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幔深處的實驗室(1 / 1)

黑金剛 孤魂悔淚 967 字 2024-03-17

在地下建造實驗室可以屏蔽掉宇宙射線等乾擾因素,使得實驗更加準確。在地下實驗室中,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暗物質粒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來探測暗物質的存在。   在喜馬拉雅山脈下,距離珠穆拉馬峰2850公裡的地下,地幔與地球外殼交匯處,有著人族最大的地下實驗室:問源中微子研究所。   實驗室在地麵2850公裡的地下,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遮擋,實驗室內的宇宙射線通量僅為地表的十億分之一。這個獨特的地理地理位置為暗物質探測、中微子研究等多個學科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理想實驗條件。   實驗室外層除了地下城特有的10厚的鈦合金外墻外,還經過了皮米聚乙烯屏蔽材料,皮米鉛合金屏蔽材料,有效的屏蔽了各種乾擾。實驗室下端有十個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緊貼地球外核巖漿層的地熱發電站,為實驗室以及實驗室的設備提供充足的能源。   實驗室主體建築有2個東京的麵積大小,還有四條圍繞地球地幔的電子對撞真空軌道。全人族頂尖級的科學家在這裡進行質子、離子、中微子、暗物質,等相關的各種實驗。   問源中微子研究所在人族原有技術理論基礎之上,在量子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原有量子領域隻知道兩個或多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相互乾擾,影響。攪擾其中任意一個粒子,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的性質。不知道兩個相互糾纏的兩個量子,之間的距離,也不知道對應的另外一個量子的方位。通過數十年的研究,終於發現了對應另外一個量子的位置,以及運動軌跡。從而為量子的實物傳輸,提供了理論依據。   問源實驗室同時在暗物質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發現。早期的科學領域,暗物質隻停留在理論階段,隻是一個理論的雛形。問源實驗室,通過對捕捉到的小量,進行了各項實驗,初步的了解了,一少部分暗物質的性質以及特點。為人族認知宇宙,脫離太陽危機,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技是推動人族發展的唯一途徑,問源實驗室為人族的未來找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