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航空材料院,後排基地的一座大型實驗間。 王浩站在實驗操作臺前,盯著臺上的一小團粉末狀物體,問道,“這就是提取出來的顆粒性材料?” “對。” 曹東明點頭道,“那邊還有很多其他的,但都是大顆粒,而且也不成形狀,我們後續做了分離,隻得到了這一小堆材料,用顯微鏡觀察確定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形態。” 王浩輕輕點頭。 楊雲和指著操作臺上的攪拌器,迫不及待的介紹道,“王院士,你再看看這個,我們團隊設計的攪拌器。” “在這個研究中,攪拌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連續做了三次改善,做了很多次實驗,才確定這個形態能夠分離顆粒性材料。” 王浩跟著看了過去。 攪拌器,就是一個金屬柱子,周邊有復雜的扇葉設計,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破壁機的鋸齒,實驗過程中,攪拌器通過快速的旋轉,把金屬液體徹底打碎,使得其成為一個個小顆粒。 曲貴也跟著說道,“我們的幾次實驗,主要就是針對攪拌器,其他也沒什麼可調整的。” “我們都認為攪拌器的形態是突破點。” “實驗證明,確實如此。” 楊雲和被肯定也很高興,因為攪拌器就是他的團隊做的研究,能在實驗中發揮作用,也就是他的成果、功勞。 王浩走過去仔細的查看,還用手摸了摸幾個扇葉,點頭評價了一句,“很了不起啊!” 楊雲和頓時很激動。 雖然他的年紀比王浩大很多,但雙方的學術影響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能得到王浩的肯定也值得高興。 兩人都是院士。 但院士和院士差距很大,甚至大到不可思議。 有些院士能千古留名,所做的研究被認為有重大貢獻,有些院士則乾脆沒有人認識,多數研究也不被認可。 楊雲和就屬於後者,他的研究領域是金屬加工、精密加工,是偏於工程類的方向,大部分成果也都偏小眾。 另外,高端製造、精密加工是個大領域。 大領域方向有很多的研究,他的研究也不過是添磚加瓦,一些突破能讓技術水平有提升,但有些可替代性強,具體有多大提升也很難說。 楊雲和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突出的成果。 現在就是了。 微米級顆粒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他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攪拌器,幫助新型顆粒性材料製造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接下來他們繼續給王浩講著實驗過程。 楊雲和也不斷說著,“現在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慢慢研究、不斷的改善。” “一項全新的製造技術,就是要慢慢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製造出來了,說明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其他人也隻能跟著點頭了。 王浩聽的就隻是笑笑而已,他並沒有在意湯雲和說什麼,就隻是繼續了解實驗方案、各項參與以及實驗結果。 等大部分都了解以後,他沉默了好一陣說道,“這樣吧,下午你們就再做一下實驗,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製造。” “我要看一下整個過程……” 這個要求讓人感到很意外。 楊雲和就驚訝的說道,“王院士,如果是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生產出來,最少要花費三天時間。” “三天就三天。” 王浩不在意道,“我來之前就有準備,這次在首都最少要待半個月,下周一還要去科技部門。” “好吧。” 楊雲和和曹東明對視一眼,馬上召集其他人準備進行實驗。 這一次就是重復上一次實驗。 他們已經連續做過很多次實驗,實驗準備相對簡單,到下午的時候,實驗就正式開始了。 最開始的準備就是切割材料。 這一部分是由楊雲和團隊負責的,材料切割好一些要進行幾個製造工序,以便實現高溫下讓材料能更快的溶解。 與此同時,就是對設備進行調試,保證能實現製造出對應電壓、磁場以及溫度的特殊環境。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操作間裡,仔細查看每一個步驟,碰到不太理解的還會詢問一下。 這樣就能夠詳細了解整個製造過程。 第三天下午的時候,實驗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在容器裡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但冷卻後也隻得到少量的粉末狀材料,大多數還是粘合在一起,或者乾脆沒有任何形態。 “成功分離的隻是少數。”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攪拌棒上。”楊雲和說道,“我們討論過讓扇葉分布更密集,再把中心軸的轉速增加一倍,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顆粒。” 王浩點頭道,“確實和攪拌棒有關。” 他的話音一個轉折,說道,“但我認為,並不是讓扇葉分布更密集,而是要減少葉片數量,還有,中心軸轉速也要降低。” “減少數量?降低?” 楊雲和滿是不解。 曹東明和曲貴也很不理解,他們同樣認為粉末狀顆粒數量少,是因為‘攪拌不充分’所導致。 如果增加了葉片數量,再提升中心軸的轉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狀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每一個工序我都看了,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得到的粉末顆粒卻很少。” “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最後的攪拌器過程上。” “超導金屬溶液是沒有問題的,攪拌的強度也足夠高。那麼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可能,或許並不是攪拌不充分,而是攪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經被分離的粉末顆粒,在更加充分的攪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說的指向一大團黏在一起的金屬,說道,“如果你們觀察這一團金屬,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 “大部分小顆粒,都具有半拓撲結構。” 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 楊雲和、曹東明以及曲貴不約而同的看向那一團金屬,曲貴乾脆走過去把金屬放在設備下方,利用設備的放大器觀察起來。 這是直接的放大觀察,倍率就沒有那麼高,但還是能看出金屬確實是由一個個顆粒組成的。 楊雲和也過去看了一下,他有點不願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斷。 如果王浩的說法是對的,就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他也忍不住小聲都囔一句,“也許不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來看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但是,曹東明和曲貴更願意相信王浩,而且具體情況也能觀察得出結論,他們馬上讓其他人給那團金屬做切片研究,隻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設備下觀察,就能知道微小顆粒具體是什麼形狀了。 在真正做切片觀察以後,實驗人員還做了一張放大的圖片,圖片顯示了十幾個微小顆粒的形態。 很明顯。 王浩是正確的。 “這些就是半拓撲形態的顆粒,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分離出來了,隻不過攪拌的動力過大,讓它們黏合在了一起。”曹東明總結說道。 王浩則是道,“這個和磁場也有關係。” “你們的磁場設計是朝著兩個方向的,我認為可以試著采用豎直圓形磁場布局,讓磁場方向和攪拌方向保持一致。” “這樣一來,小顆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個建議。 這次楊雲和不說話了,因為結果已經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是他對實驗還是非常積極的,馬上就和團隊其他人研究去除扇葉,同時也對攪拌容器進行改造。 曹東明則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場發生裝置。 雖然不能快速磁場變成完善的圓形布局,但把控讓整體順著攪拌方向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天後,研究組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這一次不用做什麼前期準備,他們用現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後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進承裝超導金屬液體的容器中以後,外部封閉就開啟了中心的攪拌裝置。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攪拌隻持續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來。 之後就進入到冷卻、提取環節。 當進入到這一環節以後,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實驗成功了,因為他們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顆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質。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雖然還不能夠確定結果,不知道製造出來的顆粒性材料的具體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顆粒,也能夠讓以金屬材料為基礎的湮滅力場技術獲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橫向反重力技術、常規反重力技術以及f射線發生技術,f射線發生技術直接關聯可控核聚變技術。 可控核聚變技術,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反應容器。 不管是托卡馬克磁場裝置,還是一起其他的理論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製造出容納高強反應的容器。 現在的微米級顆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場以及外層的強湮滅力場的強度。 內層反重力場可以降低反應速度。 外層強湮滅力場的強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著容器所能容納的反應強度數值更高。 這就保證了安全穩定性。 在實驗結束以後,王浩也贊嘆道,“研究終於有了大進展,大家都做的很好,這個研究實在太重要了。” “我也不用和你們保密。” “後天我要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有了顆粒性材料的進展,核聚變研究的基礎就更穩了……” “……” 王浩說的內容還是很震撼的。 曹東明、曲貴都非常的興奮,他們知道研究非常的重要,但之前也隻知道和湮滅力場有關。 結果…… 關係到可控核聚變? 楊雲和也非常的興奮,但他就有點笑不出來,感覺被打擊的很嚴重。 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幫助顆粒性材料的研究,實現從0~1的突破。 但仔細想想,他們的研究基礎是王浩的理論,即便實現從0~1的突破,也是一起完成的,攪拌器的研究也隻是個小難關而已。 王浩來到航空材料院,隻花費一個星期時間就讓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都可以說是實現從1~100的突破。 這種差距…… 感覺都不講道理啊! …… 王浩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 科技部門以及其他機構的決策人都想知道王浩對於核聚變研究的看法,因為核聚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研究,即便隻是下定決心做研究都不容易。 王浩的看法是至關重要的。 之前王浩對於核聚變的研究並不上心,主要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基礎,貿然開啟項目做大工程式的研究,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太多,想要真正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是極為困難的。 現在就不一樣了。 王浩認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核聚變的研究也可以討論提上日程了。 他在科技部門就是這樣說的。 顯然。 王浩的個人影響力非常大,他的看法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從首都返回西海的時候,科技部門就已經提前放出了風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有一些媒體則開始了先期‘試探性’的報道。 《百年工程:種花家準備開啟核聚變研究項目!》 《核聚變,超級工程!》 《種花家將會成為第一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 《我國可能會在一年內啟動項目工程……》 一係列的報道都是‘捕風捉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但有句話說的好:無風不起浪。 很多媒體一起報道的時候,就肯定是聽到了什麼風聲,輿論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態度。 普通人就隻是贊嘆一下,重點還是學術界的反應。 學術界對這個消息不太詳細,很多專家站出來表示說,“短時間不太可能啟動核聚變的研究。” “那是一個超級大工程,最少是千億規模來計算的。” “即便是采用了新技術,但有效性也是值得懷疑的,核聚變的研究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現在應該還沒有足夠的基礎支持。” “可能就隻是討論而已……” 最後一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有很多的大工程項目都隻是進入討論階段,並沒有真正去實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對撞機。 過去很多年時間,都在討論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對撞機,項目論證了一次又一又一次,結果就隻有討論沒有實施。 現在的核聚變研究,比大型粒子對撞機還不靠譜。 那絕對是比對撞機更大的工程,而且還是沒有足夠基礎的研究項目,從進入論證階段,到正式開啟項目,再到研究有成果…… 時間跨度要多久? 最新網址:
第439章 這種差距,感覺都不講道理啊!核聚變研究的…(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