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惜花~命運(1 / 1)

中正詩詞 中正評詩 1930 字 2024-03-17

惜花   初春冷厲勝深秋,   朵朵鮮花朵朵愁。   好歲不能長久在,   風吹入水順江流。   說道,很多人可能腦子裡隻會想到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懂非懂。   說哲學,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許多人都說哲學來自於國外,其實中正想告訴所有人,哲學辯證的,就是某一種道所產生的變化與狀態。   哲學這個概念,誰提出的,中正不想去追究,但是,提出道的概念的,一定是華夏的先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八個字,是華夏最早的詩歌,錄在詩經之中。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闡述道的對立和變化。   出,入,就是兩個極端。是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   作,息,也是兩個極端,相互依存,相互辯證存在。   這種道的闡述,就是所謂的哲學。西方最早的哲學,出現在哪個年代?   所以,有一些無知而崇洋媚外的人,可以直接忽略了。   這首詩也是在寫道的變化,當然,也蘊含了一點多情之意。   釋義:   1,初春最冷厲的時候,勝過深秋。   2,看見漫天遍野的花,卻為每一朵花而愁悶。   3,歲月變遷,美好的事物總是不能長久,有榮辱興衰,有生老病死。   4,人也像花一樣,花謝花飛,掉在大地之上,被風一吹,又掉進水裡,不知道被水沖到哪裡去了。人呢?人去之後,不也是無影無跡?   可見,大自然之中,總是辯證存在的,都有其自然規律。   豬生下來就隻知道吃,最後被人殺掉吃肉。   狗生下來就吃大便,看大門,也被人吃狗肉,雖然也被人當做寵物,但是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例外的總是很少。   雞鴨生下來就是下蛋的工具,不下蛋的,就要被殺掉吃肉喝湯。   大樹被栽種下來,長成以後,就是一種材料,一種景致,一種穩固水土的工具。至於果樹,就是為了結果,讓世人享用,不再結果時,就成了柴火,繼續發揮餘熱。   水稻小麥也是如此,世人種植它們,隻是為了得到大米白麵,收割以後,稻草麥草也隻能拿來當柴火,繼續發揮餘熱。   路的存在,是任由世人踐踏的。房屋的存在,是任人居住的,國度的存在,也是因為人類的需求,如果沒有了人,國度也就荒蕪,變得沒有意義。   一切一切,都是辯證而存在。   花的美麗,既是大自然的規則變化,也因為有人欣賞,才會成為一種美,如果沒有人欣賞,再美的花,和路邊的野草,也沒有區別。   人也一樣,有人愛你,有人需要你,你就有價值。如果沒有人愛你,沒有人需要你,你和路邊的野草也沒有區別了。   人多情,可能因為吃飽了,沒事做而想多了,如果沒有吃飽,每天都要早出晚歸,還有時間去多情麼?   人生最可惜的事,可能是美好的事物不能永久地存在?   命運,豈非正如花?花開花謝,凋謝的花飛入水中,任水沖走?   一切皆命運?   中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