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春。 日軍先後占據了南京和北平,民國兩大戰區均被日軍分別突破。 此時,作為大後方的武漢岌岌可危。 因為WH市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內陸工業城市,全國最強的武器生產基地。 當然,還有一個河南鞏縣,可以生產中正式步槍。 但實際上,這款被某人寄予厚望的步槍,實際生產質量堪憂。 據說先後買過2次德國人的圖紙,製造的武器零部件公差還是很大。 以至於某人不得已從繳獲的煙土稅中,單獨列出一筆巨款,重新弄了一個金陵兵工廠。 這才保住了中正式步槍的名聲。 其實大部分國軍士兵,更加喜歡的是結實可靠的漢陽造。 這款步槍是從毛瑟1888式委員會步槍演化而來的。 到了抗戰時期,實際上的工藝和加工技術和其它國家的拉栓步槍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漢陽造步槍的風評差,其實是因為很多步槍都是超齡服役的。 很多電視劇喜歡用步槍膛線磨損嚴重,來表現這把槍很差。 其實吧,進口的毛瑟步槍保養不當,步槍的膛線也會磨損嚴重。 槍和炮,在中國的法律定義上都是管狀發射武器。 所以持槍和持炮搶劫的罪名其實是一樣的。 說到膛線,它是怎麼作用的呢? 從尺寸上看,子彈(炮彈)比槍管口的口徑要大,所以子彈(炮彈)其實是硬塞進去的。 塞進去以後,相對於子彈(炮彈)在火藥的推倒下,強行向著出口推進。 這個時候,子彈(炮彈)就這樣硬生生的擠進去。 因為膛線是螺旋狀態的,所以子彈(炮彈)就會形成螺旋狀態的飛行姿態。 於是,子彈或者炮彈就能打的精準。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發射出的子彈表麵,就像發現上麵有明顯的凹陷痕跡。 這就是子彈表麵銅彈頭和槍管膛線摩擦出現的痕跡。 很多導演就會想啊! 這子彈頭天天摩擦槍管,可不就把槍管膛線磨平了嗎? 子彈是銅,槍管是鋼。 鋼比銅更加硬,基本上很難磨平槍管的膛線。 要不然重機槍不是打著打著,膛線就沒有了嗎? 這條說法雖然有依據,並不是那麼可靠。 要知道步槍發明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難道沒有一個軍械專家發現這種簡單的問題嗎? 顯然槍管並不是被子彈磨平膛線的。 那麼回歸遠先的問題,槍管膛線到底是怎麼消失的。 鋼的成分主要是鐵元素和炭元素,外加少量其它元素。 其中鐵元素是非常活潑的一種金屬元素,特別容易和某些物質發生反應。 比如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變成氧化鐵。 再比如步槍發射藥中的某些成分。 要知道,火藥爆炸,是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 這會導致鐵元素和發射藥的某些氯元素快速反應成氯化鐵。 這鐵就這樣會慢慢的沒了。 要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 武器保養,擦槍和抹油。 所謂的擦槍和抹油,可不是當純的為了乾凈。 其實金屬物體抹油,反而看起來更臟。 但是它們確實是可以有效的延長步槍的使用壽命。 而民國缺油。 食用油就不說了,這東西現代人也浪費不起。 什麼花生油、瓜子油、芝麻油、大豆油... 這些想都不要想了。 作為糧食都不夠,普通人有資格吃植物油嗎? 隻有大戶人家,才用得上。 至於動物油,更加不用說了。 民國時期,能一年吃到幾次帶油的菜,都算是不錯的部隊了。 就算是獵戶,打到動物也是第一時間賣掉,換錢買回更多的糧食生存。 所以民國非常缺油,無論是什麼油。 至於看似不要錢的桐油,這東西可以出口到國外,給槍械和機槍保養。 這種好東西,大頭兵怎麼可能有? 所以,民國士兵即便是會保養武器,最多是用布條擦拭臟東西。 上油,不存在的。 這就扯到一個有趣問題。 國軍和八路軍嫌棄歪把子機槍,日本人卻認為這槍比捷克機槍更好用。 因為日軍有油,可以正常保養。 國軍這邊完全做不到這一點。 八路軍倒是會給部隊普及軍械保養知識,但還是沒有油。 所以才有了最初的問題。 是漢陽造步槍垃圾嗎? 又或者是中正式步槍垃圾? 又或者進口的外國槍是劣質產品? 這些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整個國家國力落後,這才是最致命的。 一個小小的“油”,就可以看出來。 油其實還是有部分可以勉強解決,武器製造這可不是人人都會的。 現在鞏縣兵工廠搬遷,武漢兵工廠火力全開,支援前線。 這武漢該不該守? 那必須守啊。 中國人一貫喜歡直搗黃蓉。 日軍的思維方式可能和中國人不太一樣。 日本內閣認為。 陸軍戰線越拉越長,海軍還在玩命的擴建軍艦。 今年軍費開支太高了。 這時候應該消停一會兒。 日本當局其實是期望民國政府再簽署一套賣國條約,承認日本人侵占已有領土的事實。 順帶讓民國政府再賠償個十幾億大洋或者等價的黃金即可。 而且日本內閣也確實有命令,當時的華北日軍不能夠跨過黃河。 要不然這攤子就真的補充不過來了。 但是華北什麼情況,華中什麼情況? 華北出來盧溝橋,南苑一代稍微遇挫折,剩下的都是在山西打的。 可以說,整個華北都是被日軍高層忽悠下來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日軍的損失並不是很大,反而戰果頗豐。 基本上每一座大城市都是完好無損的。 長江下遊的城市是什麼鬼樣子? 但凡叫得上名頭的城市,各個都打成了廢墟。 日軍多少精銳部隊,多少骨乾折損其中了? 更何況南京城都拿下來了,這時候還給中國人喘氣不成? 當時有所謂的日本皇族親自前往南京督戰。 在南京淪陷後,更加要求對中國軍民趕盡殺絕。 這樣以來,那些喜歡侵略他國的日本武士階層就大受鼓舞,堅持要南北夾擊,活捉蔣某人(在徐州)。 一場本不應該爆發的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而此時,武漢雲集了一大堆逃難的人。 機關單位更加是混亂一批,反而僥幸的躲過了最混亂的一段時間。 那些笨重的機械,也得以日以繼夜的沿著長江逆流而上,繼續搬遷。 可能現代人無法理解民國時期的絕望程度。 你以為國府搬家的極限是重慶或者成都嗎? 那是上海淪陷的時候,提出遷都重慶的想法。 國家的很多高級將領在南京淪陷後,已經開始規劃迪化(今WLMQ設製最後國都的方案)。 並且著手研究在青藏高原,很大西北如何科學的種植更多的水稻和小麥。 也就是說,國府要再和日本人講和,那是不可能的。 國府上下一心,是堅決和日本人打到底的。 這也是為什麼教員認為蔣某人對抗戰有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