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百本的閱讀後,發現我的基礎太差了。 學習東西,還真的需要比較好的記憶。就算記憶差,可以通過多背誦來彌補。 記憶是很多技能熟練甚至貫通的基礎。 可能每個人不同吧,對感興趣的東西,記憶會比較牢固,就算無意的、偶爾的看一次,都能記得住。不感情去的,強行去讀,好幾十年了,還是沒記住。 那為什麼不多記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呢?這個可能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能帶來收入啊。有些喜歡的東西,不做到top,也很難產生收益,比如全國有1萬人可以靠這個掙錢,但是喜歡這個的人有1000萬,你就是1%,第10萬名,已經在該類很厲害了,但是還是無法生存。所以隻得另辟蹊徑。 這時候就遇到所謂的轉型,或者也不叫轉型,就是尋求一個能養活自己的技能。這個技能需要一些基礎,就是小時候從學校學習的,一些基礎,比如那九大科目,這些基礎不牢固的話,後麵要升級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非常的痛苦。 比如我,對數學還算有點天賦,也是在高中的時候,達到了該類,在我目前活著的歲月裡,最有成就的項目,雖然也達不到全國的50%,但在我當時所在接觸的圈子裡邊,算是可以的了。所以很自信,可能因為有點自信,加大了我的興趣,就形成了正循環。 剛被業務打斷了。其實打不打斷也沒啥影響,本來就是沒邏輯,甚至是混亂的,亂寫一通。 看了幾百本書,越看越無知。很多都記不住。還是方法不對。 不要小看了方法,就是每本書都列提綱,把重點的句子弄出來,然後死記硬背。這個是平庸的人,必須要做的。不要去跟天才拚理解能力。先吃點苦,把這些基礎打牢了,後麵積累多了後,一定會連接起來的。 就好像曾國藩一樣,聽說也是記憶力不好,不是天才的那種人,但是就是基礎打的好,遇到一本書,都先吃透。吃透了50本、100本、500本,那比反復泛讀1000本、2000本的,效果肯定好的。聽說他就是腦子比較木,但是因為吃苦,基礎打好,後來突然一天,似乎就頓悟了,理解東西起來就很快了。 明知道有這個死辦法,我為什麼不用呢?還是寧願走泛讀那一套,可能比較輕鬆吧,把一本書的字認完了,就完事。轉身就不記得內容了,哈哈。哭笑。 買的書真的不少了,應該快一千本了,可能也是太雜了,感覺涉及的,都是文科方麵的,歷史、哲學、心理、社會、電影、文學、小說等中西書,不少還是經典讀本呢。可是又如何?看多的幾百本,都是沒留下記憶。還是讀少了。雖然樊登說過了,泛讀也是可以的,隻要看的量夠大,一定會遇到重復,當遇到重復多了的時候,就代表你把大局掌握了,已經到了的比較極限的知識點了。意味著,接下來,就是把以前看過的,或者重新看的書,做分類梳理了,形成係統。 自己心裡要有個譜,那些是歷史的,那些是文學的,那些是哲學的……後麵的書,或者重溫的書,看到就自動去歸類,歸進去了,還有根據那個類目裡邊的子類,再分類,整理到足夠多了,那係統就建立起來了,那麼未來就會越讀越輕鬆,甚至會爆炸式多類聯動,產生新的內容。 所以我一開始就想走這個泛讀的路,但是家裡太小,裝不下那麼都的書。隻能采取泛讀和精讀的中間選項。就在已有的書裡邊,采取二次閱讀、三次閱讀,比精讀稍微差一點,在好好閱讀一遍,當然有些精品,還是的留著,不能當垃圾扔了。怎麼也得二次閱讀後,感覺沒必要留下來的,才選擇當二手書專賣,要麼當公益書捐了出去。 昨天開始拿了一本書來做二次閱讀了,結果發現,感覺二次閱讀後,弄出去,有點可惜啊。錢又不是多得用不完,將來可以再買,那沒必要啊,所以感覺那本書會三次閱讀後,再看看情況。 反正以後就是,不怎麼采購新書了,要采購,也必須先從現在有的裡邊,先弄出去,一進一出才行。不過看京東上麵有回收的,一次性要十本起才行,似乎價格比當廢品賣會高一點點。本來想自己去網上當二手賣的,但是掛了1-2個月,沒人問。難道真的看紙質書的人少了?可能是我弄的書,也太過於冷門,居然沒人感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