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諫向來被大臣當做一件大事來做。 先秦有“鄒忌諷齊王納諫”,讓後來秦漢很多官吏爭相模仿。 誰都想名留千古,隻要勸諫勸的好,就有機會。 可是鄒忌隻有一個,至今到大魏,都沒有人在勸諫上超過鄒忌的。 “老祖宗,要怎麼做,才能達到勸諫的天花板?” 曹髦眨著眼睛,看向襲常,內心充滿了期待。 “勸諫要分三步走,一書二哭三上吊!” 襲常靠著枯樹而坐,露出笑容,說道:“所謂文章千古事,鄒忌諷齊王,其中的巧妙之處被記錄了下來,讓後人一直都記得,但凡想要名望的,都是想要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文字的,而文章就是最好的載體。” “不過文章再好,也要有故事傳楊出去,二哭三上吊就是製造故事。” “就像現在大魏人人知之的‘孔融讓梨’,孔融那廝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家老祖名頭太大,他想要出名,就得想其他的辦法,孔融就給自己造了一個故事,還從小孩入手,這廝真是不為人子!” “還有那混小子王祥,以後你見到他可以直接問他,他早年的所謂‘臥冰求鯉’到底有多少貓膩,你以為他真的脫了衣服臥倒在冰麵上?嗬,這些不過是讓世人看到的小伎倆而已!” 王祥如今任司隸校尉,早年喪母,繼母朱氏根本就不愛王祥,對他也不好,但他依舊畢恭畢敬。 一日,天寒地凍,繼母朱氏卻想吃魚,王祥便去到河麵上,解開衣帶,用身體的溫度去融化冰麵,這便是“臥冰求鯉”的由來。 曹髦摸了摸後腦勺。 所謂的“孔融讓梨”、“臥冰求鯉”,在老祖宗看來,都是在作秀。 孔融和王祥都是在為自己刷名望。 說白了,就是給自己造故事,孔融的故事以淳樸打動人,王祥的故事以至孝打動人,在襲常覺得,這裡麵全是水分。 臥冰求鯉,指不定先在上麵做了手腳,自己再作作秀,效果就出來了。 如今司馬炎要勸諫,也可以學習這些歷史經驗。 “一書”學的是鄒忌,“二哭三上吊”學的就是孔融、王祥造故事。 曹髦想了好一會兒,弄明白了思路,可是這第一個的“書”就非常的麻煩,必須超過“鄒忌諷齊王納諫”,超不過這一篇,那就等於沒用。 曹髦麵露難色道:“老祖宗,髦看司馬炎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就算是讓人去寫,也很難有所超越。” 襲常揮一揮手,道:“備好筆墨紙硯,把我解下來說的記下來,交給司馬炎就可,對外就說是司馬炎寫的,這一篇便可震撼整個大魏文壇。” 一聽到不用自己寫也不用找別人寫,老祖宗就有辦法解決問題。 曹髦當即找來了筆墨紙硯。 襲常捋了捋胡須,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於是緩緩說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 魏徵的這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在眾多勸諫文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 從開篇就用水和木做比喻,說道君主治國的立場。 曹髦更是越記越心驚,這樣的絕世文章,老祖宗竟然想都不用想,脫口而出。 嘶————! 老祖宗恐怖如斯! 襲常念一句講一句,魏徵的文風樸質,說理透徹,層次分明,但對於曹髦來說,還是有些難度,需要講清楚。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襲常說道:“這裡麵的‘載舟覆舟’便是君王必知之道,跟荀子之前說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同個道理的。” 曹髦的眼神越發明亮,老祖宗這一文中蘊藏著許多如何做皇帝的道理。 要是什麼時候掌權了,這一篇一定要重新讀一讀。 “……文武爭馳,在君無事。” 襲常解釋道:“這無為之道可是司馬家最願意看到的,他們巴不得現在的皇帝天天無所事事,在皇宮放紙鳶。” “最後一句,記好了: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鬆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這一篇最後用老莊的無為之道收尾。 很多大臣都喜歡這點,皇帝沒那麼多事,他們才能過的輕鬆一點。 皇帝如果什麼都要抓,什麼都要硬,那下麵的官吏日子就不好過了。 最典型的就是洪武年的官吏。 朱元璋老農思想濃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江山當成自己朱家的,下麵的官吏要敢亂來,那就剝皮填草夷三族! 曹髦把襲常念的這一篇記了下來。 內心已如畫中的滄海一般,波濤洶湧,更似千鼓齊鳴、萬馬奔騰! 這一篇一出,絕對可以拿去媲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且這一篇言之有物,定然可以引領時代潮流。 “可惜這麼好的一篇,卻要拿去給司馬炎楊名……” 曹髦有點不舍。 襲常卻不當一回事,這樣的文章拿一篇出來別人都覺得稀罕,但襲常前麵八輩子可不是白活的,所有經典的古文倒背如流都沒有問題。 “這一篇給了司馬炎,同樣也是在為你自己揚名。” 襲常笑道:“你以為司馬昭那麼愚蠢嗎?司馬炎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就算他花錢或者找人,都寫不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查到是你給司馬炎的。” “最後大家心照不宣,這一篇你隻需掛上個‘諫少帝十思疏’的名頭,名望也就跟著上去了。” 曹髦恍然大悟! 對呀! 安世寫不出來…… 就算他找人捉刀,也沒人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來。 這個世上隻有老祖宗能寫出來,老祖宗已趕孔超孟了! 司馬昭和司馬師見到這一篇,肯定不會相信是安世寫的,一調查之下,最後源頭還是到自己這裡。 曹髦心中暗喜,巴不得立即就把此文傳出去。 讓大魏那些沒有見過世麵的官吏好好看看,什麼才叫文采,什麼才是勸諫文!!!
第61章:諫少帝10思疏(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