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是好大的膽子!” 張居正從文淵閣(明朝內閣成員辦公處)回到家中,就收到了了信使被劫殺的消息。 “老爺,要不要讓六扇門去查一查”,站在一旁的人,小聲問道 “你先下去吧,我再想想” “是” 房間裡隻剩張居正一個人,他走到書桌旁邊。桌麵上放著封還沒打開的信,“太嶽先生親啟”六個大字,赫然映入眼中。 張居正當然知道消息有泄漏的可能,畢竟朝廷裡有太多官員,與沿海那些人的關係不清不楚。尤其是那些個禦史言官。之前,朝廷上每次出現有關開海,或是提高商稅言論,總會有人跳出來。不是說祖宗之法,就是拿著不能與民爭利來說事。 所以,他表麵上跟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借調了東廠的人手,私下還派遣了錦衣衛。 錦衣衛不用多說,當前的錦衣衛指揮使名叫劉守有,是張居正改革的支持者。 司禮監秉筆太監,是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務。有明一代的權宦,基本上都在這個崗位待過。 往前有正統朝的太監王振、正德朝的劉瑾,往後有天啟朝的魏忠賢、崇禎朝的王承恩。(王承恩是陪崇禎皇帝,一起自縊煤山的那位。不要把他,和寫了《西遊記》的吳承恩搞混了) 看看這些人名,就知道此時的馮保權勢如何。事實上,他不僅握有批紅的權力,還兼任東廠提督,深受萬歷皇帝與其生母李太後的信任。。是張居正都到討好的存在,可以說張居正改革能夠較為順利的推行,馮保是在其中占據很大功勞的。 為什麼張居正會被人稱為,明朝第一內閣首輔。那就不得不說說,張居正高超的政治手腕了。對內聯合馮保讓司禮監、錦衣衛、東廠和內閣保持一致,在外任用戚繼光和李成梁掌握國家軍權,自己則居中控製內閣,協調一切。 將手裡的信看完,張居正更加明確了開海的決心。而且正好可以借著這個由頭,提出自己的改革措施。 張居改革的核心就四個字——整頓吏治。此時的明朝廷吏治,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由於嘉靖帝後期不理國事,一心修道。朝政大權被嚴嵩把持,致使吏治腐敗進一步加劇。 到了萬歷朝,官員貪汙腐敗更是不必多說。而且,還誕生了大批庸碌無為的官員。幾個時辰就就能辦好的事,他們硬是能夠拖延幾天,最後不了了之。 “開海,嗯,就拿這個讓你們去吵吧”,張居正將手中的信放下。張居正不擔心自己上奏的改革舉措,會有太大的阻礙。一方麵,皇帝太後信任自己,馮保還與自己交好;另一方麵,他張居正在朝中也不是孤家寡人,同樣有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但是樹個靶子給別人集火,總能有助於改革更好的推行。 第二天上朝,張居正就提出要徹底廢除海禁政策,並選擇部分地區先行試點。之後,再逐步於大明所有沿海省份施行。 果不其然,眾人爭論不休。不過他們爭論的,不是要不要廢除海禁政策,而是先在哪裡廢除。其實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閉關鎖國完全是兩回事。在萬歷朝之前的“隆慶開關”,就已經將民間的海上貿易進行了公開化。 除了開海,張居正還提出當下施行的考核製度,已經不合時宜,上疏“考成法”。具體內容,這裡就不再贅述。“考成法”實行後的效果就是: 張居正通過內閣控製六科,以六科控製六部,最終使內閣成了改革的中樞,控製了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行政機構,為之後的改革掃清了障礙。 相比於開海,“考成法”的提出,朝臣們就少了許多爭議。畢竟,大家也不是傻子,都看得出來眼下朝廷的弊病。而且,現如今張居正大權在握,也沒必要過多阻撓。 下朝後,張居正又給沿海官員下發文件。通過他們,要求大海商們提供通往古倭奴國。(明史對於日本的稱謂)沒辦法,現如今朝廷的船,可能還沒民間從事海貿生意商人的船好。 所以,他還下令。要求工部找出,永樂朝寶船的設計圖紙。 至於,海商要在途中花費多少人力物力,這就不是他要考慮的了。居然敢劫殺朝廷信使,要不是他們還有點用,早就抄家拿人了。張居正可不是什麼心慈手軟的人,在其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得罪過他的人可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此時,關中的一家酒樓裡。一副剛剛打鬥過的痕跡,地上七零八落的躺著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