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清國天上宮的問答(1 / 1)

在守靈人出現在天清院的瞬間,這天清院院令,就已然察覺到了對方的存在。   思緒一過腦中,他得到了結論:要立馬阻止這人。   但,守靈人的速度太快了,沒有給他任何反應的機會,一句話的功夫,這守靈人就死了。   那龐大的聖人之道在那個身體裡綻放。   它們迅速異化其血肉,使其變成了吞噬一切的血肉洪流,其沿途所經過的一切,都會被吞沒、同化。   “怎麼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   這天清院院令,甚至沒明白,這個人是怎麼出現在藏經閣的,關於它的任何蹤跡,無論是大陣、還是最外圍的警示,都完全沒有做出反應。   那人就像是憑空出現的!   血肉洪流爆發,院令嘗試過阻止,但任何手段都是如入大海,被無聲溶化。   但他沒有停下,因為這是他唯一能做的。   試圖阻止這些東西的前進,就像是在試圖挽救自身,但最後,院令失敗了。   破敗之景已成定局,聖人之道吹脹了這血肉洪流,它碾壓了一切,占了大半天清院,在其膨脹到極限後,足足支撐了半個時辰。   半個時辰後,血肉枯萎,此間一切,恢復了本來的樣貌。   可真的恢復了嗎?   院令目之所及,皆是破敗之景:藏經閣雖是未倒,但已殘破,四周倒塌的建築、癲狂的學子、被破壞的搖搖欲墜的大陣……   他見此,言語中全是憤怒:   “是誰?”   “是誰?”   可是,回答他的隻有天清院的建築們。   那些被聖人之道異化,有了奇怪思維的死物,那些石頭、墻壁,在院令周圍,紛紛嘲笑他,言辭不加任何掩飾。   它們說:“你看他這樣子好像一條狗呀!”   ……   清國,天上宮,議事大殿。   清國,並不存在名義上的皇帝,取而代之的,是天上宮的盛子。   此間殿內,雕梁畫棟、金碧成柱,上刻彩鳳雙鳴,麒麟獨臥。但在這輝煌之下,卻是兩人影,縹緲朦朧、時隱時現。   顯然,他們人不在此處,眼下的隻是一場臨時聚首。   兩人一前一後,似夫子與學生,也似長者和稚童。   “哎!”   忽的,為首長者一聲長嘆,定下了整體的基調。   在長者身後,那陰鷙書生發問,他並不理解這一聲嘆息,問:   “您在悲嘆什麼?是這次天清院的損失?”   損失?   書生想來也是!這藏經閣遭遇突如其來的沖擊,不僅摧毀了大陣,其異化的血肉洪流吞沒了沿途的所有,無論是學堂、庫藏,但更為麻煩的是,還有不少民眾遭到了這次事件的汙染,如果不及時救治,定會有性命之憂。   但,那位大人卻搖頭:   “建築的損失隻是外物,不值一提。”   “即便民眾遭受的汙染要麻煩些,但也是無關緊要的事,正好,‘五石散’原料不夠了,剛好將他們作為補充。”   書生聽了這話,沒有任何驚訝之色,而是繼續問:   “大人說的也對,那想必,您是在感慨重傷的講師,畢竟這可是學校的中堅力量。”   講師的重傷,也和這次爆炸有關。   畢竟,在這修道之路的後半段,除了部分天才,其他人隻能專修一道。因為,無論是法和儒,還是墨和道,他們在後期的修行之路,大部分都是完全沖突的。   比如,一法家大能,遭到了儒學聖人經學的侵害,本質上,是對他實力的一種打擊,這人必須付出足夠多的精力,才能將此影響完全排出體外。   但即便如此回答,那位大人物依舊否定:   “這些人的受傷,終歸隻是暫時的。”   “時間會彌合一切,當然了,該救的部分我們會出手。但對於一些遭到過度感染的,需要付出的精力遠超於其本身的價值,我的建議是直接放棄。”   這回答也不對嗎?   書生更加疑惑了,不過他又想到了最後一點:   “大人擔心的,難道是那些藏書的損失。”   藏經閣!藏經閣,一個學院的實力,很大部分取決於,其收藏聖人經學的數量,畢竟,這可是未來學子們的成道之路。   之前在爆炸時,藏經閣大陣被直接破壞。   天清院足夠寬廣,在經過了一定空間距離的緩和之後,學院大陣才堪堪阻止了聖人經學的繼續外溢,不過即便如此,大陣也搖搖欲墜。   也正是這個間隙,天清院藏經閣,諸多的聖人經學,流散四方。   要重新將這些東西收集回來,千難萬難不說,也注定耗費無數的人力和物力。   即便書生想到了這一點,那位大人依舊不同意:   “聖人經學的損失雖然麻煩,但終是可補充的。”   “更何況,幾月後就是七國‘聖論’,盛子將重新顯化於天地。”   “七國中,他們藏著掖著的東西還不少,我等剛好可以用這為借口,將這些東西全部送至天清院。對了這事情就交給你了?”   書生點頭,示意接下了任務。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但他心中依舊困惑:“那大人,您在哀嘆什麼?”   長者搖頭,這視線也看向不遠處的王座之上。   那王座由鐵和玉交織而成,由七國的傳國玉璽所鑄造,再輔以兵刃,凝聚成了代表權力和征服的至高之位。   如此盛景,倒有一點可惜。   因為此座上無人!   長者此間低聲細語:   “這次,盛子沒有出手!他甚至沒有去阻止這一切。”   書生似乎想為這個問題找補,他解釋:“可能一切發生的太快了,盛子也沒有反應……”   長者斜了他一眼,書生非常知趣地閉上了嘴巴。   長者繼續道:   “聖人知天下事,他怎麼會不知道?這樁天清院之案的前因後果。”   “我所擔心的是,聖人知道而不出手,這麼大的事情,不是我等可以隱瞞的!這件事情,一旦被其他國家得知了!那麼,他們就會以為,是清國,已經失去了盛子的恩澤。”   “他們會懷疑,現在的清國是不是還是正統;他們會懷疑,盛子是不想出手?還是根本沒辦法出手?”   “甚至,他們會猜想,盛子是不是已經歸天了!”   “到時候這天下將亂,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聖。”   世上,從來不缺乏反抗的決心,缺少的是反抗的意誌。   一旦所有人都認為聖子歸天,那麼,失去了絕對武力的清國,又拿什麼,壓住已經沸騰的七國。   “哎!”   長者又是一聲長嘆,他似乎隱約看見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