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時代的縮影!(1 / 1)

阿珠,鐘楚虹,她們都沒有騎過自行車,看到那些羊城市民騎著自行車那麼歡快的樣子,她們都想試一試。 “少爺,我都想騎自行車了,不知道現在國內自行車價格多少?” 楊銘沒有回答。 旁邊的張秘書則是說道:“阿珠小姐,我們國內的自行車價格,從一百多到兩百多元不等。” 一百多到兩百多元不等? 對於阿珠和鐘楚虹的收入來說,不高,一個月買它十臺都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國內大多數人來說,現在自行車也不是人人都有。 看似羊城許多市民都騎得起自行車。 其實,現在自行車也是屬於奢侈品。 現在現在羊城一些國企鐵飯碗職工,月薪在30到45元不等。 按照30元月薪,180元一臺的鳳凰牌自行車,那就是相當於一個普通人的收入,半年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才買得起。 如果是兩百多元一臺的自行車,對於30元月薪的普通職工來說更貴。 也就是說,現在普通家庭裡麵能夠有一臺自行車也是很不錯了。 現在的大米價格為012元一斤有些地方可能更便宜,100斤大米也僅需要12塊錢,也就是說180元足足可以購買到1700斤大米,足以供養一家四口接近三年的生活用糧。 國內在三四十年後,大米價格在3元一斤左右,優質大米可能接近5元,按照這個標準來計算,當初的180元可以購買到1700斤大米,放到三四十年後,接近是7000元左右的購買力,可見貨幣的貶值。 阿珠和鐘楚虹覺得國內的物價還是很低,那是因為她們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國內的工資低廉遠遠超過她們想象力。 像楊銘老家那些農村人,一年到頭,除了村裡的農田,根本就沒有其他收入。 也就是說,一個月下來,人均收入可能也就是幾毛錢到兩塊錢不等,甚至更低,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收入和城市這些月薪幾十塊的相比,又有非常大的差距。 “你們真的想騎自行車,那到時就試一試。” 楊銘覺得,這兩女也就是在羊城想試一試騎自行車。 回到香江那邊,出行都是靠小車,到時就不願意了。 繼續往前麵走去。 經過一家普通的旅館。 旅館外麵有幾棵樹木。 現在還沒有進入到秋天,但是,樹木每天都會有落葉。 楊銘注意到兩位旅館女工就在那裡掃樹葉。 這幾棵樹的樹葉應該不多,但是,她們似乎除了這一份工作就沒有其他了。 楊銘在那停留了觀察很久,發現都是那樣。 除此之外。 楊銘看到那家旅館外麵,有人在修補墻洞。 一個不大不小的破漏墻洞。 但是,這三個人則是分工明確。 一個人拿著一盤灰泥,另外一個將灰泥往墻洞裡麵塗,第三個人則在旁邊指著那個洞。 這說明了什麼? 楊銘已經提前了解到這個時代。 現在他是深入體會到。 “楊先生,我得去管管他們。”沈先生覺得這也太難看。 就一個小小的墻洞。 三人在那居然花了大半個小時都沒有搞完。 反而一邊笑,一邊聊,一邊消磨時間。 楊銘則是急忙拉著沈先生說道:“沈先生,這是人性,很正常的。” 這些人就是在磨洋工。 在楊銘看來,那家旅館是國企的,或者是羊城的企業,那麼那兩個掃地的女工,還有那三個塗墻洞的男員工,他們都是屬於鐵飯碗的。 反正,他們工作就是這樣。 做多是這個工資。 做少了也是這個工資。 隻有月底或者月初拿到工資,才是最高興的。 其他時間,磨磨也就過去了。 如果是在香江的酒店和旅館,像那些洗碗工,一天下來不把那些客人的碗碟全部都洗完,能夠停下來休息?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那些洗碗工,可能洗到腰骨,手臂,全身發麻,沒有完工之前,一天下來沒有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都不能停下來休息。 阿珠和鐘楚虹已經看得出一些來,小聲看向楊銘說道:“少爺,那些人那麼懶,這怎麼行?” 其實,這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農村還沒有分田到戶,包產到戶之前,農村農民也是一樣的。 反正都是國家的,公家的,吃得也是公家飯,做多做少都一樣。 到了城市的國企,還有那些鐵飯碗職工,基本都是這樣的態度。 這種情況下,其實已經到不得不改了。 楊銘看來,像這種情況,至少要提高了十倍的效率才行,否則,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如果是到了那些私人企業,這些人,還是原來那種懶懶散散磨日子的態度,那麼第一天也就直接開除了,怎麼可能還有繼續那樣磨下去的情況? 沈先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張秘書尷尬。 楊銘則是覺得很正常。 如果在這個時代,他在國內生活,換做是他,怕是他也會那樣。 因為無論再怎麼做,收入也就那樣。 反而如果你太過努力,別人還以為你是傻子。 “沈先生,張秘書,老先生提出的多勞多得,非常重要,在我看來,他們付出一點,那麼也就一點收入,付出十點那就是十點的收入。如果付出一點,想要十點的收入,或者付出十點,隻有一點收入,這些都是不正常的。” “楊先生,我有些擔心這種人,到時伱們來建企業,他們進去會不會那麼懶?”沈先生問道。 “沈先生,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和你說,任何資本是不允許出現這種事的,國內人太多,懶人很多,勤奮的人也很多,懶人不做,那麼也就會立刻淘汰。” 在這之前,國內除了國企外,很少其他工作職位,那麼絕大多數的農民隻能留在農村。 等到香江,灣灣,東洋,高麗,甚至歐美大量產業轉移到珠三角後,其實才越來越多的企業。 像八十年代富土康在這代工廠,一家代工廠都要招幾十萬人,這就相當於解決了一個中小型城市的所有人口就業問題。 更何況,那個時候,珠三角不僅僅是富土康在這代工廠,太多太多的工廠需要人員。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基建。 包括鵬城的基建,其他城市的基建,需要太多太多的工人了。 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從農村出來工作的農民工。 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