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獲得了乙級中等評級(1 / 1)

首先是犬戎這邊。   根據王列查找的資料,發現這個犬戎很有意思。   根本就不是自己印象中的那種,騎著馬在草原上快樂的歌唱。   這個戎人跟周原本是一夥的。   周天子心情好的時候,稱呼他們為某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直接罵他們“薑戎”。   戎人與周人的關係,本來就是姬薑聯盟。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麼犬戎入殺周幽王,就是窩裡鬥,不是外族入侵。   王列終於明白了,為何犬戎會距離鎬京這麼近。   姬薑聯盟的默契,就像滿蒙聯姻那樣。   不過這個聯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就變味了。   比如周孝王在中後期,也不忘向戎人裡滲沙子,其中最典型的一手就是冊封秦人始祖非子為附庸。   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說是看中了秦非子的養馬本事,實際上就是利用了秦人與戎人的民族矛盾來製衡戎人集團。   甚至申國的建立,也是為了利用戎人內部的矛盾。   但戎人也不是傻子,當然能看出來了。   申國也就是既披著犬戎皮膚,又有著薑姓封國血統。   雙重BUFF在身,就能夠在犬戎和西周之間來回橫跳,不斷擴張。   王列想起申侯和申後的模樣,的確跟犬戎們是一個類型。   王列查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周宣王曾經玩過這麼一手。   召穆公在謝邑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開辟土田。   命傅禦將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於此。   周宣王還親自前往郿為申伯踐行,賜予他車馬及玉圭,建立申國,作為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周宣王以壓製楚國為借口,將自己申國親舅舅拜為上卿。   隨後又將其分封,建立南申國,讓他的舅舅帶走了申國不少族人遷徙過去。   自此,出現了西申國和南申國,兩個申國。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在周宣王時期,申國的力量已經非常的強大了。   周宣王隻能用分封的策略,將申國內部瓦解。   就算是這樣,他的兒子還是被西申侯給宰了。   王列經過以上的推測和查找資料,暫時能夠得出一個結論。   西戎和西申內部的聯盟非常的牢固。   因為兩者有一種唇亡此寒的感覺,不牢固都不行。   隨後王列又開始查看申國。   申國的成立,是在西周初年。   到了西周後期,申國開始在周王室中任要職,如周厲王大臣“申季“。   周厲王當年也娶了申女為後。   這說明什麼?   說明當時的申國已經具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   對周王室的控製和滲透,也是特別的強。   周宣王時期想要拿回屬於天子的權利,在千畝之戰中失敗了。   但周宣王不死心,自己這一代不行,就在下一代身上完成。   所以他才會安排弟弟鄭桓公,建立鄭國。   同時分化申國,出現了南申國。   這倒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王列估計,周宣王也沒少跟周幽王灌輸這方麵的想法。   而申國的目的很明顯,顯然是要繼續控製周幽王,控製周王室,獲得好處。   接下來就是繒國了。   王列查閱典籍發現,繒國是申國的鄰國,經常通婚。   要麼就是繒國的女兒嫁過去了,要麼就是申國的女兒嫁過去了。   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是緊挨著,就像是鄰居一樣。   繒國在實力上是不如申國的。   說不定申國實際控製了繒國也說不定。   就像是未來的星條國跟加那大的關係。   星條國讓加那大跟著出兵,對方敢不聽嗎?   不聽話就收拾你。   這樣一來,主線的矛盾就理清楚了。   周幽王想要奪回自己天子的權利,驅逐申國,於是聯合褒國,虢國,鄭國,去對抗以申國為首的集團。   申國不想失去權利,肯定要想辦法弄死周幽王。   周王室與申國的矛盾,已經不是周幽王和申侯的矛盾了,而是王權之爭。   首先是周幽王廢除了申後和太子,試探申國的反應。   申國將計就計,開始示弱,誤導周幽王,讓他認為申國很弱,不敢吱聲。   周幽王看廢除申後後,申國三年都沒有動靜,肯定是怕了。   所以派兵去攻打申國,想要徹底消除這個隱患。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犬戎和繒國突然殺了出來,直接將周幽王弄死。   於是王列打開係統,開始撰寫歷史。   申國國君申侯,控製周王室數年,引發了周王室不滿。   周幽王時期,為了奪回權利,重用鄭桓公,娶褒姒拉攏褒國,積攢力量。   公元前773年,廢除申後太子,試探申國反應。   申國國君故意示弱,引誘周幽王禦駕親征。   周幽王帶著軍隊攻擊申國,慘遭西戎,以及繒國埋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驪山被砍了腦袋。   鄭桓公被周幽王從上車上推下來,被馬踩死。   申侯殺了史官姬明,威脅列編造周幽王昏君的事情。   烽火戲諸侯是為了黑周幽王以及褒姒,編出來的典故。   申侯帶領西戎來到鎬京,放任西戎進城燒殺搶掠。   寫完了這一段事件後,王列忽然想,後世經常有人會評價這件事,自己也可以評價一番。   評價:周幽王這個人,是一個比較沖動的天子,不蠢,但又不足夠聰明。   這樣的帝王放在王朝的初期、甚至中期都可以至少成為一個守成之君。   但是放在王朝的末年,則是一個必死之局。   王列之所以能夠給出這樣的評價,是因為周宣王末年打了幾次敗仗,王師勢力嚴重折損之後,本身勢力不足的情況下,不應該動手,而是休養生息,或者等到申國主動動手。   如果不是一時沖動,禦駕親征,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通過這件事,王列意識到了,凡是做任何一件事,特別是重大決定的事件,必須要仔細詳盡的收集資料。   要做好任何突發的可能性。   比如周幽王攻打申國,完全沒有預料到,犬戎和繒國會埋伏,才會敗的如此之快。   如果提前預料到了這種情況,還會是這樣的結局嗎?   王列寫完了這段歷史後,讓係統檢測一番。   這一次係統給予了乙級中等,能夠增加3年壽命。   王列心裡一喜,這說明自己推測,大體上是對的,所以係統才會給予中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