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連續幾拜。 隻有老祖宗才能讓他如此。 現在聽到心學如此厲害,想到能把大魏的文壇矛盾給激化了,心中就開心。 襲常滿意的露出笑容。 現在要的就是一個“亂”字。 大魏官場要亂,文壇要亂。 亂起來,司馬師疲於應付,曹髦也就有更多的機會。 而在混亂的局麵中,就有世家會選擇對曹髦進行投資。 就想這一次王祥這樣,換成曹髦剛剛來到洛陽那一會,王祥肯定正眼都不瞧一下曹髦,但現在他已經發現洛陽很多事情跟曹髦有關了,看到了曹髦也是有撥弄局勢的能力。 這就讓一些人看到了曹髦這一個選擇。 “不錯,知道要學了,現在司馬師已經回到洛陽了,接下來沒有更大的打擊,是很難對付他的。” 襲常頷首道:“心學,就是其中一點,一點點的擊潰司馬師,絕對能讓司馬師活不過半年。” 司馬師是在明年三月份死的。 現在都十一月了,襲常按這麼算,司馬師確實沒有半年時間了。 能夠加快一天,距離勝利就更近一步。 曹髦心中熱血沸騰。 隻要能解決司馬師,至於司馬昭,他反而沒有那麼害怕。 一個隻會用發怒來彰顯自己能力的人,反而讓他沒有那麼懼怕。 曹髦說道:“老祖宗,髦保證不負使命!” 襲常揮了揮手,在《太祖圖》中,以礁石為椅,滄海為茶,開始講道:“心學,要記住,比理學還上一個臺階,心既是理,無所不包,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無所不包,本體,便是知! 曹髦一聽襲常對心學的定義,這是把之前提出來的“理學”包囊其中。 之前用“理學”都已讓王肅覺得一輩子所學不過如此。 若是把這概念提出去,那王肅這類人不瘋才怪。 襲常接著道:“心學,有兩個要點,必須記牢了,第一便是知行合一,第二便是致良知!” “老祖宗,髦都牢記著。” 曹髦口中默默的重復了一遍,把襲常說的這些都記了下來。 “好。” 襲常頷首道:“心學,根本在於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裡襲常用了王陽明的話,不止說出了“知行合一”該如何,還指出“向之求理於事物者”,是錯誤的。 理學的格物致知,在這裡就被相對的提出了反駁的觀點。 曹髦默默記住,心中微微思索,有點難,不好理解。 “老祖宗,髦這些話雖都能記得,但這要解釋起來,可就不會那麼容易了。”曹髦有點為難。 這在襲常的預料之中。 曹髦先接受了理學“格物致知”的觀點,再來接受心學的“知行合一”,明顯就有點轉不過來了。 襲常問了一個問題:“曾有一人,麵對著一棵竹子,觀察了七天七夜,你知道他看出了什麼嗎?” “啊???” 曹髦思索了一番,這個人看一棵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能看出什麼? 想了很久,也沒有得出答案:“老祖宗……這我又如何得知?” “他什麼也沒有看出來。” 襲常笑著告訴了曹髦答案。 “額…………”曹髦咋舌。 襲常繼續道:“理學的格物致知,便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謂一花一世界,但觀察一花,真能了解外麵整個世界嗎?” “所以知行合一,便是心學最好的武器,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兩者融合起來,方能窺見大道!” 曹髦聽的連連點頭。 原來老祖宗在理學這裡埋下了這麼大的陷阱。 這一旦挑開了,定然會引起各種爭辯。 不過他們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隻有爭辯的越多、越亂,對曹髦的局勢才會越明朗。 “老祖宗,這知行合一,髦記住了!” 曹髦重重的點頭。 感覺到老祖宗不止是在撥弄現在大魏的局勢,同樣也是利用這一個機會在教導他。 這麼深奧的東西,換成其他人是根本說不出來的。 老祖宗這是在告訴他,知道的同時,他也要去行動。 隻有知行合一,才能對付司馬師,才能應付世家,才能真正獲得大魏的權力! 曹髦心中暗忖:老祖宗用心良苦也! “孺子可教!” 襲常很滿意,曹髦能把這些都記住就很不錯了,現在也沒有想著他能理解多少,隻要理解記住了,傳出去,就夠了。 “接下來是另一點,也是心學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致良知’。” 襲常接著道:“吾之所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人亦欲之,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就是自然。一切唯心造,心明則萬事明。”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致良知! 一切唯心造,心明則萬事明!!! 聽到這一些,曹髦都是從最開始的迷惘,到漸漸清晰,到心潮澎湃。 這便是心學! 不止知行合一,還麵對自己的本心。 老祖宗最後還直接脫口而出了一首詩,為心學做了總結。 “萬化根源總在心……枝枝葉葉外邊尋……原來如此……” 曹髦震驚的瞪大雙眼,心有所感,說道:“老祖宗,我悟了!” “這心學,乃是理學的提升,理學在心學這裡不過就是枝葉,心學是根本,是源頭,一切唯心出發,才能心明萬事明。” 曹髦心中猶如打開了一扇大門,發現了一片新的大陸。 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理學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欲”,在這“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麵前,也開始顯得站不住腳了。 若是王肅用理學,曹髦身子覺得自己用心學一樣能夠在辯經中贏過王肅。 “不錯,明白了這些就簡單了。” 襲常嘴角微微上揚,道:“王祥送了他孫女入宮,你正好借機把‘心學’這份大禮送給他,他是能夠發現其中的好處的。” “王祥想在大魏的文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想在廟堂之上更進一步,就得為你奔波!!!”
第89章:知行合1,致良知(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