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主角人設之1:政工乾部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1 / 1)

西明離火 觀雨聽竹 2663 字 2024-03-16

政工乾部相對軍事乾部,是人民軍隊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開始,歷經戰爭考驗,證明了雙首長製是人民軍隊的建軍法寶,是黨指揮槍的保證。   政工乾部在社會上的汙名化,已經很久了。   其影響極為深遠,尤其是在從未經歷過部隊生活的社會人群中。   其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傷痕文學,一個是西方的歷史汙蔑,這兩者其中,港臺的影視也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就好比他們話語權占優時拚命的異化“同誌”這個高尚的稱呼。   傷痕文學中政工乾部、黨務乾部,往往陰沉兇險、捕風捉影、背後害人   文學作品中的政工乾部,大家熟知典型的如趙蒙生、趙剛。   前者還比較真實,後者就那麼回事。   但是,說起來,趙蒙生當指導員時,還不夠格一個真正的政工乾部。   來自西方話語權的汙名化,最明顯的是對於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政治工作人員的汙蔑。   其實西方這些人還有國內跟風的,根本不懂。   人民軍隊與當年蘇聯紅軍的政治工作,根本是兩條路線、兩個體係。   早年的蘇聯軍事文學,對於政治工作者的翻譯,是沒有政委一詞的,那叫軍事委員。   連級的雖然也叫政治指導員,但與我們的支部建在連上的指導員也不是一個概念。   因為蘇軍是一長製,以軍事首長指揮權為第一,軍事委員隻是聯共派在軍隊的政治代表,對於專業的軍事首長實行黨務的控製。   玉米大帝、皮鞋狂戰士當年就歷任過西南方麵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和第一烏克蘭方麵軍的軍事委員,他的軍事首長很長一段時間就是白馬元帥。   其實他們才更像監軍。   因此,《生活與命運》裡對此有過很歪曲的描寫:一群顢頇的腦滿腸肥的地方乾部穿上將軍服,對於專業的軍事指揮員指手畫腳。   豈不知蘇聯黃了時候,已經拋棄紅軍二字改名蘇聯武裝力量的蘇軍毫無作為,不就是這種政治工作的基礎造成的。   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體係是教員開創性的,沒有任何參照的,在三灣改編時,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才使得這支軍隊的骨架之內有了靈魂。   這與蘇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係。   我們的體係是雙首長製,班排有黨小組,營連有支部,團以上有黨委,政治首長是黨的工作負責人,同時在軍事指揮上,有最終決定權!   這才是黨指揮槍。   那麼,政治首長如此重要,他們是西方電影、傷痕文學裡那種陰惻惻的政客嗎?   恰恰相反,他們是充滿陽光、播撒陽光,而且文武雙全的戰士!   政工乾部會打仗,在我們這支軍隊裡,其實是尋常事。   人民軍隊裡,政工乾部與軍事乾部專業有分工,但不是互不相通,軍史上很多政工乾部乾過軍事乾部,軍事乾部也乾過或代理政工首長。   有很多是司令員、政委一身挑,所有的政委、教導員、指導員,誰沒參與過紅軍的刺刀沖鋒,誰沒跟馬家軍輪過大刀片,誰沒拔過炮樓?誰沒挨過美國飛機的炸?   羅榮桓、譚政、羅瑞卿、肖華、甘泗琪、王平、賀炳炎、徐文烈……   多少光輝的名字。   近點的說,七九年有位戰鬥英雄副教導員,一發插著目六瞬發引信的布朗德式60迫炮彈抓起來就當手榴彈甩,人肉迫擊炮乾掉機槍火力點!(知道名字的別提後來,那是那個時代大潮的悲哀)   所以說,亮劍的趙剛也僅僅是傷痕文學的餘韻。   還未成長的趙蒙生根本沒有起到一個指導員該有的作用。   文學中對於政工乾部的描寫起碼是不公平的。   說到這裡,順便說說作者的觀感。   沉穩,有定力,是大多數政工乾部的普遍作風或者說是性格,畢竟這是工作特性決定的。   耐心、細致、溫暖是他們的工作習慣和作風。   但是因為身處和平年代,墨墨跡跡、長篇大論、八股文章、空話套話,也是不可回避的常見毛病。   還有就是任期內軍政諧和的還好,否則難免磕磕碰碰,甚至雞爭鵝鬥,互相拆臺,所謂一年和二年生三年掰。   但這些小問題,絲毫不影響人民軍隊支部建在連上的政工體係,這是軍魂之所以在。   所以書中的趙南離沉穩,有定力,品質高潔,但有時難免磨磨唧唧,瞻前顧後。   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戰略設想和戰役布局上規規矩矩,過於求穩,缺了大開大闔的神來之筆。   作者為了表現人物性格,也隻能如此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