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模擬計算問題(1 / 1)

最新網址: 會議室裡。 王浩開始講解核聚變裝置的主框架。 主框架包含幾十頁的內容,設計圖上主要包含外層螺旋磁場、強湮滅力場、內部的反重力場以及下方的支持設備,周圍則有包含冷卻係統、能源控製係統、以及連帶的輸出端口控製係統,等等。 每一個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內容。 他主要講解的是幾個大型的係統,比如磁場控製、底層力場支持構架、電子控製係統,也包括輸出端口的設計等。 所有內容都是主要構架,並沒有細節到材料或技術。 主設計組的工作也是完善構架,細節化的內容有其他組來負責。 每個人都認真的聽著。 多數人最開始都認為王浩拿出的隻是粗略版本,給出一個大體的框架就差不多了,可沒想到的是,他講解的內容非常精細,框架已經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內容,給人的感覺就已經很完善了。 等大部分講解完成以後,他們發現主內容都已經有了,心裡不由得很是驚訝,“這個設計比理想化的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可能性高的多。” “主框架已經牽扯到了控製核聚變的每一個難點……” “好像設計已經完成了?” 有些人甚至感覺工作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完善細節?分配工作?我感覺這個設計已經不能修改了。” 實際上,還是有很大完善空間的。 王浩在不斷講解的過程中,依靠《教學的饋贈》也獲得了不少的靈感,他順帶就加了上去,很直白的講了出來。 這也讓大家對於主框架的認識更加全麵。 他們都感覺設計已經可以了,接下來就是解決各部分材料和技術的問題。 這種感覺很荒謬。 因為研究才隻是剛剛開始,設計組也還處在籌建過程中,連人員都缺少很多,結果主框架設計似乎完成了。 這就好像是麵臨一個解題過程非常復雜的數學問題。 王浩已經把解題步驟都設定好了。 他們隻要按照解題的步驟,一個個去填充細節的內容,題目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當然,結果不一定正確。 不正確的原因在於,研究會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製,有些設計看似是合理的,真正去細節化研究的時候,就會受限於技術水平導致無法實現。 比如,內層材料計算得出,需要能夠承受一萬攝氏度的高溫。 顯然。 現在沒有任何材料能承受如此高溫,相應的問題自然就無法解決,設計也要再進行修改。 但不管怎麼說,王浩給出的主框架已經有了整體的思路。 “有這個設計做打底,即便是設計最終完成不了,感覺也可以交差了……”有個老院士扯著嘴角說道。 “現在就能做到這種地步,王浩院士準備的很充分啊。” “看來核聚變論證能通過也是很正常的,他們可能很早就開始研究相關內容了。” “我發現研究比想象中的容易……” “……” 等會議結束以後,王浩就帶著丁誌強、羅大勇等人,去了分配給他們的辦公室。 會議廳還要有很多人。 他們也不由的激烈討論起來,周東偉院士忽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王浩院士做的主框架設計似乎沒有其他的反重力設備?” 很多人頓時反應過來。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公開過他們的設備照片,所謂的強湮滅力場發生設備,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幾臺反重力發生設備圍成一個圈,設備占據了大量的空間,所製造出強湮滅力場卻隻有中間一個球。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的核聚變裝置,會有好多反重力設備在周圍環繞,就不可能騰出空間,放置其他的大型設備。 王浩做的主框架設計根本沒有這些反重力設備。 “這是怎麼回事?” “那些反重力設備在哪裡?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來說,根本沒有空間啊。” “不太對吧?” “還是說王浩院士沒有考慮到其他反重力設備?隻是搭建了和核聚變裝置有關的框架……” “……” 在眾人的談論聲中,湯建軍自得的一笑,開口說道,“反正你們早晚也要知道,我就在這裡說了。” “什麼?” 所有人都看了過去。 湯建軍很享受被矚目的感覺,他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才不急不慢的說道,“其實我們早就有了,用一臺設備製造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的技術。” “你們看王浩院士畫的主框架,下麵方方框框的東西,就是湮滅力場支持設備。” 所有人頓時驚住了。 他們努力的消化了這個信息,但好半天還是感覺非常震驚。 周東偉滿心驚訝的說道,“我們的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已經高端到如此地步了?” 其他人也跟著討論起來,“這樣就能製造強湮滅力場?怪不得能夠支持核聚變裝置,安全性大大提升。” “框架裡,冷卻係統會支持下方的材料,難道用的是金屬超導材料?” “肯定是!” “如果是高壓混合材料,就不太需要冷卻係統支持。” “金屬材料支持?這個技術太高端了吧。” “阿邁瑞肯那邊的研究,好像說就是依靠一階材料,來製造強湮滅力場,我特別關注過,好像依舊是以疊加力場技術來製造,所以說,他們是走錯了方向?” “方向肯定錯了。” “那豈不是說,格魯姆湖計劃,550億美元全都打了水漂……” 湯建軍聽著大家的討論,也沒有糾正其中的問題。 他們把設計的內容當做了‘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實際上,隻是f射線發生技術,準確的說是‘直流反重力技術’。 現在直流強湮滅力場技術,使用的依舊是高壓混合材料。 這些都是保密內容,自然不能隨便說出去。 但即便是搞錯了內容,也足夠所有人震驚了,他們一時間對於研究更有了信心。 既然已經有了如此高端的基礎,完成核聚變裝置的設計項目,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 會議室裡,表情澹定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p;一個是湯建軍。 另一個就是汪百川。 汪百川的心裡也很驚訝,但他比其他人澹定許多,因為更驚訝的技術他已經見識過了。 這讓汪百川心裡產生了優越感,不由美滋滋想著,“真是小題大做!” “你們這群人,要是知道那種超級武器似的點火技術……別一口氣兒憋不上來……” “驚死了!” 他不知道的是,設計中所謂‘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其實就是‘超級武器技術’。 …… 當核聚變設計組驚訝於‘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時,阿邁瑞肯的高層決策權也在為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的研究爭論不休。 格魯姆湖計劃遲遲沒有成果,讓相關的決策者們感到很被動,媒體輿論上也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加莫夫-沙普利的離任,也沒有能讓事情告一段落,因為他們必須繼續展開強湮滅力場的研究。 是繼續原來的方向,還是尋找新的方向? 一號決策人找來了十幾個專家問詢,得出的答桉可以說南轅北轍,他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論證。” “沙普利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正確。實際情況是,早在一階鐵發現前,王浩的團隊就已經製造了強度超過7.5倍率的強湮滅力場。” “他們先是製造了高強度的場力,然後才發現了一階鐵。” “我們想跳過製造場力的階段,但根本就沒有理論支持,那些專家學者們意見也根本不統一……” “但是我們現在怎麼做?” 其他人都可以隨意進行討論,但一號決策人必須要做出決策,最好是短時間內就做出決策。 這就是他的工作。 如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就會被認為沒有能力。 現在早已經不是幾年前,強湮滅力場不再隻是科技探索,而是真正牽扯到了高端技術,而且牽扯到了很多重量級的領域。 比如,材料。 材料是最重要的科技領域。 強湮滅力場能支持升階材料,讓超導技術、鋰電池、高端合金等方向有了蓬勃發展。 現在還牽扯到了能源。 雖然他們不看好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但最少種花家可以投入進行論證設計,說明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已經趨近於穩定和完善。 而他們…… 連強湮滅力場都沒有製造出來! 在經過一係列討論以後,一號決策人確定了三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繼續支持格魯姆湖計劃,隻不過要對於計劃進行修正,不能單純依賴升級材料。 第二個方向就是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存在很大差距,但他們至少能製造出強湮滅力場,隻要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能掌握最基礎的技術。 第三個方向就是試著和種花家合作。 這個方向是最不被看好的,因為種花家沒有任何理由和他們合作,也不可能平白的分享技術。 不過一號決策人認為,還是應該給對方壓力,不讓對方輕鬆舒心的發展。 所以他們馬上和種花家的高層聯係,並對外宣稱希望能夠加入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 這是真實想法。 所有的機構、國家的判斷都差不多,他們認為種花家的核聚變研究大概率不會成功。 但是,加入核聚變項目有益無害。 他們能從中了解一些技術和設計問題,順便探究一下王浩團隊掌握的高端強湮滅力場技術。 同時,輿論公式也開始了。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表示,“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情,代表著人類能源的未來,必須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增加實現的可能。” “湮滅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研究……” “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上,各個國家應該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共同構建地球美好的未來……” …… 阿邁瑞肯發起的輿論攻勢,看起來是很浩大,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 別說是種花家、王浩團隊了,阿邁瑞肯想重回國際湮滅理論組織都遇到了阻礙。 雖然他們沒有表示退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但卻停止了對組織的資金支持,‘第二期’的五十億美元沒有到賬不說,還撤走了絕大部分學者,轉而專攻格魯姆湖計劃。 現在阿邁瑞肯再想重新加入,自然就會有一係列反對的聲音。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 第一次會議結束以後,各個小組快速進入到工作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因為設計組才剛剛成立,後續又有不少新人到來,他們來了以後就驚訝的發現,工作似乎已經開始了。 各個小組都忙碌個不停。 新人們甚至沒有時間適應環境,到來的第一天就給安排了工作。 王浩則相對清閑一些。 他已經完成了主框架的設計,後續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完善細節,但研究上來說,總是會有事情找上來。 這天,汪百川和鄧林山一起找過來。 鄧林山是計算機組的負責人,計算機組的先期工作是製造一個模擬係統。 核聚變裝置的模擬係統,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對內部等離子體的模擬,等離子體的問題和常規運動不同,有著各種各樣‘難以琢磨的行為’。 其計算會牽扯到不穩定性、湍流等方程。 這一類型的方程,都是高難度的偏微分方程,絕大部分隻能做近似計算,模擬就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鄧林山的能力很強。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設計工作,而且是負責人之一。 現在製造計算機模擬係統,也直接拿來‘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做參照。 鄧林山是這麼想的,可真正投入工作並和汪百川討論一下氘氘反應的能量問題後,他就發現連開頭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氘氚反應變成了氘氘反應。 其次,反應環境是高強度的反重力環境。 最後,點火方式大大改變。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反重力環境下如何實現點火,反應又是如何展開的。 這還怎麼模擬?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