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潼、保該當如何攻取,曾經議出來的有兩套方略,分別是一則撓癢癢的方略與另一則長遠方略。 所謂撓癢癢就是慢慢打,隨時動起來,動起來不停,也不需要大規模準備,有一營出一營,有一鎮出一鎮,一個縣城一個縣城,一個個山寨隘口一個個的拔點,反正不要令李國英消停下來,以求牽製川北綠旗,策應楊展的進展。 長遠方略就是把保寧與潼川放一起考慮,相應的軍械、補給、兵力部署都要按照收取恢復整個川北來考慮,舉動起來就要西川五鎮加楊璟新、趙榮貴、朱化龍、楊展齊動。 這個需要準備的時日就久了,光備糧就得兩季的收成。 不論撓癢癢還是共圖大舉,都是得沿著金牛古道北上,自古川陜一條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得沿著這條路,慢慢地往北啃。 這需要統帥堅定的毅力、堅強的意誌,充足的物資準備,還要將士齊心的能一口一口實實在在啃掉敵人的一口好牙齒。 但從整個這一個回合的戰役進程復盤看來,難纏的吳三桂一直在機動走位,不見兔子不撒鷹,地勢不利不打,敵我對比不利不打,這就是有能宿將用兵的老道之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絕不在不利的態勢下展開決戰。 大戰役指揮,雙方統帥拚的是什麼,就是看誰把自己的弱點掩蔽的更好,同時讓對方更早的暴露出弱點,在於己有利的態勢下展開決戰。 總之一句話,就是看誰犯的錯誤更少而已。 怎麼辦?這時再看敵我對比,楊展、朱化龍各自牽製了部分綠旗兵馬,吳三桂主力未失,退回潼川後,恐怕仍在舔舐傷口,伺機而動,這顆棋子懸而不落,到什麼時候戰事都不能了結。 這一回成都空城被吳三桂識破後,再想這麼誘敵,就很難了。 於路邀擊?吳三桂不出。 主動尋敵?吳三桂縮在後麵。 怎麼辦? 不打破吳三桂的主力,成都永遠都不會安全。 可吳三桂怎麼才能出來呢? 智取不成,隻能力敵,誰也別玩花活了,都是老中醫,別開偏方了,大家千年的狐貍論道,既然蒲鬆齡還沒出世,那還玩什麼聊齋啊。 於是南離與諸將還有幕僚班子相議三番後,終於定下了一個決心: 打潼川! 真打,以落城的決心打到底,吳三桂必然出兵救圍! 我軍五鎮,三萬餘眾,有趙榮貴、楊璟新所部配合,就這時節在潼川州的整個地域展開。 這就好比兩個拳師比武,你一拳打來,被我躲過去,趁你收回拳頭還未能蓄力再打出來的時刻,我一拳打你個烏眼青。 此刻正是這個時機。 然而有一件事,壓在心中卻不能對人言:對於拿自己的全副家底去正麵硬磕關寧軍,南離還是有顧慮的。 畢竟自己好不容易一手拉扯的隊伍,都是鄉土子弟,手把手精心培育出來的。 而且自己最為得力的部隊,張翦的前義鎮,不過是被平西王府漢八旗一部,加上陜甘綠旗,就給打殘了,雖說有寡不敵眾,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前提在,但這也足見關寧軍的戰力。 南離真的不願拿自己一手拉扯起來的同袍兄弟去硬拚身經百戰的那些關寧軍老兵油子。 這個事南離也沒有辦法與任何人言說、訴苦,一切在心的壓力隻能暗自獨自承擔,大軍行動在即,還不能表露出來,以免影響士氣。 但他更希望能在最有利的形勢下示形造勢、設伏用謀,哪怕是慢一點,也要穩一點,一步步的來削弱、殲滅之,盡量把自家同袍兄弟的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南離又深知,不盡早解決吳三桂,西川永無寧日。 因為這些躊躇,他理想中的對潼川的攻擊時機,應當是吳三桂在陜北騰不出手,而自己這邊攻城的火炮、糧秣等軍械、後勤、兵力都已準備就緒。 如今敵城堅固,援兵在側,反而要組織起來去攻堅,怎麼看都不是成熟的時機。 但是,這時與自己所要的局麵又有了些優勢,敵我力量對比的天平上,明軍又多了兩顆砝碼: 趙榮貴與楊璟新。 吳三桂雖然整建製退回潼川,但也傷了大批的綠旗,所部兵馬已經氣沮。 而西川明軍已經完全動員起來,整個成都平原已轉入戰時狀態運行,部隊也完成了集結整備,正在士氣高昂之際,求戰心切。 而且進入潼川一線已是山區,正是可以發揮出西川步卒優勢以克製關東騎兵的理想地域所在。 將各方麵因素匯集比較,南離最終還是定下了第二步的戰役決心。 但是在發動第二步戰役部署的空當時期,南離要先辦一件事。 犍為之變後,直到帶著蟾兒回成都,因為滿腦門的官司和一堆狗屁倒灶的破爛事,南離竟不得時機關心璟新那邊的事。 而且還有媅媺與蟾兒相爭的因素,南離一時有些不願麵對璟新,怕璟新問起蟾兒的事,若說起蟾兒每日被媅媺氣得鼓鼓的,日後還怎麼相處。 經此一役,戰力最強的步兵戰營義字前鎮被打殘了,步卒人數最多的璟新所部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反而被甘州綠旗打得非常被動。 細算下來,取得最大戰果的反而是飛騎、鐵騎以及趙榮貴所部這些人員少而精,以馬兵為主的隊伍。 其實南離向二叔趙榮貴沒交待別的,就交給他十六個字: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結果這一回剛剛恢復一些元氣的趙榮貴所部戰果遠超包括五鎮在內的各部明軍。 璟新的被動,與趙榮貴的戰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成都平原的地形因素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但是璟新所部四營編製臃腫龐大,動轉不靈,戰兵、火兵摻雜,夾帶許多民伕,造成機動力低下,組織力被動,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在這個戰役間歇,南離特意去信璟新那邊,聲言做了東道,請璟新來漢州這邊一起敘功 主要的目的,還是須得盡早展開針對璟新所部進行的精整束伍,因而邀自己的舅哥來深談一次。 在南離的設想中,以及周圍幕僚的贊畫中,下一步就是興兵北上,一旦過了潼川,除了攻城、守城,都是山地作戰,就是城池攻守,也得圍繞著山地的機動、展開,進行攻防轉換。 吃苦耐勞的西川步卒才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為了發揮璟新所部更大的作用,而不是隻在後方種種地、守守城,必然要對璟新所部進行精整。 更何況,南離還有一個不能說出口的原因: 璟新所部比之楊展本部弱小,改造和指揮舅哥,畢竟要比指揮那個兵多勢眾卻倨傲不能下人的軍閥頭子老丈人順溜的多。 而且在成都的搖黃改造、訴苦運動期間,璟新所部已經初步接受了南離的建軍用兵思想,對於搖黃殘餘的改造起了很大作用,到如今,隻需要精整束伍,便可以很快地融合到南離開府所部的作戰體係裡。 川北各部,一體編製,一體供應,大小將官的升賞統一劃線,將使得趙南離、趙榮貴、朱化龍、楊璟新各部最終形成為一個在南離指揮體係下運轉的整體,才能得來與吳三桂、李國英好好地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