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很快楊林便排除了這兩種可能,其一因為來這裡的人年齡普遍偏大,三十餘歲的楊林在這一批人中已經是最年輕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社會閱歷的人,沒那麼好忽悠。從另一個方麵來講,這些老弱病殘的身體各種性能都不是最優選擇,故先排除掉什麼緬北割腰的可能。 其二這工作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經驗要求,一般的人短時間內沒那麼容易做的來。所挑選的更偏向能做些事,有點經驗的,能創造些利潤的人,不是純蠻力的類型,故去非洲挖苦的可能性也可以大膽排除掉。 起初的幾天,雇主好吃好喝的招待,各種親切的關懷,倍暖人心。讓楊林一度有點愧疚,這麼好的雇主居然還遭受自己的懷疑,這一套下來,讓初來乍到的大夥乾活更為賣力了。 直到到大半個月過去了,起初的忙碌也開始出現不飽和的狀態,這原本親切的氛圍逐漸轉變,替代的是無緣無故的暴躁,沖突,或以各種不以為然的極小事加劇了雇主與工人們的重重矛盾。 此刻,楊林也意識到雇主馬上要亮殺招了,果真不是什麼緬北割腰非洲挖礦的這類驚世駭俗之事,而是典型精於計算和算計的“高瞻遠矚”行為,然而這公司的異常狀態,也就能解釋的通了。 若這類精準計算的人,真能將一個公司算計壯大,那也是見鬼了,諷刺的是,這類的人在生活中還真不少了。 不出意外,包括楊林在內的這些人,或以主動離職,或以各類莫須有的理由辭退,以雷厲風行之勢,一個月內全部清理乾凈。 然後在以各種貌似說的過去的理由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與周旋,最大程度克扣應得的薪資,同時以各種緣由無限延期發放,實現短期內從效率和經濟方麵在一個勞動力上榨取最大的收益。 不得不說,從單純計算的角度來講是真的絕妙!不過以這樣的計算就是真的賺到了嗎?至少楊林和這幾個打工人恐怕老死都會記得這些事!有機會絕對不可能給什麼好臉色吧! 當然也因為近些年來大環境確實太差的緣故,才使這類人有機可乘,然而又因這些有機可乘的人,又導致大環境更加動蕩,積累更多不可控因素。這對積極熱愛生活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迎麵打擊。 後來,楊林花費了許多精力和時間,才拿到了遠低於應得酬勞的薪資。不過這也是許久之後的事情了。 這情景正應了村口二大爺對他兩個兒子說的那句名言:“不讀書可能沒那麼窮,可讀書是真的讀窮了。”因為畢業後整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 隻是用在楊林身上,則是把讀書改成打工罷了,當然這隻是句玩笑話,現實中還得去麵對現實,不管情不情願,總歸得去探尋人生那最終的結果。 楊林提著行囊,不過並沒有著急回老家,而是到附近的幾個工業園區碰碰運氣。所幸老天爺還算是稍有眷顧的,進了一家生產金屬材料的中型企業,不說別的,至少短期的落腳點總算有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