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英豪電視遊戲機發布(1 / 1)

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七章都已經放出來了,大家可以去補看一下。   計算機雜誌的事情,陳兵隻是作出了決定,但具體的籌建事宜,陳兵並沒有多插手,把具體的工作都丟給了趙平去負責。   既然要撇清自己與這個IT媒體的關係,陳兵自然是不願意多在媒體的團隊之前出現,而且此時陳兵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九月底,英豪電子開始進入正式的投產,為此英豪電子還專門搞了一個小型的儀式,邀請了特區和粵省的領導前來參觀。   陳兵本來對這種場麵並沒有什麼興趣,但張知府卻建議他搞個簡單的儀式。經過前期的電腦換人才和軟件大賽,英豪公司其實在省裡和首都都已經掛了號了。   英豪電子是英豪公司在內地落地的第一個正式項目,而且別看投資額不大,但產值不小,是當時少有的出口總額能夠過億美金的項目。   雖然英豪電子從事的是電子組裝,原材料幾乎全部是進口而來,類似於來料加工,實際創匯額會大大折扣,但仍能達到千萬美金級別,自然受到很多人重視。   陳兵明白張知府的建議固然有炫耀一下政績的想法,但更多的還是為英豪考慮,很多時候,一些表麵文章還是需要做一做的。   有了張知府的建議,陳兵也就從善入流,搞了一個小型的儀式,而且給一些打過交道的內地合作機構,都發了邀請,並主動承擔了所有的食宿交通費用。   英豪電子有內部的食堂,有專門為研發人員配套的人才公寓,接待十幾二十個客人,並不會增加多少支出。而且英豪電子這些配套設施的條件極好,遠強過專門的招待所。   順便說一句,半年前陳兵與特區政府交流時,隨口建議李、趙兩家來特區投資一個酒店,也被李趙兩家所接受。   兩家投資2000萬港幣的和合資酒店項目,已經正式落地開始建設,轉年就能夠正式投入使用。   量產儀式規模不大,來賓也不算多,但都頗具份量。不僅特區的正知府親自出席,還有一位省裡的副巡撫親自來剪彩,首都的部委也有人專程過來。   朱司長和丁司長所屬的部委,雖然是英豪科技的股東,與英豪電子沒有直接關係,但接到請柬之後也派了人專程過來觀禮。   而陳兵的師母,也代表她所在的部門親自走了一次特區。   剩下的來賓,就主要是特區的一些職能部門。   規格如此高的量產儀式還是有些意義的,至少足夠唬人,經營企業要與各種職能部門打交道,有了這麼多足夠分量的來賓參加,各路的牛鬼蛇神就不敢輕易在英豪電子頭上打主意。   趙平和李世豪是名義上的老板,在儀式過程中自然要以主人身份迎接各路賓客,陳兵頂著技術總監的頭銜,也算英豪公司高管,又是出身內地,自然也要全程參與,四麵應酬。   忙了兩天,把各路賓客接待好,辦完儀式,陳兵又陪著師母玩了一天,等把師母送走,才算徹底結束了這次公關活動。   英豪電子規模很大,僅僅是一線員工就招收了兩千人,都是特區附近的居民,這些工人很多之前都是種地的農民,沒有在工廠工作的經驗,此前已經經過了兩個月的崗前培訓。   這麼大的工廠,管理其實很復雜,徐天風原本的徐氏電子已經徹底並入了英豪公司,徐天風出任了英豪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裁,同時兼任英豪電子的廠長。   原本徐天風手下的管理團隊,也被全部調到英豪電子擔任高級主管,至於基層的管理人員,全部是從羊城借調過來的。   很多人會以為,一個電子組裝工廠沒什麼技術含量,隻要肯砸點錢就能建起來,工廠做的都是重復的生產,工廠的管理者也算不上什麼人才。   但其實工廠的管理異常復雜,涉及到的問題非常細碎,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根本不可能管好一個工廠。   而且,陳兵要做的電子業,是製造業的一種,是以工廠的管理為基礎的。   後世電子業中流行的是代工模式,很多企業都舍棄了生產環節,把精力集中在產品研發和銷售。   但其實代工模式的前提,是有專業的代工廠出現,能夠替代電子公司的自建工廠。   這種代工模式,其實是整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專業分工更加細致,產業鏈、供應鏈完整之後才能發展起來。   而且專業代工廠的科技含量並不低,幾乎所有的代工廠都要大規模投入設備,研發工藝,才能真正生存和發展起來。   代工廠出售的,可不僅僅是工人的時間,而是專業的生產製造能力,那種以為代工廠隻是簡單機械勞動的想法,其實是一種想當然。   此時還是80年代初期,專業代工的OEM模式還沒有普及起來,陳兵是必須自建工廠的。   而且工廠管理的好壞,會成為英豪公司產品競爭力的核心之一。對於一家電子公司而言,產品的良率幾乎就是企業能否生存的命脈所在。   表麵上看,工廠的管理者似乎不應該缺乏,但實際上真正好的生產主管,一直都是稀缺資源。陳兵看重徐天風的就是這一點,因此才願意拿出股份來吸引徐天風入夥。   徐天風從工廠興建的時候,就一直駐紮在特區,有了前期的精心準備,英豪電子的投產十分順利。   而且英豪電子很快就將產能徹底拉滿,整個工廠三班倒,人歇機不歇,全力開始備貨,因為英豪公司的下一個重要產品即將在聖誕節假期全麵上市。   這個產品,就是陳兵異常重視的電視遊戲機。   電視遊戲機,其實就是一套簡化的、用於專門用途的計算機係統,內地曾經非常暢銷的“小霸王學習機”,打著入門級電腦的旗號,實際上本質上就是增加了一些功能的電視遊戲機。   電視遊戲機,內部有CPU,以電視為輸出設備,以手柄或搖桿為輸入設備,使用時運行的是遊戲軟件程序,就是一臺徹頭徹尾的電腦,隻不過這臺電腦被專門用來玩遊戲罷了。   任天堂的一代神機紅白機,英文縮寫是FC,但全拚則是Family Computer。   這種專門玩遊戲的電腦,用途單一,硬件結構上就可以大大的進行簡化,使得生產成本更加低廉,能夠比功能更加通用的電腦,便宜很多,產品價格可以更早的進入家庭消費能力區間。   英豪公司的這個電視遊戲機,經過半年多的研發,在陳兵還在燈塔國期間,就已經基本定型了,這段時間一直在做各種測試檢測。   前世的任天堂,FC剛剛推出時,曾經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故障風波,大規模的退換貨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損失,好在任天堂反應夠迅速,同時市場上沒有類似的競品,才僥幸渡過了這次危機。   陳兵絕對不想再踩任天堂踩過的坑。電視遊戲機是消費電子產品,是賣給大眾娛樂的,產品品質的穩定是最基本的要求,量產之前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測試。   英豪公司的這款遊戲機,采用的依然是Z80芯片,這與之前英豪公司推出的街機係統,一脈相承。   而且為了增強遊戲機的競爭能力,這款遊戲機專門在圖形顯示和聲音處理方麵做出了極大的加強,加入了帶有動畫精靈(sprite)和拚接圖(tile)的專用圖像處理電路,和可編程聲音生成器,這已經是後世所謂第三世代的遊戲機了。   電視遊戲機技術實際發展的非常快,最早期的遊戲機,內部並沒有CPU,而是通過電路來實現遊戲功能,非常笨拙,這就是第一世代的遊戲機。   第二世代的遊戲機,加入了CPU為核心原件,ROM卡帶作為軟件存儲,遊戲玩法由軟件決定,但在圖形和聲音顯示方麵還十分原始,使得遊戲給人的感覺非常粗糙。   到了第三世代,其實核心的進步就是,在圖形和聲音顯示方麵得到了極大加強,這樣的遊戲機上,不僅遊戲畫麵更加細膩,也可以讓遊戲的內容和元素有了更多的添加空間。   現在還是1981年,市場上最主流的電視遊戲機還是雅達利的Atari VCS,這是一款典型的第二世代遊戲機,被市場所廣泛的接受。   歷史上,任天堂的電視遊戲機是在1983年才推出的,那時候雅達利已經出現了市場的嚴重崩潰,任天堂正是填補了雅達利崩潰後留下的市場空白。   這次陳兵推出的英豪遊戲機與前世任天堂的FC同樣屬於第三世代的遊戲機,在性能方麵,比Atari VCS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也因此陳兵才沒有等待雅達利自行崩潰,而是在雅達利如日中天時,正麵發起了競爭。   電視遊戲機隻是一個硬件平臺,消費者真正要玩的是電子遊戲,因此推出電視遊戲機的同時,也必須配套數款遊戲。   對此英豪公司的準備非常的充分,英豪公司最早開發的遊戲《中國方塊》、《推箱子》、《貪吃蛇》,都是十分適宜移植到電視遊戲平臺的遊戲。   雖然這三款遊戲之前已經與雅達利合作,移植到了雅達利的遊戲平臺之上,但英豪公司與雅達利並沒有簽署完全的排他協議,這三款遊戲在自己的遊戲機平臺上推出,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法律爭議。   而八月份推出的四款街機遊戲,《前進》、《街頭霸王》、《瘋狂賽車》、《超級瑪麗》,並未對外進行版權授權,這次也會移植到英豪的電視遊戲機平臺。   而且為了配合電視遊戲機的推廣,陳兵還準備了三款新遊戲,分別是《魂鬥羅》、《塞爾達傳說》和《坦克大戰》,這三款遊戲都是前世FC上的經典遊戲,被陳兵提前抄襲了過來。   如此一來,英豪遊戲機在推出之時,就配套了十款遊戲,而且這些遊戲覆蓋了多個遊戲種類,個個經典,足以支撐起英豪遊戲機的口碑。   英豪遊戲機是性能更領先的第三世代遊戲機,配套的十款遊戲也足夠有吸引力,而且其中的七款遊戲已經提前在市場上出現,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玩家。   有了這些基礎,陳兵對於英豪遊戲機的市場表現自然信心滿滿。   按照陳兵的計劃,這次遊戲機的發售要進行全球多個市場的同步發售,具體的產品同步發售時間,定在了聖誕節前的12月15日。   在這一天,燈塔、霓虹、歐洲、東南亞等主要市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將實現同步上市。   聖誕節是西方重要的節日,也是電子消費類產品的銷售旺季,去年英豪公司的掌上遊戲機因為準備不足,無奈放棄了這個銷售旺季,把產品的發布時機放在了一月的洛杉磯電子展上。   今年,英豪公司已經有了足夠的市場名氣,有了成熟的銷售渠道,自然要趕在這個銷售旺季的時候,把產品推向市場。   為此,英豪公司的遊戲機產品發布會,沒有再選擇電子展的時機,而是在11月8號召開了一場公司獨立的產品發布會。   英豪公司1月份發布的三款掌機遊戲,八月發布的四款街機遊戲,都在市場上產生銷售狂潮,不僅大賺特賺,而且深受玩家的歡迎。   此時的英豪公司,在全球電子遊戲業,已經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而是響當當的存在。   英豪公司的電視遊戲機產品和三款配套遊戲的發布,自然吸引了全球經銷商的關注,而在試玩過這些新產品之後,各路經銷商也同樣對這些新產品信心滿滿,大量的訂單也隨之而來。   訂單來了,英豪公司需要提前備貨的數量也非常龐大,不僅電視遊戲的備貨量要達到百萬臺的規模,配套的遊戲卡帶也需要達到這個數量級。   100萬臺遊戲機,配套的10款遊戲各生產100萬套卡帶,總計就是1000萬套卡帶,僅僅是這些備貨的硬件成本,就接近了2億美金。   如果不是陳兵之前推出的幾款產品都賺得了大量的利潤,英豪公司還真沒有能力投入這麼多的資本,來進行如此規模的備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