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1 / 1)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家”,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家”的概念。“家”是我們身體和心靈最初的發育和成長之所。   成晨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會有一個“家”。這件事他以後會知道的。現在他什麼都不知道,他隻是瞪著碩大的眼睛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世界,似乎試著在莫大的不安中找到他可以依賴的“東西”....   那麼他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呢?估計連他自己也不記得了。我們試著幫他聯想一下:眼前總是有幾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似乎一直在看著自己....   好吧,聯想不下去了,剛出生的娃兒對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概念吧,他隻是在看著也隻能看著,不會說話。而更多的,應該是在睡覺醒來,醒後啼哭(應該是餓了),哭累漸漸入睡,如此反復循環。   這幾個看著成晨的“東西”,至少會有他的爸爸、媽媽。又當了一次爹媽,應該很高興吧。反正不管高不高興吧,孩子出生了,身上有多了一份擔子,這個家又添了一個“新生力量”。給他取什麼名字好呢?emmm...就叫他成晨吧!“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多好!   這大抵是成晨第一次接觸到“家”。二十多年後,晨回憶起自己對家的印象,想著:即使貧困的家境沒有讓他在物質上占據優勢,但是母親細致單純的關照和父親寡言冷漠的支持,還是會讓他感覺到心裡暖暖的。   如果說外界充滿著各種危險和未知,讓人充滿危機和不安,那麼家應該是能夠為成員提供物質補給,從而抵禦住風寒、讓人感到溫暖和心安的地方。這便是家“養”的職能。   同時,家還有另外一個職能,便是“教”。光養不教的家從長久來看,對它和它的成員並無益處。所謂教,便是通過傳授知識、經驗、技能等讓孩子樹立待人接物的信心,從而為以後做成人、做成事奠定基礎。而缺乏了“教”職能的家,便會讓孩子在認知和能力上有所匱乏,這對一個想要長遠和幸福的家來說,無疑形成了一個無形的阻力。   有人會問,這不是學校的事兒嗎?有人也可能會問,這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嗎?其實,這是孩子、家、學校乃至社會共同的事兒。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應該要在孩子發展前,而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地方,所以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家便意味著更多,而不僅僅是“養”而已。   長大後,成晨再次反思,自己所在的“家”,便有光養不教的情況。   在成晨的印象中,雖然爸媽都是忙碌著賺錢,為的是給家裡增添物質。除了夫妻兩人大吵大鬧之外,家裡可謂安靜的出奇,幾乎很少有大人和小孩間的交流和互動,而更多的是無言的陪伴、各自的野蠻生長。想到這裡,成晨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既然意識到缺課,那就想法子給自己好好補補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