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內地與海外市場的差異(1 / 1)

英豪公司的遊戲產品在聖誕節期間順利上市了,而英豪公司的另一款在研產品,中文打字機,也在新年之前正式的完成了研發。   這款中文打字機的研發歷時超過半年,采用了燈塔國引進的打印機技術,但與燈塔國的文字處理機,在技術上仍然有明顯的差距。   這個時代,燈塔國文字處理機的王者,是王安電腦。這個華人創立的科技公司,在文字處理機領域擊敗了IBM。   王安電腦公司,60年代主營的是臺式計算器,到了71年才開始推出1200型電子打字機,1976年推出了著名的文字處理係統,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其實,王安電腦真正崛起是在70年代的初期,產品的設計走的還是小型計算機的路線,產品功能雖然更為完善,但價格也更加昂貴。以1200型電子打字機為例,售價高達6800美元。   歷史上,王安電腦公司從高峰快速走向衰敗,主要是受到了個人電腦的沖擊,但在蘋果公司推出微機之初,王安對這個新的技術浪潮,完全沒有任何的反應。   蘋果剛剛崛起之時,也曾有人建議王安去研發個人電腦,卻被王安稱為“愚蠢的主意”,直到IBM推出了PC並取得成功之後,1983年王安公司才開始進行產品轉型,但為時已晚。   英豪公司推出的電子打字機,技術路線上就是微機與打印機的融合,並不追求過於完善的功能,而是追求成本的低廉和使用的便利。   英豪打字機以鍵盤為輸入設備,自帶一塊液晶麵板為顯示器,輸出既可以直接用紙張打印,也可以選配軟盤驅動器,進行電子文檔的保存。   英豪打字機同樣用的是八位的處理器芯片,內置一款簡化的辦公軟件,主要功能就是文本的編輯處理,幾乎不包含任何的表格計算。   英豪打字機的打印技術,采用的是比較成熟的點陣式打印技術,用7跟細鋼針擊打色帶,來完成打印。   實事求是的說,英豪打字機在打印技術方麵,還非常的粗陋,無論是打印的速度、還是清晰度、精度方麵,都遠遠落後於燈塔、霓虹的的打印機產品。   以現在英豪打字機的品質,如果要進入燈塔、霓虹市場,一定會被用戶各種挑剔,很難有所作為。   但英豪打字機是專門針對中文區需求開發的,解決的是中文輸入輸出的問題,滿足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   其實,在燈塔國,無論是打字輸入技術、還是打印輸出技術,都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到了1980年代,燈塔國、霓虹國追求的打印技術,已經是高速打印、高精度打印等進階需求,無論是針式打印、激光打印、還是噴墨打印都是以這些進階需求為技術導向。   但中文區完全不同,中文遠比西方的字母文字復雜的多,在機械打字時代,中文很難普遍使用西方成熟的打字輸入技術,相應的就沒有了配套打印輸出的需求。   直到進入電子計算機時代,中文可以直接以字庫的形態存入到電子設備之中,針對中文的輸入、輸出技術才得以開始發展。   理論上,點陣式打印是可以完成任意圖形的打印的。這是英豪公司研發中文打字機的基礎。   要打印幾個、十幾個漢字其實並不難,隻要將這些漢字視為特殊圖形,針對打印針進行控製,是可以輸出這些圖形的。   但要對復雜的中文實現完整的打印功能,就需要把所有的漢字都錄入字庫,存儲在設備之中。   英豪打字機在輸入、輸出技術上,並沒有任何的突破之處,用的都是非常簡陋、基礎的技術,真正的特別之處,不過是對中文的處理,進行了係統性的開發。   這樣的產品,對於中文區而言,是巨大的技術突破,能夠讓中文文本處理,進入到電腦時代,但對於其他的國家,完全沒有意義。   非常明顯的,這是一款專門針對中文市場的電子產品,市場會被徹底局限在中文區。   而且,隨著個人電腦功能的日趨強大,隻要燈塔、霓虹的打印機廠商,製造出包含了中文字庫的打印機,這種電腦與打印機的搭配係統,就會徹底取代英豪打字機。   陳兵很清楚,這種中文打字機沒有真正的技術底蘊,隻是一套滿足市場需求的集成產品罷了,在中文區市場不被重視之時,這個產品能夠依靠特殊的需求獲得很大的商業價值,但一旦中文區市場被國際廠商重視起來,這種產品很快就會被徹底淘汰。   改開的幾十年,內地的市場發展非常快,有很多類似的過渡技術出現,如漢顯BB機、如VCD,但這些產品短暫的輝煌之後,就會迅速的衰落。   陳兵太了解未來的產業趨勢,對於中文打字機的前景就沒有那麼樂觀。   但其他人完全不同,此時內地的技術完全落後於西方,任何一點的技術突破,都能夠使得人們歡欣鼓舞。   更何況,中文打字機的出現,代表中文處理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錯過了幾十上百年的打字機時代,在這一刻被迅速拉近了差距。   歷史上,整個八十年代,內地的IT產業發展,都是圍繞“漢化”這個核心來進行的,完成的是電腦技術與內地需求的嫁接,使得電腦技術能夠在內地得到普遍的應用。   至於核心技術的追趕,那是90年代,甚至是新世紀之後的才被提上日程的。   80年代,不是沒有人提出過,要加速核心技術的追趕,隻是那個時代的條件確實不足,內地有限的資源都被用在了更加緊急的需求之上。   直到90年代,經過十年的改開,內地具有了一個真正的工業基礎,有了發展餘力之後,尤其是一場海灣戰爭,充分展現了高科技的恐怖之處,對核心技術的追趕才成為一種社會的共識。   在IT領域,科研與商業關係極為密切,但很多時候,科研與商業又是完全的兩碼事情。   科研是技術領域的事情,追求的是技術的先進性,商業則是經濟領域的事情,追求的是利潤。   一個先進的技術,可能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但卻不一定有商業價值;而一些並不先進的技術,由於應用廣泛,其商業價值反而更加巨大。   英豪的電子打字機,就屬於這種技術不先進,但在內地市場上,能夠迅速產生巨大商業價值的產品。   這個產品的目標市場,起步之時就定位在了內地市場,當然香江、東南亞、寶島也存在一定的市場空間。   既然主要針對內地市場,英豪電子打印機,在進行產品研發的時候,就極為注重成本控製。即使大部分的核心部件都需要進口,英豪中文打字機成本也隻有12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不到2500人民幣。   產品定型了,自然要盡快推到市場之上,出口的市場不復雜,可以全部交給英豪科貿去進行海外銷售。   出口市場的中文需求不像內地那麼剛需,產品定價需要參考其他類似的文字處理機,最後確定的市場價格是3000美金。   內地市場則完全不同了,內地市場很大,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的同類產品,對於內地產品如何定價,如何銷售,所有人都沒有成熟的經驗。   英豪公司此前的產品完全沒有內銷,都是在海外進行銷售,之前的幾千塊漢卡雖然是在內地銷售,但總值實在太低,被直接一次性批發給了計算機總局。   英豪公司海外銷售人員不少,但對內地市場卻完全不了解。而陳兵雖然是重生者,但前世的這個時候,陳兵還是一個老實學生,真正接觸到內地的商業氛圍,已經是84年之後了。   84年,在內地歷史上是轉折性的一年,很多經濟政策的開放都是從84年以後出現的,現在隻是81年,內地的很多政策都沒有開放,如何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展開市場推廣,陳兵同樣沒有什麼經驗。   為了開拓內地市場,陳兵把朱司長和丁司長再次邀請來了特區,討論內地市場的開拓問題。   此時,內地的物資調撥還是計劃經濟為主,朱司長和丁司長提出的建議是,把這些產品的經銷權交給四機部和電子計算機總局,借用部委下屬的國資體係進行市場銷售。   但這條提議,被陳兵堅決的否決了。雖然此時內地的市場還不夠市場化,但這個趨勢陳兵卻知之甚詳。   未來陳兵還有很多產品,都會進入內地市場,中文打字機作為英豪公司第一款在內地銷售的產品,正適合用來建立英豪的自有銷售體係,陳兵怎麼會答應把市場經銷權交給內地部委?   為了這個經銷主導權的問題,雙方接連開了幾天會議,爭論了很久,但在陳兵的堅持之下,英豪公司表現的極為強硬,甚至不惜推遲產品的上市時間。   當初,陳兵為什麼願意拿出那麼多股份給部委,就是為了綁定雙方的共同利益,這些股份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出讓的,兩個身為股東的部委,必須去為英豪公司爭取相應的政策,允許英豪公司在內地自建銷售渠道。   英豪公司在合資企業裡是大股東,進口原材料的外匯也要依賴英豪公司,在合資公司內部,英豪公司自然就具有真正的話語權。   英豪公司堅持要在內地自建銷售體係,這其實並不符合此時的政策,但好在改開初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政策也有很高的靈活性。   朱司長和丁司長隻能帶著英豪公司的要求返回了首都,向領導進行請示匯報,後來據說有更高層級的許可,英豪科技被做為一個試點項目,終於獲得了在內地自建銷售體係的政策許可。   政策有了,還需要有人,英豪公司原本的經銷人員,對內地狀況缺乏了解,並不適合派到內地去拓展市場,這些經銷人員,必須在內地進行選擇。   這時,內地的國營企業不少,但真正懂得市場經濟的人才卻十分缺乏,後來內地湧現的第一代企業家,大都是摸爬滾打,自學成材出來的,陳兵可不敢輕易讓部委來幫他推薦人選。   好在英豪公司現在的內地科研人員不少,這些人雖然對市場經濟同樣懵懂,但人脈卻不弱,陳兵乾脆就開始發動這些內地科研人員推薦合適的人選。   這些內地科研人員,加入英豪公司的時間也已經半年多了,無論是個人待遇還是科研條件,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都好於在內地的原單位,對英豪公司自然就有了歸屬感,聽到英豪公司需要人才,紛紛進行了推薦。   這些被推薦的人才名單中,一個名字很快就引起了陳兵的注意,這個人是主管中文打字機研發的王緝誌推薦的,名字叫王安時。   王安時這個名字,後世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其實他也曾是中國IT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歷史上的四通公司,王安時正是真正的創始人之一。   而歷史上,王緝誌加入四通公司,正是受到了王安時的推薦。在四通早期的發展史上,王安時一直都以對市場敏感著稱。   後來四通公司管理混亂,高管和股東之間嚴重分裂,王緝誌與王安時都離開了四通公司,但王緝誌離開時幾乎兩手空空,沒有得到什麼經濟利益,而王安時卻獲得了不少財富。   關於四通公司的內部紛爭,陳兵看到過很多版本,可以說眾說紛紜。但其中比較一致的說法,就是王安時曾經發起過“倒段風波”。   陳兵沒有興趣去為四通這些股東的行為作出太多的評價,但王安時在八十年代初,是不可多得的市場人才是肯定的。   四通公司的混亂和衰落,有那些股東的貪欲作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四通的股權結構和管理架構一直不清,這就為這些股東的利益爭端提供了土壤。   但英豪公司不同,是陳兵完全可以掌控的企業,陳兵此時急需人才,暫時並不需要考慮王安時是否“腦有反骨”,馬上就讓王緝誌與王安時進行聯絡,要把這個難得的人才召入英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