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點火?放鞭炮?專家:隻要有1點常識,就不…(1 / 1)

最新網址: 這次的核聚變點火實驗確實讓人感到緊張。 核聚變的點火實驗並不是第一次做,但原來都是核聚變爆炸實驗,就是在空曠地帶像是釋放氫彈一樣,遠遠的進行點火爆炸。 實驗地點附近不會有人員存在,即時檢測也是自動設備,或者爆炸以後再過去收集數據。 現在就不一樣了。 核聚變的點火地點是在復雜裝置內部,裝置附近會預留工作人員,附近一公裡範圍內會有不少人。 很多參與實驗的人都要留在周邊,他們需要近距離的控製設備、收集數據,需要完成很多的工作。 核聚變反應控製不住,發生了爆炸,必定會是非常重大的事故。 如果有這種情況發生,核聚變的設計肯定是存在某種重大缺陷,研究可以說已經失敗了。 當然了。 點火實驗肯定會盡量降低發生爆炸的可能性,附近也會有很多安全措施,來盡量保證人員的安全。 比如,周邊修建了防空洞,加裝了超過十米厚度的鋼板以及防輻射材料,正常情況下,爆炸不會波及到防空洞,裡麵的人員相對還是安全的。 另外,就是點火過程。 點火實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反應材料的濃度會一點點增加,最開始完全達不到理論上的持續反應標準。 F射線的強度也是持續增加。 最開始的點火實驗,就是最低的材料密度以及最弱的f射線,後續再慢慢增加射線的強度,直到正常發生反應。 下一步就是增加材料的密度。 F射線強度,依舊是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到反應發生為止。 然後,再下一步。 每一次增加氘氘材料的濃度,都會是一次全新點火實驗,也會收集各種各樣的反應數據,檢查內部材料和設備等情況,直到反應能在裝置控製下持續進行,點火實驗也就等於成功了。 這個過程最低會持續一個月時間。 …… 在點火實驗開始前兩天,高層決策人團隊過來視察,前來的大領導有好幾個,徐老師也隻是其中之一。 這次的實驗太重要了。 點火實驗可以說是控製核聚變工程最重要的部分,能夠實現點火並控製反應,就說明項目最後會取得成功。 其他問題相對就都是小問題了。 如果點火實驗不能完成,項目自然就等於是失敗了。 多數人對於點火實驗的觀點和湯建軍一樣,尤其是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的專家,他們都認為點火實驗會進行很長時間,也是研究最耗費時間的階段。 也許需要三年、五年,也許是十年、八年。 前者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後者的情況出現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點火實驗不順利,不用說發生大爆炸的情況,即便隻是內部反應控製不住發生爆炸,都會損壞內部的裝置和設備。 比如,內部的磁場材料、抗壓材料、密封材料。 比如,外層的磁場裝置、下方的高壓電路。 等等。 每一部分的損壞都是非常重大的問題,很多都需要拆解設備進行更換,還需要重新進行論證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點火實驗就是碰到問題、解決問題。 其實就像是一個精密裝置進行調試,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碰到問題就需要想辦法去解決,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航空發動機。 國內自研的太行航空發動機,從設計到製造都沒用幾年時間,但後續的調試完善用時超過十年,製造了好幾臺樣機,最後才正式裝備到飛機上。 航空發動機是精密設備,設計製造過程還有國外的發動機作為參考。 核聚變裝置也同樣非常的精密,牽扯到底層的超導電路、湮滅力場、高強度螺旋磁場,再加上劇烈的核反應,有多復雜就可以想象了。 另外,核聚變裝置還沒有任何可參考的目標。 工程組是製造一個全新的裝置,自然有很大可能碰到一係列的問題。 湯建軍接待領導團隊,就在介紹著設備情況,以及製造中碰到的各種問題,但領導組顯然對於技術類的問題不感興趣。 他們更關心的是很直接的問題。 比如,安全。 “點火實驗一定要注意安全。” “安全是最重要的。” “這裡的每一個科學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要保證每一個人的安全。”徐老師說完這句話,還特別補充道,“尤其是王院士。” “王院士有多麼重要,就不用多說了吧?湯院士,不管你們的工程項目技術怎麼樣,我們的要求就是隻有一個,王院士是不能出問題。” “能做到吧?” 湯建軍立刻點頭,“我們肯定保證王院士的安全,你們就放心吧……” 徐老師是這麼說的,其他領導也是這麼說的。 在領導們的印象裡,核聚變控製實驗是非常危險的,他們自然擔心會出現問題,即便整個工程項目加在一起,也沒有王浩一個人重要。 所以他們不斷強調保障王浩的安全。 這讓湯建軍感覺很鬱悶,同樣是院士,受到的重視差太多了。 從頭到尾就沒有一個領導說,“你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哪怕隻是安慰性的說一句也好啊? 湯建軍隻能這麼想,“我都60多歲了,是個老院士,也沒什麼貢獻。” “死就死了……” 他搖搖頭,還是繼續說了起來,“點火實驗並不是一次性的,我們的計劃是一個月達到爆破濃度標準。” “爆破標準也隻是貼近爆炸性的程度,發生大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 “基本不用太擔心。” 領導團隊很快見到了王浩。 王浩和湯建軍說的話類似,也是說起“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最開始的實驗就隻是低濃度的標準,是否能實現點火的不一定。” “我們肯定會重視安全問題。” “如果研究一切順利,很快就能達到濃度標準,到時候才可能會有一點兒危險……” 這天正好要召開內部會議,領導團隊就在場進行旁觀。 在會議上就能看得出來,每個人對於點火實驗表現的都很激動,他們參與的可不是普通的項目,而是要見證人類第一次控製核聚變的大型實驗。 同時,很多人也擔心會出現問題。 王浩鼓勵大家說道,“大家不要太擔心,我可以保證設計完全沒有問題,所以不會有大的事故發生。”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的製造過程也很完善。” “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王浩的鼓勵還是很有作用的,他有非常好強的號召力,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給人信心。 接下來他強調的就是各部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切都按照實驗計劃走,隨時上報數據。” “中途出現問題,立刻啟動終止程序。” 終止程序,就是強製乾涉介入,讓內部的反應快速暫停。 他們有兩種終止方案,一種就是加入重離子,重離子會以氣體或顆粒的形式注入到反應內部,它們會和逃逸電子發生碰撞,從而減慢這些電子的速度。 另一個方案和核裂變反應乾涉類似,就是設備中心位置插入很粗的鎘棒,鎘棒會吸收內部反應出現的中子。 當中子數量大大減少的時候,反應自然就會快速暫停。 …… 很快。 項目團隊進行了第一次點火實驗。 當實驗即將到來的時候,王浩就感覺很鬱悶了,他被很多人勸著去了二十公裡外的小鎮。 這個位置和工程基地隔了一座小山。 即便工程基地發生了劇烈的爆炸,短時間不會影響到隔著小山的城鎮。 王浩對於第一次點火根本不擔心,他感覺就像是點個炮仗非要跑出一百米,根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但是其他人都很擔心。 之前每個領導都強調了王浩的安全問題,結果他的安全成了工程基地的重大事務,感覺就像受到了珍稀動物的待遇。 這實在是太鬱悶了。 其他人說的也有一定道理,點火實驗隻是理論上不會出問題,但理論畢竟隻是理論。 萬一呢? 實驗裝置實在太復雜了。 其中有沒有研究透徹的反重力場和強湮滅力場,還有高壓電力、高強磁場等等,復雜體係放在一起什麼都可能發生。 王浩也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影響實驗,他就隻能聽從安排去了遠距離的小鎮。 然後,就是等待。 第一次點火實驗的主要負責人是王燁和向乾生,點火負責人則是F射線實驗組的劉雲利。 向乾生代表的是湮滅力場實驗組,也可以說是代表王浩了。 當實驗即將開始的時候,王燁負責整體指揮,“通電,開啟內部場力!” “報告數據!” 在通電開啟場力時,內部反重力場是很微弱的,強度隻有百分之二十左右,隨後就是開啟外層的高壓磁場裝置。 這時就製造出了薄弱的強湮滅力場。 對比常規F射線發生設備,內外的場力都很微弱,主要就是因為沒有內置熱源,隻有內部熱源開啟以後,場力才會逐漸增強。 下一步就是注入氘材料。 氘材料是直接沖到裝置內部的,沖進去的過程也需要時間,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一個小時左右。 當氘材料的濃度達到標準,各部分重新匯報數據以後,王燁就指揮說道,“點火組準備!” 下一步就是劉雲利的工作了。 劉雲利負責F射線組,他們的小組位置距離反應裝置十公裡左右,目的是保證F射線組的安全。 即便反應裝置發生問題,也不會影響到F射線實驗組。 用於點火的F射線發生設備,是早已經校對過很多次的,F射線釋放路徑就隻有厚重的泥土和材料。 裝置外層則都是一階材料。 F射線並不會對裝置運行造成影響。 在F射線釋放技術以後,裝置外部根本看不出發生了什麼,臨近的工作人員則上報數據說,“外層傳感器顯示,溫度略有所上漲。” “邊緣處提升了0.14攝氏度。” 這個數據聽的讓人直扯嘴角,但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說明反應隻是剛開始就結束了。 最低濃度的氘氘材料,再加上最低強度的f射線,能夠讓反應發生就已經很不錯了。 估計也隻有f射線照射的地方,發生了極為微弱的聚變反應,然後反應就快速暫停了。 很快。 王浩也知道了實驗數據,他朝著旁邊的保鏢吐槽了一句,“我跑了這麼遠20km呀,結果就邊緣提升了0.1攝氏度?” “放個鞭炮,都比這個熱度高……” 即便隻是瞬間的反應,也同樣是發生了反應,點火實驗也就暫停了,各部分會對於裝置內部進行檢測。 當然,基本上不會有問題。 檢測主要還是針對f射線的路徑,看材料是否會收到什麼影響。 王浩也帶著很鬱悶的心情,花了一個多小時回到了工程基地,查看情況來保證萬無一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下一次實驗,則要等到明天了。 “按照計劃來說,估計又是一次放鞭炮……” “不過,也沒有辦法。” “總不能冒險直接加高濃度的材料,但是不是又會讓我跑上一個小時……”王浩覺得應該選個近一點的位置。 二十公裡,太遠了。 其實到了五公裡外的防空洞,就已經非常安全了。 …… 在核聚變工程組進行點火實驗的時候,國外的一些情報機構也知道了消息。 這麼重大的實驗也不可能瞞得住。 阿邁瑞肯的情報部門就對信息進行了分析,但他們並沒有進行重視,多數人看來核聚變工程的點火實驗,會是個持續很長時間的研究。 如果類比的話,和人造太陽項目差不多。 他們可不認為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會一次成功,即便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解決很多問題、研究很長時間才能有結果。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信息,“核聚變工程組的點火,疑似使用的材料隻有氘。” 換句話說,就是氘氘反應。 這條信息讓人震驚。 阿邁瑞肯的情報部門把消息上報以後,高層立刻重視並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分析。 一群專家學者分析的結果是--不可能。 “這肯定是假消息。” “氘氘反應是理論上最完美的聚變方式,但反應需求實在太高了,人類到目前還沒有實現過點火。” “地球上能製造出太陽內部環境嗎?”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隻要有一點兒常識,就不會把這個消息當真……”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