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蘇連這個人造太陽看起來似乎簡單一些。
實際上,也不簡單。
蘇連從五十年代開始研發,就開始投入很多的資金。
而且,還進行了多次的更新換代。
“楊爵士,作為聚變能實驗堆,要把上億度、由氘氚組成的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體積達837立方米的“磁籠“中,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持續時間達500秒。50萬千瓦熱功率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熱電站的水平。這將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上獲得持續的、有大量核聚變反應的高溫等離子體,產生接近電站規模的受控聚變能。”
“院長先生,你的意思是蘇連的人造太陽可以進行發電了?”楊銘問道。
“並不能,現在這一個反應堆每次隻能持續10秒左右的時間,按照我們的推測,最少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人造太陽才能夠正常發電。”
現在隻能持續10秒?
楊銘知道現在技術也就是那樣。
即使是後來,全球都在研發,但是,像國內最高也隻能持續100秒,也就是1.7分鐘。
那個時候,國內研發的人造太陽還是不能正常商用。
此時,才剛剛1985年,怕是國內在研發,離蘇連這個也差遠了。
楊銘在那看著的時候,霍建檸,何超瞏,林秀芝等人都是很驚訝。
這一個東西,一瞬間居然就可以起到上億攝氏度的高溫,真的是非常恐怖,現在雖然隻能持續十秒鐘,在他們看來,也是很恐怖了。
如果這個人造太陽一瞬間產生的熱能全部轉化為電能,確實是可以提供很多電力。
楊銘等人在這參觀完。
亞歷山德羅夫和格拉喬夫看到楊銘等人震驚的樣子,顯得非常高興。
但是,另外一方麵,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研發了。
楊銘知道,這個人造太陽的龐然大物可能還沒有什麼,真正值錢的,在楊銘看來,是這裡麵的人才。
如果把這些人才帶走,隨時可以在香江那邊復製一個新的人造太陽出來。
這個時候,林秀芝問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老板,為什麼現在明明有太陽,我們還要去研發這些人造太陽?”
是啊?
為什麼啊?
明明太陽就可以帶來太陽能。
這個時候,亞歷山德羅夫看向楊銘說道:“楊爵士,你的秘書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姑娘,她提的問題很不錯。”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
亞歷山德羅夫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又受限於天氣或地理條件等限製,難以滿足需要。
可能有人要問,現在不是已經有很多商用的核電站,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
目前的核電站采用核裂變反應,所需要的鈾、鈈等元素儲量有限,還會產生放射性。
甚至,核電站非常危險。
歷史上,蘇連1986年4月26日,烏克藍普裡皮亞季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
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麵積區域。
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東洋的圓子彈的400倍以上。
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是近代歷史中代價僅次於幅島核事故的損失慘重災難事件之一。
而“人造太陽”采用的是核聚變反應,所需的原材料之一氘在地球上儲量巨大,幾乎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據測算,1升海水中含有的氘,核聚變反應後可以產生300升汽油燃燒的能量,生成物也沒有危害。
也就是說,人造太陽比起核電站要安全很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因此,核聚變能源被認為是理想的“終極能源”。
未來如果實現了“人造太陽”,能帶來哪些改變?
改變可能主要有三個方麵,首先是能源危機迎刃而解,能源價格將非常低廉,一些因能耗限製而難以開展的活動比如海水淡化、星際航天等,可以大規模開展,進而帶來生產、生活的巨大進步。
其次,核聚變的產物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氣體,地球上的溫室效應、酸雨、霧霾將大幅減輕乃至消失,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再有,核聚變能源的原料從海水中就能獲得,人類因能源問題引發的爭端將大為減少。
第四章!
求訂閱!!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