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姐道:“手辦俑。” 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麵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墻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墻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玩偶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第一區域:兵馬俑 騎兵手辦、戰車手辦和步兵(包括弩兵)手辦組成的多兵種特殊手辦部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麵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立射俑和跪射俑,所持武器均為弓弩,一起組成弩兵軍陣。 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係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他們射箭的方法是,左腳往前踏一步,右腳橫向這一步,左手像扶著樹枝一樣,右手像抱著孩子一樣。 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紅色塗層的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四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縛尾,舉頸仰首,張口作嘶嗚狀。中間的兩匹服馬雙耳前聳,目光前視;兩側的驂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馭手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於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騎兵俑,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 騎兵俑,一手牽韁一手持弩,好似待命準備作戰。他們頭戴圓形小帽,帽上帶扣,緊係在頜下,身穿長及漆部的上衣,外披短小的鎧甲。騎兵的服飾便於跨馬行動,輕捷而快速地完成各種戰術動作。 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 陶馬個頭不大,頭部較重,鼻骨隆突,頸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寬博略向下凹,胸部較廣,四肢發育較好,屬於力速兼備的挽馬型,也是騎乘的良馬。 排兵布陣: 前鋒部隊由輕裝武士組成,主線任務是強弩射敵。方陣內側戰車與步兵相雜,幾路縱隊,多是手持戈、矛、戟等兵器的重裝步兵,負責近距離白刃拚殺,外側兩翼及後衛士兵,均麵向外部站立,禦四方來敵。由此組成一支組織嚴密、結構完整的軍陣。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這些手辦,不論是大小、動作、樣貌、神態,都媲美真人。 手辦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從這些兵馬俑的千人千麵,有各種形式、豐富的色彩、完美的形象,可以窺見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社會組織強大的一角。 兵馬俑是一座恢弘寶藏,其浩瀚,令人嘆為觀止。 工匠在陶俑表麵,髹漆上彩,打造了一支盛裝守衛寶藏的地下軍團。他們大都是朱砂的紅、高嶺土的白、藍銅礦的藍、孔雀石的綠、矽酸銅鋇的紫等色彩。一眾華麗的色彩,為兵馬俑們注入了靈魂。初看的人,對其是何等的震撼與驚艷。 站在兵馬俑的軍陣布局之前,眼前耳畔仿佛還可以看到聽到金戈鐵馬、戰馬嘶鳴。 濃烈鮮艷的彩繪,為威猛的將士平添了幾分細膩,仿佛再現了氣勢磅礴、鮮衣怒馬、鼓角爭鳴的生動場麵。 兵馬俑側麵反映了某些東西,比如說為什麼在過去,一個文明可以領先於世界很長一段時間。傳遞一些精神,叫做“大國工匠”和“文化自信”。文字的統一,造就了思想上的統一,有了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文化傳承就不會斷代。有的帝國也有過大一統,但他們的統一就像一根一根的釘子,串聯在一塊一樣,時間久了,釘子會生銹,他們就會分崩瓦解。 這些兵馬俑,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一切鑄就文明的歲月和過往,都將成為血脈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由一代人又一代人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