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呼牛調與牧牛歌(1 / 1)

非遺傳承人 王者近水 3557 字 2024-03-17

大家正玩笑間,戴鄉長叼著根煙走了過來,打招呼後,指著這十幾米長的毛竹說道:“這個竹筒鹹酸飯算不算得上世界之最?” 這類世界之最靠的是創意,得網上查一查有沒人做過,但戴鄉長為擴大鄉村影響力而煞費苦心,這份心思極為難得。金華斌笑了笑說道:“應當算是吧,我們都是鄉長吉尼斯紀錄的見證者。” 說完,拿柴刀砍開長竹。因為竹子太長,火烤得不均勻,雖說不斷地翻滾烤了一小時,裡麵的飯部分焦了,部分還是半生不熟的。戴鄉長尷尬地笑了笑說:“這次對不起諸位了,我拿鋸子鋸短了再烤一會兒,總不能讓貴客吃生食。” 幾位外國友人邊學著用筷子夾飯,邊挑著鍋巴說:“沒事,焦的比較香。”說完,夾起鍋巴大口地吃起來。戴鄉長見他們吃的香,放下心來,哼著小調《結鴛鴦》,邊唱邊走開了。 我唱山歌妹接腔, 我想與妹結鴛鴦。 上街落市腳跟腳, 妹進房間門縫張。 昨夜想到半夜後, 亂夢小妹進我家。 娘燒飯菜懶進嘴, 妹燒飯菜噴噴香。 到仙居團建,有華東的香格裡拉之稱的公盂是必走的一站。金華斌給安排的轉天行程就是這裡。公盂距安嶺有近三小時的車程,天剛蒙蒙亮,村民們就起床為團建的隊伍做早餐。晨光中,炊煙裊裊,金坑村的燈籠亮了,所有的房子被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早飯是仙居最有特色的食物之一麥油滋,製法是用麵與紅薯粉打成糊,在平底鍋裡糊成薄薄的餅皮,再用它包上各種菜肴後,卷成長條形,用油四麵煎成金黃。 稀飯鹹菜配麥油滋,這又是大城市裡的人一輩子品嘗不到的小地方特色的食品。團建成員們意猶未盡,一個個地拿出相機,錄下了麥油滋的製作全過程。 到達公盂前坑村已近中午,村民老柯家已做好麥餅在等待。麥餅是仙居的又一種特產,是用麵粉加水揉成團,再用搟麵杖搟成臉盆大的薄皮,裡麵加上鹹菜與肉沫做成的餡,再次搟成臉盆大小,放在煎鍋裡兩麵煎得金黃。味道酥脆,香氣撲鼻。配上新磨的鹹豆漿,讓人吃了停不下手。團建成員一個個吃得肚圓腰粗的,連誇好吃。金華斌與蘇月紅更為開心,十元錢一人就解決了中餐,又省下一筆開支,看樣子本次利潤高得驚人。 飯後,大家往山裡前進,還不到半裡路,就聽得遠處一聲又一聲的呼喚。孟嗬,嗬嗬嗬嗬噯嗬,噯嗬,嗬嗬嗬噯嗬,孟....。 外國友人又從背包裡拿出錄像機,準備開乾了,問道:“這是什麼聲音?” “牛走丟了,喚牛呢。”金華斌農村出身的,小夥計中就有放牛娃,這聲音熟得不能再熟了,對他說道:“丟的還是頭小牛。” “這你也聽得出來。”外國友人半信半疑道:“小牛大牛呼喚聲有什麼不同嗎?” “大牛有牛繩,丟了村民是滿山的找與追。小牛出生不久,肉還嫩著,農民舍不得在它鼻孔上穿繩子,村民放牧時,都是母牛小牛一起放的,但小牛頑皮,常常會乘母牛不注意跑到別處。”金華斌邊說邊比劃道:“所以,村民會作歌呼喚小牛回來,你仔細聽。” 外國友人用手搭在耳邊,果然,遠處傳來一陣歌聲,似是大人在學牛叫。 “這叫《呼牛調》,村裡人都是這麼找牛的。”金華斌邊說邊把村民的歌翻譯後唱了起來。 崖崖嗬哎,嗬咦嗬來。 來吶呀, 來咦吶跟你娘走哎。 你娘在依橫。 你娘生你四腳落地爬哎, 小小黃牯頭, 黃牯頭跟你娘走哎, 崖啊崖崖嗬,崖崖嗬, 啊嗬啊嗬崖啊崖崖嗬。 “哦,是它娘生它不容易,快快出來跟娘走,是這意思吧?”老外嘻笑著說:“這讓我想起年前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兒子,你娘喊你回家吃飯了。仙居的鄉士文化真個豐富,百走不厭。” 公盂村不高,海撥七百米,可對於平日裡很少爬山的城裡人而言,卻是個高強度的活動,更何況本次大家都帶著帳篷,雖說帳篷不重,但怎麼著都有十幾斤,背在背上,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爬過兩個坡,又走過一個小村莊後是一邊竹林,牧笛悠閑地響了起來,幾個放牛娃坐在牛背上結隊而過,一個吹著笛子,另幾個邊用牛鞭打著節拍,邊唱著《遠牧牛》 繞村四麵禾黍稠 陂中饑鳥啄牛背, 令我不得戲壟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 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官家截爾頭上角! 外國友人想起剛出前坑村的時候,溪邊有幾頭牛,牛背上停著幾頭白鷺,在啄食著什麼,連呼幾聲妙極了。牛群被他的聲音所驚,幾頭牛抬起頭來,向著他哞哞地高叫了幾聲,揚著牛角,似向他示威。牧童揮鞭向空,啪啪幾聲脆響,似在警告牛兒不可對客人無理。牛兒又低聲地叫了幾聲,拐過了一個山彎後看不見了。 隊伍行進的這麼慢,出乎了金華斌的意料。按一般的行程,從前坑到下坪村最多也就二小時,可現在已近下午四點半了,大家還沒走到目的地,金華斌有些崩潰了。摸摸索索地又走了一個半小時,天已開始轉黑,原定晚飯的飯點了,終於來到山嶴的池塘處。路口,一個牧童躺在巖石上,臉上蓋著蓑衣在休息,看身形似曾相識。細看了一下,原來是村民柯運山的兒子,幫父親張羅生意,周未不上課,父親派他在路口等著我們呢。 叫醒他後,他懶洋洋地騎上了牛背,揮鞭唱起了《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裡,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八九歲的孩童,聲音還沒脫奶氣,發音也不準,但另有一種難言的童趣。 即將到目的地了,隊伍的精神被提了起來,一個個昂起了頭。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加入書簽 返回書架 喜歡非遺傳承人請大家收藏:()非遺傳承人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