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這叫不懂材料研究?我們算什麼?(1 / 1)

最新網址: 西京交通大學的金屬實驗室,全名是新金屬材料技術實驗室,評級是國家重點,研究方向偏重於稀有金屬。 在金屬材料製造方向上,也就是偏重於通過添加稀有元素的方式,使得金屬材料的性能變得更加卓越。 雖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定的很高端,但絕大部分時候都受限於經費問題,想要做相關領域的研究是很困難。 去年,金屬實驗室申請到了超抗壓合金材料項目,一直到現在有一年半時間,就一直在做這個項目,申請到的經費也達到了材料基金的頂峰-- 1200萬。 國家科學基金的材料科學部,每年資助的項目數量控製在二十個之內,而每一個項目申請的預算最高為1500萬。 絕大部分獲得審批的材料項目,資助經費都不會超過1000萬。 所以,能夠申請到1200萬的經費,可以說已經是國家基金項目資助的上限了。 但對比同類型的項目來說,1200萬的經費都可以用可憐來形容,因為材料研究是非常耗費經費的,尤其是金屬材料、合金材料,再牽扯到一些稀有金屬的應用,研究過程中消耗的材料成本,就會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東港大學合金實驗室是同樣的項目,獲得航空集團劃撥經費3700萬之多。 所以類似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和企業的橫向合作,要麼就是企業內部做研發,高校的材料實驗室申請到項目,想有成果也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新金屬材料實驗室就碰到了問題,連續幾次實驗都沒有進展,而受限於經費的原因,他們沒有辦法持續的做實驗。 整個實驗室都看起來很閑,好多人都感覺無事可做。 同時,有些人也很忙,他們希望能找到問題,以便讓實驗變得更高效,爭取下一次實驗能夠讓研發有進展,而不是一直停滯不前。 萬益明和史桂芳,就是最忙碌的人之二,他們是計算材料科學方向的博士,也都是金屬實驗室的研究員。 萬益明已經有45歲,同時也是西京交通大學的教授,他主要做實驗數據分析工作。 史桂芳則是做數據計算。 在指導實驗方向方麵,萬益明肯定是最有發言權的,但同時,他也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因為他所做的數據分析,對實驗幾乎沒有幫助。 有能力,就有發言權。 如果一直以來的工作對實驗沒有幫助,工作就會變得失去意義。 萬益明一直想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但復雜的數據擺在眼前,他用了很多種方法,都沒有辦法得出明確結論,他正在辦公室裡抓著頭皮。 史桂芳接了個電話,“是彭教授?我知道了,這就去”,她放下電話就在急著往外走。 萬益明馬上問道,“是王浩教授來了嗎?” “對。” “等等我,一起去!” 萬益明乾脆跟著史桂芳出去了。 他在辦公室裡研究數據也沒有頭緒,同時也知道王浩是彭輝花十萬塊,請來幫忙做數據分析的,心裡也有一種好奇和比較的心思。 數據分析是他的工作。 現在請了個‘外人’來,就等於是否定了他的工作。 雖然工作一直沒什麼進展,‘外人’也不可能影響到他在實驗室的地位,但心裡還是感覺有些不舒服。 王浩已經到校門口了。 他沒有麻煩實驗室派人去接機,就自己找了過來,到了以後才打來電話。 萬益明在校門口見到了王浩,同時也為對方的年輕感到驚訝,他主動伸出手嘆道,“王浩教授,真是年輕啊。” “我看了你很多報道。你這個年紀就已經完成了這麼多頂尖成果,了不起啊!” 萬益明對於彭輝找外人做數據分析工作有點不舒服,但針對王浩來說卻沒有理由表現出來。 “客氣了。” 王浩和萬益明寒暄幾句,另一個史桂芳已經見過了,他就跟著兩人去了金屬實驗室,路上也直白的說起了來意。 “我仔細研究了那份實驗數據,裡麵的內容實在太復雜了,有幾個點我不太懂。” “還有,我想知道實驗的整體流程。” 王浩很直白的說法,倒是讓萬益明和史桂芳都多了點好感。 很少有人能直接承認自己的不足,對方直接說起看不太懂內容,還專門來金屬實驗室,最好說明對待工作的態度很認真。 史桂芳對待王浩比萬益明要熱情的多。 上一次在夏國斌的家裡,王浩留給她的就是負麵印象,後來在飛機上聽到彭輝的解釋,她才知道王浩開口要求十萬,對他來說,就是找個理由參與到項目中而已,同時,王浩還是學術界的‘超高薪人士’。 史桂芳的看法自然不同了。 倒不是說她拜金或者其他什麼,而是王浩明明有很高的收入,做的也是數學、計算機研究,卻還是同意參與到他們的項目中,費心費力也沒有多少收獲,肯定是真心想要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對待這樣的人,當然要熱情一些了。 等到了金屬實驗室以後,王浩也見到了彭輝和其他人,幾個人就一起帶著他參觀實驗室。 新金屬材料實驗室,是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規模是非常大的,實驗室有專門的數據分析辦公室,下麵還大大小小分為好幾個小實驗室,一層到二層到處都是設備間,裡麵放置著各種研究相關的高科技設備。 同時,實驗室還附帶一個中型的操作間,進了操作間就感覺像是進了一個小工廠,裡麵有高壓爐,紮壓機,冷凝爐等等設備。 王浩仔細轉了一圈,表情倒是非常的平淡。 這裡的環境和記憶中東港大學的合金實驗室也差不多,甚至在高端設備上,合金實驗室還要強出一些。 金屬材料實驗室的優勢在於規模比較大,人來人往、忙忙碌碌的,研發氣氛似乎看起來也很不錯。 在參觀完實驗室以後,王浩就直接說明了來意,他不太想再耽誤時間,希望能夠直接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在實驗數據的結構上,還不是很了解。” “有幾個地方有點不懂,還有,我希望知道了製造的整個流程。” 這牽扯到科研機密。 正因為如此,王浩才直接來到金屬材料實驗室。 一行人去了數據分析辦公室。 萬益明打開了電腦上的數據內容,專門給王浩做起了講解,他是專門負責這部分內容,對實驗數據可以說是最了解的人 王浩針對不懂的地方依次問了起來。 萬益明講解的很細致,後來發現王浩對整體似乎有些不了解,剛才又做了一個整體的講解,“在實驗最初的部分,我們是用三種方法,也就是三個方向來進行探索性研究。” “一種是現在已經放棄了,也就是第一部分數據,是研究新的鈦合金,添加新的元素比例。” “但是後來發現經費不足,不可能完成研究就放棄了。” “第二種方法則是通過織構硬化,來提升結構的強度,尤其是提升多元結構的強度、長度和可靠性。” “這一部分數據是在中間的位置,你看,這裡有標記和說明。” 萬益明指了一個地方,隨後翻開最初部分數據的後半部分,繼續道,“第三種方法則是改善層狀復合物,物理上減少金屬表麵的缺陷,以保證超高結構的強度……” 王浩仔細聽著萬益明的講解,碰到不太懂的位置問道,“最初的一部分,新的元素比例,你們是怎麼做決定的?” “這個就很復雜了,我們有一定的基礎研究,在這個方向上,適當調整元素配比,應用最初的材料,做熔接復合……” 萬益明又說了一大段。 王浩了解的更加詳細,也就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說,根據以往的經驗,希望能夠多元合金化,對吧?” “通過添加附帶元素進行多元化,是能夠提高合金的強度、韌性等指數,你們有沒有在添加稀有元素上有探索?” “比如,釩,這種金屬可以提升內部結構的均勻率,另外,在流程上,還可以做強化熱處理……” “巴拉巴拉~~” 王浩連續說了一大堆,他倒是沒有什麼前沿的建議,隻針對實驗流程有些疑問而已。 對於超高壓合金的研究,他有過參與項目的經歷,記憶中有很多的內容,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萬益明邊講解著,也和王浩一起討論起來。 兩人的討論吸引了其他人過來圍觀,因為牽扯到一些新的想法,也可能會給實驗帶來幫助。 當參與討論的人多起來以後,王浩就感覺腦中的靈感源源不斷,一切的不解似乎都豁然開朗。 他有一種恍然的感覺,“原來是這樣……” “這一部分是熱處理的數據,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大的指數差異,原來如此。” “你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但是,萬教授,你看這一部分內容,為什麼不添加一個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的步驟?” “我覺得增加一個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可能會效果更好,也許對於最後的強度提升有幫助。” “溫度控製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就需要探索了,但是這一步,我認為會很關鍵……” “理論上來講,合金內部元素與元素之間,會因為快速冷卻而產生特殊的效應……” “如果是……” 王浩針對一個問題開始仔細說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又跳轉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在不斷說的過程中,更多的人圍了過來,也包括‘感覺沒興趣’的彭輝,還包括其他的兩個研究員,以及路過的一些副研究員、博士生等。 王浩頓時感覺靈感更多了。 他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係統回饋的是正確理解,真正到了製造流程的問題上,就可以很順暢的根據回饋內容,理清‘理論意義上’的最佳流程。 這個發現讓他感覺非常振奮,因為類似的材料製造,製造流程是非常關鍵的,知道理論意義上的最佳流程,就代表方向肯定沒有錯。 當然了,製造過程中的細節更加重要。 每一個製造流程都會牽扯到溫度、速度、拉伸力度之類的控製,細節性的控製就需要真正進入實驗,並做數據分析來探索了。 王浩連續說了四十多分鐘,他的狀態越來越好,甚至還下意識用了一個教學幣,而旁邊兒一群人都變成了學生,他們一邊跟著聽,還一邊思考著點頭,有的人甚至還拿出紙筆做起了記錄。 彭輝、萬益明的表現都是一樣的。 聽著王浩講解的內容,他們都發現收獲很大,都準備按照其中的內容進行一下嘗試。 等王浩停下來喝一口水的時候,旁邊好多人都感覺有點不對勁,“王浩……他不是來學習、了解的嗎?怎麼好像是來指導工作的?” “他就是來指導工作的吧,我們找不到實驗方向,他說了幾句方向就有了……” “他真是太專業了!” “網上不是說王浩教授不懂材料研究嗎?怎麼好像很懂的樣子,感覺比我懂多了。” “那是東港大學說的,肯定是假話,假新聞!” “……” 彭輝都感覺怪怪的,他還想著讓王浩感受一下金屬實驗室的專業性,沒有想到實驗室被反過來指導了。 王浩看起來比他們要專業的多了! “這叫不懂材料學?” “如果實驗室有這樣一個人,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還發愁什麼研究沒有方向?” “真搞不懂……陳建林那家夥,為什麼會傻到讓這樣一個合金研究的天才,去給實驗室的錯誤背鍋?” “東港大學的調查組竟然說這樣一個人不懂材料學……真是笑話啊!” 終於。 王浩說完了製造工序上的建議,他還感覺有些意猶未盡,但想著自己是來問問題的,給出一些個人建議就可以了。 數據分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時間也差不多,對實驗、數據也有了足夠的了解,他就起身準備去吃晚飯。 史桂芳負責招待王浩,就站起來要和他一起出去。 王浩連忙擺手道,“不用了,我約了另一個朋友,計算機學院的阮海龍教授,你們不用為我忙了。” 他說完就走了。 等王浩的身影消失在樓梯口,數據分析辦公室著實安靜了有一會兒,大家似乎都平靜的,消化著剛才王浩所說的內容。 彭輝忽然站了起來,扯起大嗓門問道,“剛才王浩教授說的東西都記下來了嗎?”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確定完全記住了。 馬益明頓時說道,“彭教授,不用擔心,有監控記錄。” “好!” 彭輝大手一揮,開始指揮工作,“趕緊!調監控記錄,把王浩教授說的內容理一遍,我們設計新的實驗!” “隻要加入了高溫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這一步,我有預感……” “一定能讓成品的強度繼續提升!” 他說著整個人都振奮起來。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