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實錘!外星人!超級隱形技術曝光,測試遇到…(1 / 1)

最新網址: 衛星是在夜晚拍到的圖片。 夜晚也有一定的光線,黑色斑點是對比周圍光譜分析出來的,再加上是方正的圓形,放在圖片上還是很突兀。 衛星中心的人員討論也沒有結果。 布朗克還是把消息上報了,結論則是寫道,“黑斑疑似UFO,也可能是自然作用或者光線的原因,或者是衛星攝像機的臨時故障。” “衛星雷達並沒有信息回饋。” “我們分析還得出另一種可能,有人認為空艦-2飛行器正在測試一種未知的隱形技術。” 布朗克之所以特別說明最後一條,並不是認為其存在很大可能性,而是隻有這個原因值得特別注意。 布朗克的上級是艾登-謝裡爾。 艾登-謝裡爾和所在的團隊負責情報信息的決策工作,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情報信息做出判斷,再把重要內容做標注並提交上去。 艾登-謝裡爾收到上報信息以後,馬上查看了衛星拍攝的圖片,不由笑著對同辦公室的人說道,“來看看啊!” “衛星中心上報的消息,他們發現了UFO,還說可能是空艦-2正在做隱形測試……” “雖然我也知道,布朗克隻是不想否定任何可能,但我還是要說,這家夥還真幽默!” 其他人也跟著笑了。 布朗克隻是衛星中心的負責人之一,而他們負責對情報信息進行判斷,每天收到各種各樣奇異的圖片,好多比這一張要怪異太多了。 一個在夜晚拍到的圓形黑斑…… 有什麼大不了? 他們碰到的怪異實在太多了,每一次追根究底的也隻是證明,要麼就是一種自然現象,要麼就是攝像機的BUG。 這麼方正的圓形黑斑,很可能就是攝像機正對方向,被一塊顆粒、雜質阻擋而已。 他們一說一笑,根本就沒在意。 …… 在短短的一天後,艾登-謝裡爾就被打臉了。 種花家的社交媒體網站上出現了一則視頻,是鄂城周邊網友用手機拍攝的,藍天綠地中有一抹黑影,它以極快的速度劃過一道弧線軌跡,隨後上升到了高空消失在視野中。 視頻中還傳來幾個人的驚呼,“看看,天上!” “那是什麼!” “快看,速度好快!” “UFO?” “還真是……” 這則視頻引起了大量的討論,話題快速登上了網絡熱門焦點,點進話題就發現並不隻有一個視頻,還有其他好幾個類似的視頻,拍到的都是同樣的黑影,隻不過視角不一樣而已。 好多人都在討論著。 主流的觀點有兩個,一個認為是外星人的UFO,另一個則認為是空艦-2飛行器。 和布朗克看衛星圖像的判斷不同,多數網友都相信是空艦-2飛行器,因為黑影的大小、飛行軌跡,和空艦-2飛行器很相似。 另外,鄂城本來就有空艦基地。 當然網絡總少不了一些奇特的說法,比如,有個網友就發散想象力,發帖表示說,“實錘了! 空艦的技術核心是外星人傳授的! 這次外星人是被邀請來參觀並指導新飛行器的設計製造工作……” 當網絡上出現如此多的清晰視頻,一些相關的機構和學者基本上已經能確定下來。 黑影,就是空艦-2。 空艦-2則是在進行一種類似於強湮滅力場發生的新型技術。 問題來了-- 具體是什麼技術? 橫向反重力場也能製造出強湮滅力場嗎? …… 種花家的新聞引起了國際震動。 好多國際機構的專家都反復的觀看爆出的視頻,有些則是組織了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討論。 阿邁瑞肯就是如此。 好幾個高層官員圍坐在一起看著屏幕上播放的視頻。 其中還包括一號人物。 一號人物看過視頻以後,表情凝重的問向一側軍方代表官員道,“在此之前,衛星沒有任何發現嗎?” “衛星……” “我沒有收到消息。” “蠢貨!” 一號人物頓時忍不住怒罵一句,“怎麼會沒有任何消息?很明顯,他們是在進行公開的飛行測試了!” “難道之前就一次測試都沒有!” “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鄂城是重點區域!” “額~~” 軍方代表官員頓時無話可說。 他心裡也非常的惱怒,會後就找了軍方衛星中心的主負責人,主負責人又去問了一下情報中心。 結果…… 艾登-謝裡爾就被揪了出來。 艾登-謝裡爾實在是有些懵,腦子都有點轉不過去,他還嘲笑說布朗克很幽默,結果布朗克的分析是對的。 還真是空艦-2! 同時,他覺得自己很委屈,一則是情報中心有很多‘疑似有問題’的發現,誰能想到一個黑色斑點,會是對方的飛行器? 這也太離譜了! 另外,他們收到圖片就是前一天,即便是做分析打報告再提交,也不可能第一時間讓上級看到。 更高層的官員,也同樣看不到。 換句話說,信息爆料的速度太快,他們是否重視都已經不重要了。 艾登-謝裡爾受到一頓批評。 雖然他沒有被直接解雇,依舊留在情報中心工作,但當年的獎金肯定是沒有了。 另一邊。 阿邁瑞肯高層以及軍方,找了很多相關領域的學者,還派人去了格魯姆湖計劃團隊,找到幾個湮滅力場方向的學者詢問。 一大堆學者聚在一起,分析得到了結論,“大概率是強湮滅力場。” “飛行器被強湮滅力場包圍,就能夠湮滅光線、光波,某種程度上,做到理論上的完全隱形。” “強湮滅力場可以吸收光線、電磁波,雷達探測不到,導彈無法製導,理論上達到了一種趨近完美的隱形。” “另外,開啟這種技術的空艦-2,隻能通過環境對比才能注意到。” “如果是在天色不好的夜晚,它徘回在千米外的高空,可能連最基本的警示都做不到……” 好多人深入想想都感覺到了恐懼。 一個超大型的飛行器不能被雷達探測,夜晚用肉眼都可能會看不到,它就這樣悄然的飛到了頭頂,再扔下幾顆具有毀滅性威力的炸彈…… 末日了! …… 接下來連續幾天,輿論焦點都在空艦-2上。 這時候,阿邁瑞肯和其他國家發起的演習,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了,他們渲染的對抗氣氛也根本沒人在意。 演習,又能怎麼樣? 那隻不過是炫耀武力而已,又不能真正打起來,即便演習會對外開放采訪,但參與的也都是常規老幾樣-- 航母、導彈、艦船、戰機。 還有什麼? 來一搜空艦啊! 種花家沒有炫耀武力,但他們有空艦係列飛行器,而且還擁有了開啟‘完全隱形’的技術。 好多人也討論起‘新式隱形技術’,“強湮滅力場能湮滅電磁波,簡直就無敵了,沒有雷達能探測到!” “即便他就在雷達上方,也無法探測!” “原來的空艦-2隻能待在幾萬米高空保證安全,現在能隨便在幾千米飛,戰鬥機都一點不怕了。戰鬥機的空對空導彈也需要雷達製導,雷達用不了,難道一頭撞上去?” “很抱歉,空艦-2更靈活!” “阿邁瑞肯還準備聯合演習,到時候,一架空艦-2飛過去,就待在航母上空,澹定朝著下麵扔兩百發導彈……” “轟!” “那場麵……燃爆了!” …… 鄂城。 空艦飛行器實驗基地。 實驗團隊也注意到了外界消息,但都是在預料之中的,空艦-2頻繁起降實驗新技術,就不可能不被注意到。 他們也不怕被注意到。 阿邁瑞肯一直不斷製造對抗氛圍,還發起聯合演習炫耀武力,適當的展示一下高端技術,也能直接形成一種威懾。 空艦-2的新型隱形技術,會讓現階段任何對手防不勝防,根本想不出對抗的辦法。 這要比組織個演習有用的多。 近一段時間,他們一直都在進行‘隱形飛行測試’,加裝磁場發生裝置的空艦-2,每天都不斷地起飛、降落。 現在他們測試的是隱形技術,但實際上是兩個技術,還要解決隱形技術另一個問題。 另外一項技術就是通訊。 沉會明的研究製造出了一階電波,他們根據新技製造出了設備,發生裝置安裝在了空艦-2試驗機上,接受裝置則安裝在了地麵上。 一階電波發生技術還不完善,就隻能做到發送簡易的電波,通訊就是以最初始莫斯代碼的形式進行,有點像是無線電技術最初興起時發送的電報,隻不過現代技術要高端的多。 空艦-2上安裝的設備,可以把飛行員簡單的語音指令轉化為一階電波發送出去。 地麵接受設備可以迅速把電波轉化為語音。 因為一階電波傳送間隔太長,平均每一個簡單指令,都需要十秒的時間才能發送完畢,接受端則會迅速轉為語音文字。 這項技術暫時隻能做到從飛行器到地麵的單方通訊,主要受限就在於接收設備的體量太過龐大,根本無法安裝在飛行器上。 換句話說,應用上效果很一般。 現在就隻是實驗技術,來證明新技術未來是可以應用的。 實驗團隊要解決的問題是隱形技術帶來的,隱形技術是在飛行器外圍開啟強湮滅力力場。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強湮滅力力場的開啟影響了正常飛行,好多次測試的時候就發現,飛行器的空氣阻力似乎變低了。 當開啟隱形功能的時候,飛行器的加速度變快,上升速度變快,變快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也就代表飛行器會更加靈活,但也造成了數據紊亂,控製上就出現了偏差。 這是很危險的。 實驗基地的負責人周老師,去專門谘詢了一下王浩,王浩則是給了一些實驗數據和原理解釋,“強湮滅力場薄層讓周邊的空氣密度增加,但不會影響到內部的反重力場。” “有了強湮滅力場薄層的特殊作用,外部空氣對飛行器本身的沖擊就會相應降低。” “具體數據,還是要以實驗為主。” “你們多做飛行實驗,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就能通過計算解決動力平衡問題了。” 在進行了很多次測試以後,實驗基地也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然後就讓基地裡的動力學專家做計算。 但他們研究了很久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能判斷規律,但是想準確計算……根本不可能啊!” “開啟隱形以後,速度不同、高度不同,降低的阻力變化很大,常規的計算方法根本不適用。” “多了一個隱形薄層影響,就多了一個變化因子……” “計算變得非常復雜!” 一群專家研究了很久還是沒能解決問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周老師都想拿著數據再去找王浩,就聽動力組的阮興平教授說道,“王院士確實很有能力,但也不能什麼都找他吧?” “我們可都是做這個的,多一個影響因子又能怎麼辦?” “這還是動力學範疇內的數學問題,隻要是數學問題,怎麼就解決不了呢!” “我們再研究研究,一起解決!” 其他人都覺得阮興平說的有道理,他們也希望能自己解決問題,就繼續努力的進行研究。 很快。 一周時間過去了。 他們依舊在為計算而頭疼,研究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言。 阮興平則是得出結論,“這個問題太復雜了,我們隻能繼續做測試,有了更多的數據以後,就可以把其輸入到係統中。” “到時候,飛行器就可以根據數據做動力調整……” 他給出的方法類似於暴力破解。 當有了足夠多的數據以後,不管飛行器處在什麼高度、什麼速度,係統都可以根據實驗數據做出判斷,就控製達到動力上的平衡。 這也是一種方法,隻是需要做的測試太多、太繁雜了。 阮興平還補充一句,“這麼復雜的數學問題,人力想計算太難了。王浩院士大概率也沒辦法……” 阮興平是動力組的核心專家。 周老師還是尊重阮興平的,但他還是想找王浩試試看,“阮教授,我不是不相信你,但萬一王浩院士能解決呢?” “隻要有可能,就要試試。” “要是做覆蓋性的測試,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都太高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