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零二十四.一.一十五 老師(1 / 1)

隘村日記 深秋梧桐90 7479 字 2024-03-16

蓉兒:大家早上好,剛剛閱讀了餘華的一首詩,是他十八歲出門遠行時候寫的,我感覺挺不錯,分享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找他回來吧》   ——致我們每個人   我們都曾有一個名叫“青春”的朋友,   他時而熱烈奔放,時而羞澀膽怯,   時而陽光清朗,時而陰雲渺茫,   他總能牽動我們的一顰一笑,   又時不時來撩撥我們的心。   他與我們的相遇像是一場命中注定,   他同我們走過了最洋溢的一段人生旅途,   陪我們淺嘗情竇初開、陪我們沉浸朝夕不倦、   陪我們憧憬無限未來、陪我們堅定逐想追夢。   倏忽不知何時起,   人生的旅途陡然變了模樣,   百轉千折的生活,緊鑼密鼓的工作,   八麵玲瓏的應酬,寥寥無幾的清閑。   驀地,才發現   從前他總是默默無聞,   以至於離開也是悄無聲息,   而他的離開更像是時間賜予,   我們的一場無可奈何。   於是,有人惋惜風華正茂、   有人追憶似水流年,   有人感嘆時光飛逝。   等等,他是真的走了麼?   不,我想是我們弄丟了他。   我們弄丟了生機、弄丟了激情、   弄丟了朝氣、弄丟了探索和好奇,   我們還弄丟了一顆熱情向往的心。   他一直都在,或許是被世俗蒙蔽了灰塵;   他一直都在,或許是被我們藏進了心底;   找他回來吧~   該找他回來了。   我在群裡拍了拍蓉兒,   並@她說:蓉兒的他,找回了嗎?   蓉兒:一直都在。   我:蓉兒可否分一點給我?最近總感覺自己老態龍鐘、腐朽枯樹。   蓉兒:那老師就是需要一點生機和激情,看老師分享《瓦爾登湖》的閱讀筆記,老師釋放出這麼多生機與能量,老態龍鐘在我看來,隻是老師眾多狀態中的一種。   蓉兒@我,並引用了我早上在讀書群裡讀書打卡內容,是梭羅的散文集《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生計》摘抄,大多數人生活在無言的絕望中。所謂的委曲求全其實是積重難返的絕望。你們從絕望的城市走進絕望的鄉村,隻能以水貂皮和麝鼠皮做成的華貴服裝來自我安慰。就連各種所謂的遊戲和娛樂,也隱藏著一種反復出現然而誰也沒有察覺的絕望。這些遊戲和娛樂並不愉快,因為它們是在工作之後才出現的。但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去做絕望的事。摘抄是我的閱讀的習慣,讀到好的內容,總會節選發到朋友圈,以留自存,有時也會往群裡分享,讓大家一起感受,一起思考這書中的好字句,好思想。   蓉兒喜歡稱呼我為老師,而我也總是自感受之有愧,總是提醒她,不必呼我為老師的,直呼我名字即可,叫我深秋就好了,我成不了老師,師有尊卑,我們是平等互學。蓉兒反倒是呲牙大笑著回復,老師謙遜了。我即刻著解釋道,不是謙遜的哈,眾生對等,是我的人生理想,與牛馬對等,與草木對等,與萬物歸一。蓉兒笑著回復道,是我格局沒打開,哈哈哈,學到了。雖然她說是學到了,可是每次在群裡聊天的時候,她也還總是習慣性的叫我為老師,也總是以老師對我稱呼,稱呼多了,聽得久了,也就習慣了,也就不再總是去強調老師稱呼這件事情了。   隻是個稱呼而已,有何所謂呢,而當下就是流行老師的這樣稱呼,見誰都是以老師稱謂,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職業上的老師。特別是那些成功學的騙子們,開口閉口就是開導你走向人生巔峰,教你如何成功,一派胡言讓他們的信徒,也可謂是學生,激情彭拜,荷爾蒙暴漲,感覺聽了他們幾節課,就真的可以走向人生巔峰了,你們花錢沉寢在別人編織的幻境裡樂此不彼,他們在看著銀行卡裡暴漲的數學笑你們愚蠢無比,幾句彩虹屁,換得真金白銀一地,你們還很樂意所興。看著這些所謂成功學大師或者導師的嘴臉,讓我對老師這個稱謂倒了胃口,以前我覺得老師就是學校裡教書育人的老師,現在的社會,見麵碰誰都是一句老師,互相吹捧,還自覺是對他人的尊重,總是聽得我渾身難受,好不自在。   我@蓉兒繼續著我們的閑聊道,就是讀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然後我現在已經在處理城裡的後事,準備遠離城市,要回到山裡隱居兩年了。蓉兒疑惑的問道,要回哪個山?我說,回到出生的地方呀,回到我們村子裡的隘山上,我要回農村,回去做農民了,然後稱著農閑的時間,還可以寫一點東西,寫我的小說,《隘村日記》,已經在開始連載了,在裡。蓉兒說,老師厲害,想向老師學習,可是學不來了哈。我對老師稱謂也已經麻痹不在意了,笑著回復說,人生應該有很多種顏色,也已經過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還是得留點日子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出生的地方去,去回望一下最初的顏色,探尋一下最初的心。   我發了《隘村日記》封麵截圖到群裡,《隘村日記》是在裡連載的,書的封麵是在免費做的。我不知道蓉兒說的厲害,指的是什麼,但我知道,我的回去,隨波追流了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清歡寡欲梭羅的湖邊文字中,沉醉不能自拔,沉寢也已自醉。   安然看到我們的群聊,也加入了我們的閑聊隊伍中,安然說,分享一段話村上春樹說過的話,我覺得寫得挺好,寫的是那個總願意陪伴在你身邊的那個人,分享給大家,也一起感受一下,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好身邊之人。   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   幫你擋住外來之物的人,   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   逗你笑的人,   陪你徹夜聊天的人,   坐車來看望你的人,   陪你哭過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   總是以你為重的人,   帶著你四處遊蕩的人,   說想念你的人。   ——村上春樹   每次聊到村上春樹,我都特別感興趣,村上春樹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沒有村上春樹,或許我提起筆寫小說提前了好幾年,正是因為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之後,我的意識開始清醒了過來,接著看完《且聽風吟》,我就又開始舞起筆墨,寫起文字,弄起小說來了,在文學的道路上,魯迅先生是我的引路人,是我人生思想上真正的導師,而村上春樹則是我意識回復的提點人,也是我重新振作起來的大恩人,我不喜歡如果的事情,但有些事情確實是加了如果,訴說起來更符合實際,就是如果沒有遇到村上春樹,我也會清醒過來,也會遇到別的讓我清醒的人或事,隻是遇到了他,他也讓我清醒了過來,那他就是我的大恩人,也是寫作路上的大恩師,這些才是真真正正的我的老師。   阿希也一樣,看到群裡大家聊天熱鬧得很,便也一起參與了進來,今天好像是分享日麼,大家都很樂意分享,隻是阿希沒有分享別人的東西,而是分享了他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是最樂意思考別人的思考的,在別人的思考中,體會別人的思想,或好,或壞,或直,或白,或真,或假,或疑,或信,都能讓我為之興奮,思而辨之,辨而思之,便是我對所有文字的態度,也是我對人生的理解。阿希說,這些是今天早上的所思所想一些內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的進去,能夠去理解,但還是希望有人能看進去就行了,分享給大家一起看看,希望大家一起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阿希的人生啟示錄》   成年人的世界似乎已經沒有了假期,淩晨六七點的大街也是車來車往,可能唯一讓他們停下來的理由,就是生病吧。   或許,生病也不是,那會是什麼呢?   不,根本不會停下來,社會需要運轉,家裡的孩子需要喂養,家庭各項開支需要他們馬不停蹄的動起來。總會有大多數人必須像個工具人或機械人一樣連軸轉,才撐得起這個世界。   我不信奉優勝劣汰(勝負不是人生的目的,創造才是),但我信奉『優主庸配』,最優的才能做主角甚至做主人(主人就是創作者),稀缺,獨一無二,占取絕大多數資源,庸碌者隻能作為配角,服務於主角,隨時被替換,隻能吃別人剩下的。   不要哭,不要鬧,不要憤怒,也不要嘆不公平,要接受自己的原生態身份,先成為配角,然後慢慢讓自己成為主角,最終成為創作者,進階為主人。   想成為配角不容易,也要練習,但成為主角需要付出比配角更艱苦的事,而更多的人,連配角都做不了,他們是觀眾。   利益一直是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所有書上都在跟你講價值價值(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要生存要臉麵更要在這個世界給自己爭個地盤,裡麵都是自己人(事業和家庭)。   可是你知道嗎?世界就是個商場,商場就是戰場。雖然沒有戰爭,但人們每天都在打仗,無論你是什麼人,想要換取生存的權利,最終都會變成商人,必須賣掉你自己的勞動,或你創造的一種東西,技能,知識,時間或者其他   千萬年來,猛獁象進了教科書,劍齒虎成了傳說,恐龍化作了化石,隻有人猿進化到了智人,變為現在的你我他。   沒有別的,靠一切方式去生存和繁衍,意義需要自己賦予,仁愛、道德、情感是利益的附屬(但這不是說仁愛,情感就沒了,是說它們帶有條件),價值是利益的本質。   價值是怎麼來的?創造。創造靠什麼?釋放人自己的生命力。   怎麼釋放?你是花,就芬芳吐香,你是樹,就盛開繁蔭,你是石頭,就鋪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你是鳥,就飛向自由的天,你是水,就匯成奔騰的海。   你和別人不是量化統一的復製品,做獨一無二的你自己,用你會的懂的去創造,去給別人提供持續穩定的需要,這種需要是隻有你才能做出來別人都不可能做出來的,你才能做主角,最終成為自己人生的神,自己人生的主人。   沒有上帝,沒有救世主,你是你自己的神,你是你自己的上帝。   古今中外一切學問:哲學、文學、歷史、宗教,政治、經濟等,都是這些問題:個人成長,思維認知,創造價值,維護人際關係,感悟人生幸福,為生存鬥爭與合作,繁衍自己的後代。   懂得了這些,人生的部分困惑也就解開了   不知道這些,能否醫治你的內耗?   看完阿希的人生啟示錄,我說不上有什麼想法和思考,隻是發了一個默默點贊的動畫表情,表示已經閱讀過了,但並沒有什麼想多說的話。隻是末尾的那句提問,是否治好了你的內耗?倒是很讓我在意,我想開口說來的,你的這些啟示言論,怕是沒能把內耗治好,反倒是製造出了更多內耗,可是這種傷人內心的言語,多少不想當麵點明了說,畢竟這是阿希在思考的人生,我的多言自語,我思考著的所謂人生真言,也未必是真語,所以我不說,也不言。   阿希見了我的回應,也好像多少有點興奮,畢竟分享出來的東西,總是希望能得到贊和的罷,看到我的一個贊字,他也更來了興致,又接著分享他早上遇到的一件小事和他對這件小事的思考,他說,早上看到一個超市外麵貼著一家餐廳的招聘啟事,驚嘆月薪隻有300塊,我沒看錯,不是1300或2300,而是300塊。   我思考了一會。   得出結論:工資低,不是你自己本人廉價,而是工作崗位的價值廉價,是工作性質廉價。   你應該去能體現你價值的平臺。   我最近也在想,為什麼人們要往BJ上海大城市擠?因為環境平臺大,資源多,可提供的崗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有的崗位小地方是真沒有。   可是,大地方有工作沒有家小地方有家沒有工作。   不,錯了,在每個人18歲離開原生家庭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家了。   思考中有說BJ上海的事情,我就無法再去控製我的不言和不語,借著阿希的的思考說道,BJ上海全國能有幾個呢?全國的經濟總還是靠全國分布在各省各市各縣各鄉各村的14億人口支撐起來的,不是北上廣深那幾個得到國家政策照顧出來的,真的不要忽略去忽視這樣龐大的底層群體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他們才是這些數據真正的主人,所有漂亮的數據後麵,總有一群在默默犧牲的人群,就是他們。   安然看見了稱希發出來的思考,也起了興趣,跟著我們一起聊了起來,但不是城市發展問題,是城市與家的言論,安然說,在大小城市和家的距離不能用實際距離衡量,要看心的距離。心的距離也體現在與家人的溝通和關照程度。我跟著安然應喝,這個是的哈,心安即處處可以為家,心浮處處都是陌生地域,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阿希看到有人對他的思考提出質疑,便接著他的思路繼續述說,所以這個問題很困擾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解決辦法就是,做數字遊民,自由職業者,把大城市的資源帶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   我說,大城市的資源隻能在大城市裡生存,帶回小縣城是會水土不服的。每個地方都有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個人是,縣市也是,尊崇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去做事,總會有好的結果的。發展自身比隨波逐流東照西搬要實事求是。但是目前小縣城到處模仿大城市的做法,很是難搞。   阿希:概括就是:城市生態圈。   安然:就看你想要什麼,每個地域城市都有它的發展空間利弊你想要過哪種生活。   阿希說,偏偏就想把他們的優勢集合起來呢?結果是,太完美的方案不存在…   我說,那國家不是把大部分資源給了北上廣深,然後去創造神話去了嗎?神話可以創造,但是別忘了,創造神話的,並不隻是住在北上廣深裡的那一點點人群,是全國人口一起創造出來的,有神話的地方,但目前也有落後得比神話多少倍的地方?所謂那些精英都被幾個城市搜刮完了,地方的發展,也隻能由一群不是精英的人支持著。   阿希說,我按照主角與配角理解可以嗎?有機會應該去全國走走看看這個廣闊的大世界到底是怎樣運行的?   我看到他好像是意識到了自己認知了的局限性,他的最後這句話,是他千文啟示錄和招聘思考裡,最踏實和實事求是的言論,我立即立即回應到,嗯嗯,是的,要多去看看這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局限在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知裡麵。誠然如此,也確實如此,如此,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