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篇 萌芽——鄉村發展之路(1 / 1)

而魚的故事 而魚渺及 1312 字 2024-03-17

一   年幼的我雖不經世事,卻見證了一個鄉鎮的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或許是雜草虛無的地方,又或許是上地、回家最近的道路,走在上麵的人數漸漸增多,草越來越少,慢慢的便形成了“路”。記得光屁股的年紀,走在這條羊腸小道上,若不起風還好,若微風驟起,沙土瞇眼,恍惚間迷失了求富的方向,回到家抲拉抲拉褂子都是土。後來,人們在路上墊了於土。刮起風,雖不會再有土吹到衣服裡,但隻要一下雨,走在那條老路上,鞋下粘的都是泥,這泥仿若枷鎖禁錮了人們前行求富的腳步。緩存的記憶中路旁的小樹正茁壯之際,路上鋪多次碎石子、煤乾渣。車子開在上麵顛婆的讓人嘔吐,赤腳的老漢也不在光腳走在上麵,許是慢慢富裕了、有錢了、無需再光腳了。   現在呢,路旁的小樹也已成材,我一個人已經環抱不過來,建設美好鄉村,便都整理砍伐了,是呀,也該修整了,每年春季都飄揚著大量的楊絮,令人討厭。隨之種上的是風景樹,四季青,在這中北方的小鎮裡,冬季萬物凋零的時節下,能有那麼一道綠色的風景線,確實美煞人也!不隻是樹,還有路燈,在城市的日子過多了,早已厭倦燈紅酒綠的繁華,夜幕悄悄降臨,一頓自家園地裡種的小菜,新鮮、美妙!之後收拾一下院子,隨著路燈,伴著花香蟲鳴,和著鄰裡,走進一片綠色的自然世界,美哉!有路燈的路上,路麵豈會差了!   每一次道路的變化,微妙的聯係著交通工具的改變與人們生產生活的變化。徒步—自行車—農用車—電動車—小轎車;人力—獸力—人力機械—動力半機械—機械。這發展的速度,比不上飛機高鐵,至少也不輸火車輪船吧。   二   那是於土那是麥草,那是一棟棟泥草房。那是青瓦那是紅磚,那是一座座平房,磚已經燒成了,可是磚的中間依舊是泥土。那是清灰那是黃沙。那是一棟棟房子。磚的中間已變成混合物。那是鋼筋,那是水泥,那是一棟棟樓房。   驢拉米來換糧的時代已經過去。商店已為村莊的基礎設施。米麵糧油不出莊子就能買得到。自行車成為三大件之一。摩托車開始流行,頭盔也到了。農用三輪也成為必需品。電動車成為代步工具。小汽車也逐漸走入平常百姓家。   一塊多錢發了一個電報,七分郵票寄了一份信件,三千多元裝一個電話,一萬多元的大哥大。手機人人有,電話已經過時了,光纖也慢慢進入家門了,電腦早已代替了電視。   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年輪圍了一圈又一圈,我在慢慢長大,鄉村開始邁步,目標美好,終點幸福,豪邁的征程早已啟航,生活的願望正在路上,未來的夢想正在實現。   願家鄉越來越好,越來越美。少年歸處,仍是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