶。他突破宗師,成為王族底蘊。   但這隻是父王的打算,父王的一廂情願。朱承武不一定要遵照執行。   而且沒有喝孟婆湯的朱承武深知“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