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回到家後,接著研究冥想的下一階段,打開自己的心。 這一點在書中提到,控製自己的思緒是最難的,那打開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隻有你的心打開了,你才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或者說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一章鄭時很難理解,不知道他所說的心到底是什麼,是佛教裡的禪心,還是真正的心臟,真正的心臟又怎麼能夠打開呢,直接從中間切開,人不就死了嗎?是禪心?可是這本書也不是講佛教的啊。 “完全搞不懂,控製思緒還有方法可循,這一章連一點方法都沒有。”鄭時無奈地說,“既然打開心臟是不可能的,那就從研究禪心開始。” 鄭時放下隻有幾頁表述打開心章節的書,轉向佛法大意。 當然鄭時完全沒有剃光頭出家地打算,隻是那本書裡對心的描述太少。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將他弄懂,那麼將會影響鄭時學習最後一階段。 看著厚厚的一本佛法大意,鄭時心裡叫苦,明明是最重要的篇章卻用最少的頁數去說明,多寫幾頁詳細說說,我也不用去看這麼厚的一本佛法大意。 佛法大意裡麵確實有提到心,佛認為世界一切都是虛的,是由心生出來的,唯有這顆真心是真實的。 鄭時覺得這個觀點和上本書裡說的心好像是兩碼事,也就是說打開自己的心也不是佛教裡的禪心。 鄭時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全部的答案,然而在這兩個答案之外還有第三個答案等著他。這讓鄭時明白自己的思想是狹隘的,受現有的眼界、知識的束縛,自己認為的全部答案不過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現有答案,並不是全部的答案。 雖然閱讀佛法大意讓鄭時走了很長時間的彎路,不過也讓鄭時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真諦,讓鄭時對現實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來,鄭時想要找到這顆心並且打開它,了解真實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鄭時不知道第三個答案是什麼,但是他在這兩個答案後加了第三個選項——重新開始。 鄭時重新開始思考,拋棄一切的成見和過往的經歷,專注於現在,立足於真實的生活當中,去重新認識,重新學習,重新得出結論。 他發現世界竟這麼遼闊竟大到無邊,機會竟然無處不在,隨便揮揮手,張張嘴就有無限的可能與答案。 鄭時思維跳脫出自身,從手掌依附在撫摸的黃土上,又隨風飄蕩到樹葉上,依附在樹的樹葉上。當鄭時回望自身時自己是那麼普通,那麼不穩定。當自己化為真正的黃土時,自己的思維依托在黃土上,我還能思考,那我的心是什麼,當我的思維順著樹的枝乾隨著土壤中的水匯聚到地下河,流到世界各處。 我的思維依然存在,同時可以思考,那自然我的心依然存在,不知道是不是真明白,鄭時覺得心就是永恒,而打開心便是你身處在這永恒之中,那麼問題來了,你身處在永恒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鄭時翻開自己看的那本書,翻開新的篇章,實現一切的魔法——明確目標。 這一章講了如何實現你自己的目標,讓你寫下你想要實現的幾個願望,十個也行,一百個也行,你統統都可以實現。前兩個階段打基礎,中間打開你心做到開悟,最終就是武功大成打出這套招式的時候。 該怎麼做呢?鄭時帶著疑問麵對著書就像再請教一位智慧的老者。 這位老者說“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基礎篇所學到的方法,放鬆身體,摒除雜念,想象自己實現願望的樣子。” “我該怎麼做呢,我完全想象不出來,不知該如何想象”鄭時疑惑的問道。 “很簡單,就是去想當你實現了這一願望後,你會穿成什麼樣子,坐在哪裡,聽你身旁的人怎麼叫你,會和你說些什麼?”智慧的老者說。 “就這樣嗎?這也太簡單了吧,就這樣我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嗎?”鄭時不敢置信的問道。 “是的,就像魔法一樣,這個魔法會把你腦海中的自己變成現實。”智慧的老者化作一本書的背麵,消失在鄭時的腦海中。 這本書讀完了,鄭時依然和看過書之前的模樣一樣。 “我雖然沒任何變化,書裡講的越來越不真實,但是我的內心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隻有我知道,外人卻無法得知的。”鄭時自語。 鄭時不是個天真的人了,即使是天真的人也無法完全相信書中說的一切。鄭時不去親身試一下也無從得知書中所說內容的正確性。 唯一能作為參考的答案就是,鄭時想和老梅一起約地方吃飯的時候確實在想他和老梅坐在一起吃飯的景象。事實上,鄭時確實約老梅出來吃了個飯,但是吃飯的地方和真實吃飯的地方完全不一樣,而且這件事情太簡單了。相比清單中的是個願望來說太簡單了,所以說這個例子根本不具有說服力。 “不過值得試一試,反正試一試我又不損失什麼。”鄭時不想浪費時間去思考這種沒有任何好處的答案。“我真正試過了,就自然知道答案了。何必去想呢,親身經歷是得到答案最有效的方法。” 鄭時沒有傻傻的隻列個清單,他打算完善一下計劃,他一直認為得到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他覺得現在的代價就是花時間製定一個計劃,然後不斷完善。 這樣不管智慧的老者所說的方法靈不靈,他都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鄭時剩下的時間就是該思考如何實現計劃,他覺得在這裡他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短期內完成計劃時的樣子,這樣這個無中生有的魔法才會發揮它一點點的作用,不至於完全沒有效果。 之後鄭時給自己的時間規劃表加了一個願望實現計劃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讓這個本來空蕩蕩的時間規劃表,變得密密麻麻起來。 有了兩個計劃後,鄭時也能夠更好的利用時間。從前鄭時很討厭鈴聲,他覺得鈴聲很煩人,他想多要些時間。 現在鄭時非常喜歡鈴聲,鄭時覺得鈴聲響起意味著他進入另一個時間節點,意味著他距離願望實現又進了一步。 鄭時這種變化已經不僅僅是思想上的變化了,他的生活態度在跟著發生變化。如果說以前的鄭時有點拖延癥,沒什麼時間觀念的話,那麼現在他的拖延癥已經完全自愈。 之後鄭時發現自己的計劃中有些任務量實在過重,能在時間內完成很困難。鄭時調整一下任務量,一些多次無法完成的任務,鄭時計劃減少一部分,同時自己的時間規劃表也做了一些調整,鄭時想試一試早起一個小時。 鄭時對任務進行縮減後,在特定時間內順利完成任務,而且他自己變得更加自信。不知不覺間鄭時的學習效率提高,鄭時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的,隻知道每次完成任務後,鬧鈴總是要等一段時間後才能聽到。他不知道該將這些多餘的時間用來休息還是繼續學習,他覺得多一些休息進入下一時間節點後精力會更加充沛,多做一點任務可能會影響下一個環節任務的完成,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計劃沒做出調整。 時間規劃表調整後,鄭時一開始做到早起一個小時很難,到現在還沒辦法做到一聽到鬧鈴就起床的程度,但是鄭時每次比平時早起幾分鐘後都會感到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