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林看來,這文化節無疑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特別在如今這個通訊發達,卻又人際堵塞的時代。 或許這期間彼此認識的人不需有多舉足輕重,也不需要有多深的交集,隻是人與人之間的簡單認識與了解。可若長期沒有類似這樣的文化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恐會隨時間愈發疏遠,導致社會凝聚力全無。 同時還以祖先、偉人、先賢等作為活動的紀念主題,引領人們學習先哲們的精神思想。 不求人人都能像先哲那般有覺悟有信仰有抱負,但求多些人能保有最基本的良知,最根本的原則以及最起碼的底線。 哪怕以封建迷信的鬼神作為活動主題,都比如今以金錢物欲作為絕對信仰的觀念強。鬼神至少可以使人心生敬畏,從而不敢壞事做絕,而金錢物欲隻會使人丟失底線,無原則,無節製的去索取,以致社會風氣一言難盡。 楊林此刻突然明白為何古代如此重視祭祀,有迷信的成份在不假,可也在一定程度上聚攏民心,端正風氣,同時還能促進一定的經濟消費。當然還得根據實際情況去做,若活動太頻繁,太過份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勞民傷財,怨聲四起。 回醫院路途,兩小子不停嘰嘰呱呱的說起活動所經之事,有趣事自然也有吐槽,尋常情況下,楊林並不想多嘴接話,任由他們胡扯。 直到他們說起一個人,一個對重啟文化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一個人,是一位年紀有六七十歲的老伯,楊林並不清楚他名字,隻跟著大夥一同尊稱其為陳伯。 為何會談論起他,因為活動募捐的名冊上,他以捐款十萬元遙遙領先其他人,連那些企業機構單位,也遠沒這麼多,特別在大環境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做出此等舉動。 然而陳伯並不是什麼富裕家庭,從未聽說他當過什麼官與經過什麼商,隻知道他平時省吃儉用,衣裝樸素且泛黃陳舊,住的是普通民房,其後輩子女也隻是普實的民眾。 可就是這麼一位老伯,他耗盡老本,跑遍各大部門,就為了重啟這個停滯多年且又與他並不多大相關的文化節,故許多人表示不解,自然就有人談論起他來。 寧步韞本就是個好奇心爆棚的小子,在文化節期間他就想把這疑惑問個所以然,礙於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故忍受至今。現活動已結束,這念頭根本按捺不住。 他壓下聲音朝著楊林和李少羽說:“你們覺得陳伯這人怎麼樣,他的事跡你們也聽劉大嬸說過了吧,他這老身骨跑遍縣城各個部門單位,專門逐個鎮、逐個村去遊說,而且還帶頭把自己的養老本捐出來,隻為重啟這個過氣的文化節。雖說這文化節舉行的挺不錯,可對他個人而言,貌似沒什麼好處,甚至怎麼算都是巨虧,你們說他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不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楊林本想開口,可李少羽已經搶先說了,並且說的還貌似有點依據,他說:“一般而言,人不是為了利就是為了名,估計陳伯這老小子是個比較看重名氣的人,這樣做明顯可以提高他的知名度,說不定他就是傳說中那種沽名釣譽之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