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7國論!(下)(2 / 2)

“戰國之世,論尚武傳統,齊國武風之盛,並不輸於秦趙,豪俠之風更是冠絕天下。”

“論軍力,齊軍規模長期保持在至少四十萬以上,始終占據戰國中後期強國名額,論兵士個人技能,更是名噪天下,號稱技擊之士。論攻戰史,齊國有兩戰大勝而摧毀我魏國第一霸權的煌煌戰績,論苦戰史,有六年抗燕而再次復國,論財力,齊國據天下魚鹽之利,商旅之發達與魏國比肩而立,直到亡國,齊國國庫已然充盈,國人依舊富庶。”

“論政情吏治,經齊威王、齊宣王兩次變法,齊國吏治的清明程度,一直位列戰國前三。”

“論人才,齊國學風盛極一時,稷下學宮聚集名士之多,無疑為天下之罪,也曾長期占據天下文華的最高王冠,論民風民俗,齊人‘寬緩闊達,貪粗好勇,多智,好議論’,有胸襟有容納,粗豪而智慧,非是文勝於質的孱弱族群。”

“然如此強大之國,在戰國末期,卻不堪一擊,何也?”

“從一些秦卒,以及一些齊人口中,聽到的多是‘民莫敢格者,國破城破’。”

“素來勇武的齊國民眾在戰國末期,卻已不敢與敵軍搏殺了。”

“對此有兩個解釋。”

“其一,齊國民眾已經對這個國家絕望了,所以無動於衷,不願跟隨齊國去死。”

“其二,則是齊人長期安樂,鬥誌彌散,雄武民氣已經消失殆盡,就我看來,第二個才是齊國不堪一擊的主因。”

嵇恒感慨道:“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

“齊國便是這忘戰者。”

“戰國大爭之世,然相較於中原的亂戰,齊國在戰國末期,四十餘年沒有發生過戰爭,也即是說,齊人近乎五十餘年沒有打過仗,都是在和平康樂的狀態中度過的,這種和平康樂,放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

“然那是出於戰國。”

“大爭之世。”

“在這樣一個風雨激蕩的大爭時代,一個大國五十餘年武戰,無異於夢幻般的存在。”

“而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在樂毅變法之後,燕軍破齊的六年時間,齊國跌入到了穀底,府庫財貨被燕軍劫掠一空,人口大量流失,軍力大為削減,原本跟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的齊國,不得不重新謀劃國策,從過去的左右戰國大局的強齊,轉變為‘養息國力,整宿戰備,親和諸侯,相機出動’的守齊。”

“而齊國自這次轉向後,便再也沒有回過頭。”

“徹底滑入竣備鬆弛的偏安之道。”

“雖後期有寂寞答復進言,試圖重振齊國雄風,然當政廟堂篤信‘事秦安齊’之國策後,齊國朝野就已然對一切抗爭振興的聲音視而不見了,最終也就釀成了亡國悲劇。”

“就我個人而言,齊國的做法,簡直不可思議。”

“戰國之世,整個社會的認識,都充滿了對戰爭的警惕,對軍備的重視,而齊國也非是愚昧偏遠部族,竟然全然忘記了背離了這一基本認識,實在是匪夷所思,再則,田氏代齊起於戰國之世,崛起於大戰連綿的鐵血競爭時代,且有過極其輝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麵興盛的高峰,如此齊國,麵對天下殘酷的大爭現實,竟全然不顧,奉行了一條埋頭偏安的龜縮國策,簡直聞所未聞。”

“《武經七書》中《司馬法》的開篇有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此至理名言也。”

“夏商周三代以來,大國將生存希望寄托於虛幻的盟約之上,置身於天下風雲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連國破家亡之時的最起碼抗爭都沒有都放棄的,齊國為古今第一例也。”

“此教訓無比深刻。”

“也當為大秦時刻謹記。”

“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

聽聞齊國之做法,扶蘇也是驚嘆連連。

若非齊國不戰而亡,秦想一統天下,恐還需耗費一些時日,也會多付出不小代價。

齊最終是成全了秦國,但卻也足以引得秦國驚醒。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嵇恒隨即輕笑道:“至於秦國,實則並無多少說的,秦在商鞅的強力百年法下,徹底隔出來秦部族痼疾,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國風,從而在很長時期內成功避免了陷入到其餘六國的亂政危局。”

“蓋法家三治,勢治、術治皆毒瘤也。”

“依賴勢治,必導致絕對君權專製,實同人治也。”

“依賴術治,必導致陰謀叢生,實同內耗也。”

“唯主流正宗的法治,行於秦國而大成,法治之為治國正道可見也。”

“戰國七國,皆有變法,其餘六國皆亡,而秦得以大興,得以明證法治之正確。”

“此千古興亡之鑒戒,不可不察也。”

“而商鞅之變法之所以能成功,並非是世人認為的軍功爵製,也非是什麼律法之下,一律平等,而是在於商鞅變法的變法內容,相較於其他六國更加深刻、更加徹底,對秦國過去的政治傳統也越發針對,加之秦孝公決然的拋棄舊的政治傳統,這才最終促就秦國施行全麵深刻的變法。”

“由此。”

“秦國強大。”

“並持續六世,而一統華夏。”

“口頭上說的徹底,你恐難以有太多感觸。”

“就實而言。”

“當天下其他諸侯還在固守宗廟,繼續培植宗族勢力時,秦直接推行了‘分戶令’:令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在其他諸侯還念及著刑不上大夫時,秦直接對世族開刀,將秦國的老世族基本鏟除了個乾凈;在其他諸侯依舊推行著貴族階層不可逾越時,秦直接推行軍功爵製,隻要能斬獲軍功,便能獲得爵位,律法之下一律平等。”

“由此徹底打破了舊有的政治製度、民風習俗。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秦相較於六國,是從傳統出發,進行了極為深刻的變革,全麵而徹底,更重要的是,秦國歷代君主始終將變法內容堅持了下來,從而避免了舊根基舊理念死灰復燃,避免了半途而廢,亦或者功敗垂成。”

“然商鞅變法的成果,隻能維持到秦一統天下,秦一統天下之後,商鞅變法的成果已難以繼續維係了。”

“因為當年秦之痼疾,甚至其餘六國之痼疾,都已在大秦身上重現。”

“不進行持續長久的變革,大秦注定會為這些痼疾拖死。”

“最終積重難返,直至徹底滅亡。”

“而這便是更法的意義!”

明天九千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