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波,至關重要,這個世界還有公平可言嗎?(1 / 1)

最新網址: “F射線覆蓋的範圍足夠大!” “如果內置能源強度更高,覆蓋的範圍就會更大,低軌道衛星都會在射程之內。” “現在又保證了精準度……” 廖建國的話音裡滿是期待。 王浩點頭肯定了F射線組的成果,但對廖建國所說的‘衛星武器’,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覆蓋範圍確實很高,但說起衛星武器,如果有衛星從頭頂經過,你們確定能用F射線擊中嗎?” “這個……” 廖建國頓時有點兒尷尬,他說道,“還是要大型雷達基站配合的,我們單獨肯定無法瞄準。” “現在雷達技術有這麼高端?電子係統可能也跟不上吧?” “應該……沒有吧……” 廖建國說著有些鬱悶,他當然很清楚所說的‘衛星武器’,也隻是理論上能實現而已。 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最關鍵就在於雷達和電子係統。 F射線覆蓋範圍超過了三百公裡,但並不是說,就能夠擊中三百公裡高空的衛星。 能覆蓋和能擊中是兩個級別的概念。 這就像是發射導彈一樣,高端導彈的彈頭上往往裝配著追蹤性能的電子係統,但導彈也不是直接命中目標,而是存在一個偏差的範圍。 F射線比導彈的要求高太多了。 導彈爆炸覆蓋的範圍很大,隻要偏差範圍小於爆炸覆蓋範圍,導彈就可以說是很精準了。 F射線打擊目標隻是一個點,隻偏差一點點都不會有效果,想要擊中高空中的衛星就實在太困難了。 這主要是因為雷達和電子係統跟不上。 現在國內最先進的雷達係統,叫做相控陣雷達,是一個龐大的雷達基站,專門兒用於監測100公裡以上高度的衛星,可以用來跟蹤大量低軌道的衛星,完善太空監測體係。 相控陣雷達,公開的數據也隻能檢測100公裡以上的衛星,換個角度來理解,也就是超過100公裡就很難監測了。 另外,監測,也隻是監測。 從監測、跟蹤到計算軌跡,再到電子係統做出反應,以及即時發射F射線,整個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偏差,都不可能直接擊中衛星。 這主要是因為衛星的目標太小,而且速度實在太快了。 衛星想要圍繞地球旋轉,首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常規的衛星每秒能運行8公裡以上。 所以,哪怕隻有0.01秒的偏差,到太空的時候,偏差距離都能夠達到幾百米。 現在也有能夠擊中衛星的導彈技術,但整個運轉體係是非常復雜的,首先就需要太空中的監測衛星去進行跟蹤,隻有持續不斷的跟蹤目標,才能夠精準的計算出軌跡。 另外,發射的導彈也要有鎖定目標的電子係統。 換句話說,導彈到達太空中以後會開啟電子係統,再運轉動力係統修正軌跡來擊中目標。 “想要精準的擊中衛星,實在是太難了。”兩人談了一陣技術以後,廖建國嘆氣的說道。 王浩道,“也不用氣餒,我們一直在研究新技術。” “現在的雷達技術確實做不到,從地麵兒精準的跟蹤高空中的衛星,但技術是在不斷提升的。” “一階波,擁有更強的速度和穿透力,如果能完善一階波雷達技術,就能讓雷達技術獲得巨大提升。” “到時候,再配合電子係統,F射線就真能作為‘衛星武器’使用了。” 廖建國用力抿抿嘴,嘆氣道,“希望吧。” …… 在軍用科技方麵,雷達技術已經拖了後腿。 空艦係列飛行器受到雷達技術水平限製,開啟隱形護罩以後,也隻能保證最基本的通訊功能。 F射線,作為衛星武器使用,也受到雷達技術的限製。 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不管威力再強的武器,都必須能夠擊中目標才有威懾力,否則就隻是雞肋而已。 所以沈會明團隊的研究,受到了來自多方麵的關注。 沈會明團隊的研究還是很順利的,利用湮滅力場實驗組提供的大量新型材料,他們很快就完善了一階波接收技術。 這項技術發布出去,絕對會引起國際大震動。 一階波可不是主動製造才有,湮滅理論的天文物理內容,認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高階波。 比如,黑洞以及其他存在強湮滅力場的星體,一直不斷地在釋放高階電磁波以及宇宙射線。 人類之所以沒有發現過一階波,是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的技術,若是有了這項技術,就可以製造大型一階波接收雷達,不斷接收來自宇宙中的一階波信號,到時候,天文物理方向上,可能會迎來巨大的突破,幫助人類更加清晰的認識宇宙,也能幫助湮滅理論徹底在天文物理站穩腳跟。 不過牽扯軍事用途的技術,肯定不會輕易公開。 王浩關注的是一階波的製造,他們有兩種製造方法,一種就是激發輻射,也是最開始研究出的方法。 另一種就是利用‘棕金’的反射特性。 ‘棕金’製造出來以後,就一直在被研究,最開始是發現反射一階光波,後來則發現反射一階波也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高頻波和低頻波無法反射。 “這很可能是因為能量問題。” “反射波存在頻率區間,我們實驗過很多次,不管是高頻波還是低頻波,大部分能量都被直接吸收,反射的量很少,也不是一階波。” “可能和內部原子特性有關。” 沈會明說道,“不過,我們對於原子的研究很少,也隻能簡單的推測。現在我們正在用其他方法,實驗是否能利用棕金製造出電波。” 王浩聽罷點頭道,“也和環境因素有關。在強湮滅力場環境下,利用普通的一階材料,常規手段就能製造出一階波。” “你們的研究是在常規環境下,常規環境,自然製造出的是常規波。” “隻不過,湮滅力場環境,局限性太大了。” 沈會明搖頭說道,“我們也隻能在常規環境做研究,下一步就是做各種實驗,我們有好多的方向,但這個研究有些碰運氣。” “是啊,碰運氣!” 王浩說的嘆了口氣,他不喜歡碰運氣式的研究。 這樣的研究不一定會有結果,但現在的問題是在於,一節波發生技術的研究沒有理論支持,連方向都找不到的情況下,隻能不斷的進行實驗嘗試。 他留在實驗組幾天時間,隨後就返回了西海大學。 丁誌強回來了。 丁誌強一直負責核工程項目的工作,他代表的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湮滅力場實驗組,負責對接致密材料技術,還帶領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強湮滅力場薄層對材料的影響問題”。 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核聚變設備內部的強湮滅力場薄層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存在於材料內部,肯定會不斷對材料造成影響。 那麼強湮滅力場薄層,是否會影響到材料的性能、壽命,也是很重要的研究內容。 丁誌強的工作完成的不錯。 他們從理論以及實驗角度出發,不斷做論證進行研究,還改進了抗壓材料技術,大致方法就是在材料內部,添加一層一階α鐵合金材料,α鐵的特異性會產生抗磁化效果,就會降低強湮滅力場對於抗壓材料的影響。 王浩找到丁誌強以後,就聽他單獨做工作報告,隨後給予了肯定和贊嘆,“乾的不錯!” “你已經忙了很久了。” “這段時間,就先休息一下……” “嗯!” 丁誌強麵帶笑容,很用力的點頭。 他的計劃也是這樣的,好不容易離開核工程項目組,回到了西海大學,自然要多休息一段兒時間。 在忙碌了很長時間以後,他也有足夠的理由進行休息。 玩玩遊戲、輕鬆休閑…… 生活多美好! “最好能休息一年、兩年,什麼時候休息到不想休息了,什麼時候,再去工作……” 丁誌強美滋滋的想著。 他的想象還存在於腦海中的時候,就聽到王浩認真說道,“你回來的也剛剛好,我正準備進行一個研究,你也參與一下……” “啊?” “陳蒙檬,海倫也會參加,這個研究很重要啊!”王浩滿是期待的說道,“你出去工作那麼長時間,我也趁著機會看看你有什麼提升。” “……” 丁誌強扯著嘴角滿臉苦澀。 很快。 王浩召集了研究組的成員,並說起了新的研究內容,“一階波。” “我希望能從理論方向上,去論證一階電磁波。一階電磁波肯定和微小能量粒子的升階有關。” “如果把電磁波看成是粒子態,那麼它的直接表現,就是微小粒子,也就是光子的升階。” “我們從棕金反射一階波的特性著手進行研究……” 王浩耐心說了起來。 其他人都很認真的在聽,他們對於研究內容非常感興趣。 之前他們論證過元素升階的幾種性態,包括α、β以及β-,三種性態的升階元素,都各自有其特點。 現在則是研究一階波。 從粒子態角度上來看,一階波可以看做是光子的升階,而王浩做過光子架構的論證。 現在就可以看做是光子架構論證的升級版。 …… 王浩詳細說了一下研究內容以後,就讓大家回去找資料並進行思考了。 研究的過程大致就是這樣。 在確立研究內容後,每個人去找資料、進行思考,再召開會議進行討論,看是否能有什麼進展。 每個人都對研究很積極。 丁誌強除外。 丁誌強甚至都沒仔細聽內容,他就想著自己能夠抽時間休息一下,完全沒想過能在研究中做什麼貢獻。 他已經夠累了! 在核聚變工程組,帶領一個小組做研究,還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回想起來都很頭疼。 丁誌強都不知道自己怎麼堅持下來的。 現在終於回到了西海大學,自然要放鬆的休息,而不是繼續投入一項新的研究中。 “做研究?” “簡直是浪費生命啊!” 丁誌強長嘆一口氣,趕緊打開手機遊戲玩了起來。 陳蒙檬拿著一堆資料走過來,把資料放在桌上以後,疑惑的問道,“丁誌強,你怎麼玩起遊戲了?” “我才剛回來,休息一下。” 丁誌強鬱悶的說道,他忽然想起了什麼,馬上道,“對了,蒙檬姐,還沒恭喜你獲得諾貝爾獎。” “謝謝。” 陳蒙檬不在意的點了下頭,就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拿出資料仔細看了起來。 丁誌強繼續玩兒起了遊戲,好半天才就氣氛很怪異,記得之前的時候,陳蒙檬要比他清閑的多,有時間就在看手機娛樂。 現在…… 做研究? 他滿是疑惑的走過去,發現陳蒙檬確實是在看資料,頓時好奇的問道,“你怎麼做起研究了?” “怎麼了?” 陳蒙檬抬起頭說道,“當然要做研究,王老師不是說了嗎?讓我們都認真想想……” “這個研究很重要啊!” “我覺得,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新科技方向上,升階波的研究就是下一階段的關鍵。”她坐正了身體,認真道,“你想啊,湮滅力場,已經被研究的很透徹了,而新材料,和力場強度直接相關。” “那麼理論方向,還能有什麼?當然是一階波。” “物質和波,都很重要。” “我們對於物質、常規的技術,研究的很多了,而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陳蒙檬說的很認真。 丁誌強則用力扯著嘴角,好半天嘟囔了句,“這不像你啊……” “怎麼?” “難道是因為拿了獎?” 陳蒙檬不在意的扭過頭,繼續看起了資料。 丁誌強說起‘拿獎’,頓時也感到非常鬱悶。 他其實非常羨慕陳蒙檬。 同樣作為王浩老師的學生,他一直覺得自己和陳蒙檬是一類人,都是那種不喜歡努力的人。 他一直希望過上輕鬆的生活,結果陳蒙檬很輕易的實現了。 陳蒙檬是王浩的助理,有時候會很忙碌,但王浩老師一直到處跑,她並不會跟著到處走,工作有時候就會很輕鬆。 最重要的是,她不需要花費大量腦細胞在研究上。 這太令人羨慕了! 問題就在於…… 陳蒙檬一直過著輕鬆的生活,還靠著博士時期的研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己呢? 他一直很努力的做研究,每天花費大量腦細胞,參與了各種各樣的研究項目,結果到現在什麼獎也沒有。 這個世界,還有公平可言嗎?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