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這次真的是衛星武器了!(1 / 1)

最新網址: 控製核聚變實驗公開成果,引發的輿論以及學術熱度持續火爆。 這是因為控製核聚變的影響太大了。 控製核聚變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技術,也被認為是未來人類能源的主要來源,主要是因為其優勢實在太大了。 比如,核聚變所需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含量非常豐富,尤其是氘元素,可以說是取之不盡。 比如,核聚變發電是能源密集型發電,發電效率會非常大,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地使用需求。 比如,核聚變的反應過程中,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有害物質。 另外,核聚變還有安全優勢,與原子裂變不同,聚變不會產生任何長壽命的放射性核廢料。 等等。 如此高效、可靠的清潔能源,自然會受到廣泛的關注,也必定會對於人類科技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 現在核聚變工程總公司宣布實現控製核聚變,而且是控製對於環境需求更高的氘氘聚變,絕對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 不可思議! 國際學術領域已經沸騰了。 核聚變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參與研究的學者是很多的,好多學者從技術角度去討論,看法主要圍繞‘控製氘氘聚變的難度’。 氘氚聚變相對要低一個檔次高,但控製氘氚聚變已經非常困難了。 最受限製的有兩個方麵,一個就是材料問題,一個就是反應速度的控製,後者相對還容易一些,隻要控製住內部溫度,就可以對於反應速度進行有效控製。 前者,才是最大的難點。 人類科技史發展來講,材料發展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很多的技術方向的研究,究其根本還是材料性能不同。 如果有材料能經受住百萬攝氏度高溫,自然什麼問題都能夠輕鬆解決,根本不需要研究什麼控製技術。 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核聚變控製的研究上,才有各種各樣的設計,托卡馬克裝置也隻是其中之一,是被認為‘最可行的’。 托卡馬克裝置的問題在於‘太過於理想化’,隻要裝置的一個環節出現小問題,就會影響整個裝置的運轉進而變成大問題。 另外,托馬卡克裝置也沒有解決所有問題。 比如,a粒子。 a粒子,是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的氦-4,是輕核聚變的產物,其速度每秒可達兩萬公裡,並帶有正電荷。 當a粒子在介質中運行,迅速失去能量後,並不能穿透很遠,一張薄紙就能夠直接阻擋,處在生物體外部並不構成危險。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a粒子是輕核聚變的產物,不論是氘氘聚變還是氘氚聚變,都會不斷產生a粒子,a粒子就成為了影響聚變反應的‘雜質’,大量堆積的時候就會直接影響到反應進行。 托馬卡克裝置無法解決a粒子問題,換句話說,即便是製造出完善的托卡馬克裝置,內部反應也無法持續進行。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現在公開的成果信息,說明‘反應持續進行了一個月以上’,就說明相關問題全部都解決了。 這實在令學術界感到震驚。 “這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不可能隻是利用湮滅力場技術,就能解決這麼多不相關的問題吧?” “難道他們做了全新的設計?” “怎麼設計?” “我太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了……” “……” 國際學術界都在討論相關的事情,不止是那些研究核聚變的科學家,其他領域的學者也忍不住參與討論。 但不管怎麼說,絕大部分人都相信公開的信息。 一則是因為,如此重大的工程性實驗成功,公開造假的可能性太低了,二則是因為有王浩參與,又加入湮滅力場這項科學新技術。 《環球報》圍繞控製核聚變成果做報道,認為‘人類科技即將取得革命性的進步,並會快速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之前也有很多新興的科技,新興的材料,包括升階材料、超導技術等等,但大多數並沒有普及到民用領域。 民用領域接觸最多的還是一階鋰,也就是磁化鋰材料製造的鋰電池。 國內市場上,高端鋰電池汽車迎來熱賣,還附帶發展到其他領域,包括電動自行車、高端電動摩托車等。 國際市場上,反應相對延遲一下。 但是,國內的車企交付國外的升階鋰電池數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快速占領了一部分高端市場。 這主要還是因為成本。 磁化鋰材料製造的鋰電池,性能能夠輕鬆實現翻倍,但成本可不止翻了一倍,也就讓製造出的產品變得有些昂貴。 電能成本也是個問題。 隨著電動交通工具的大規模普及,國內電價都連續上漲了兩次,充電設施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一些傳統的發達國家,用電成本比用油還要貴一些,再加上升階鋰電池本身的高成本,麵對普通人的銷量自然就會差一些。 高端領域則不同。 比如,像是一些國際著名的車企,會專門製造速度快的高端跑車,使用升階鋰電池能加大輸出功率,讓跑車的加速更快,再加上提升一倍以上的續航能力,自然就受到了著名汽車品牌的青睞。 《環球報》就用‘升階鋰電池’舉例,並分析認為‘科技升級已經開始’,“在實現了控製核聚變技術後,高效、穩定的核聚變發電設施,會給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電能。” “未來能源將不會再是問題,就會影響到科技的方方麵麵,並進一步覆蓋影響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人類的生活也將產生巨大的改變……” …… 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國際能源署。 國際能源署是能源有關的國際組織,他們有一個分支機構叫做核聚變中心,每一年都會舉行聚變項目協調委員會大型會議。 今年的會議在琺國首都舉行。 本來會議內容是很受期待的,因為核聚變中心會分配工作任務,協調各個成員機構進行實驗合作,但尷尬的事情在於,種花家的核聚變工程項目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 這種背景下,所謂的‘聚變項目協調’就變得沒意義了。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於會議非常期待,因為屆時會有種花家科學院聚變物理研究團隊參加。 聚變物理研究團隊的帶隊人,名字叫做張林,是一名核聚變的物理專家,曾經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 但是,張林並沒有參加核聚變工程項目,他隻是作為代表參加會議,主打的還是兩個字-- 宣傳! 在會議開始之前,就有很多學者向張林了解情況,他也說了一些技術性問題,比如說,“我們實現的是氘氘聚變控製,依靠最先進的湮滅力場技術結合托卡馬克裝置做了全新的設計……” “現在沒有到應用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未來可能會,等技術成熟以後。” “加入到研究中?種花家一直歡迎各種人才,但是,是否能加入項目……這個,我決定不了……” 張林知道的也隻有這麼多。 他帶隊前來的目的,就是進行大規模的宣傳,為種花家樹立高端科技形象,並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來種花家工作。 宣傳目的達到了,就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標。 至於會議…… 根本不重要! …… 核聚變工程研究成果帶來的影響,可遠遠不止輿論和學術層麵,國際上不知道有多少的衛星,都已經對準了核聚變工程實驗基地的的中心裝置。 為此,軍方在周邊建立了穩固的防禦體係。 比如,修建了軍用機場,外加各類型防空武器,建立完善的空中防禦體係。 比如,大量的軍隊駐紮,對於每個人員和車輛進行詳細檢查,以便最大程度的保證安全。 甚至,還派來了大型導彈編隊。 種花家對於核聚變工程實驗基地的防衛,就表明了一種態度,“隻要中心裝置遭受外來破壞,就意味著戰爭開啟。” “戰爭的規模不會受到核武器使用限製。” 這是對外的強硬態度。 這種環境下,核聚變工程項目組以及F射線實驗團隊,正準備進行非常重要的實驗-- 核聚變中心裝置的F射線釋放實驗。 “核聚變不止是一項技術”,中心裝置確實符合這句話,中心裝置的內外構造和F射線發生裝置是一致的,就可以實驗在外層釋放F射線。 “一定要保證安全性!” “裝置的穩定是最重要的,可千萬不能因為釋放F射線,導致出現重大事故……” “安全,一定要重視、再重視!” 麵臨如此重大的實驗,領導組都來到了現場,前來的還是決策人之一,他來到以後就不斷強調安全問題。 這是讓人捏上一把冷汗的實驗。 核聚變中心裝置一直很穩定,但若是在外圍磁場裝置‘開個口’,對於內部反應的穩定性就是個挑戰了。 王浩則是讓決策人安了心,“從理論上來說,沒有任何問題。” “我們進行過很多次F射線發生實驗,釋放過程中內部磁場不會受到影響,隻會給開口處增加壓力,但壓力是可控的。” “在裝置設計的初期,我們就已經考慮F射線問題,設計了兩層磁場,一層是應急保護,一層是外圍磁場。” “兩者是一起運轉的。” “F射線隻是強湮滅力場薄層的控製,整個薄層不會受到影響。” 接下來王浩說起了實驗目標,他滿是期待的說道,“如果能夠成功釋放f射線,我們有兩個必須要檢測的數據。” “一個是強度。” “一個是持續時間。” “從理論上來說,釋放的F射線最低會超過五秒鐘,這意味著,它可能會成為打擊衛星的強有力武器。” “強度也很重要。” “更強的湮滅力場能幫助我們了解升階元素、強湮滅力場下的元素變化……等等……” 王浩對實驗非常期待。 然後…… 在實驗開始前,他就被決策人強硬安排到了二十公裡外,決策人自己則繼續待在一線觀看實驗。 這讓他感到非常鬱悶。 決策人的話還停在耳畔,“你比我們都重要的多。如果我出現了什麼問題,後麵還有很多人能夠做我的工作。” “你不一樣。” “沒有人能代替你,所以你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哪怕一點兒點兒風險都不可以……” 王浩感到非常的鬱悶。 他對於實驗期待很久了,結果自己這個實驗負責人被踢出了局外,隻能由向乾生代替做實驗指揮工作。 好消息是,有人和他一起。 是湯建軍。 湯建軍也感覺非常的鬱悶,但想想能和王浩一起‘被保護’,都有點激動哭出來的沖動。 他,終於被重視了! 所以湯建軍的表情是鬱悶加上喜悅,偶爾就失落的聽到通訊對麵的消息,偶爾就不覺笑出來。 王浩和他待在一起,都感覺有些慎得慌。 實驗時間,選在了一個多雲的夜晚,沒有燈光照耀的環境下,周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在向乾生的指揮下,F射線釋放實驗順利進行。 周圍人看到設備上方斜側出現了一條直通天際的黑線,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因為天空是黑漆漆的,黑線到了空中就再也看不到了。 黑線,持續時間很長。 好多人都感覺看了好一陣子,而王浩則第一時間知道了數據,“持續時間,18秒。” 王浩對著通訊工具喊了一聲,“多少?你再說一遍!” “18秒。” “——!!” 王浩放下了通訊工具,和湯建軍對視了一眼,不由嘆道,“這次還真是衛星武器了啊!” 湯建軍用力抿嘴點頭,他也感到非常的激動。 之前F射線作為衛星武器的實用性不高,就是因為一次性很難擊中太空中的衛星,究其原因就是衛星的速度太快了。 即便是精準的把控了衛星的軌跡,但電子係統也是需要反應時間的,哪怕偏差001秒,偏差也會變得非常大。 現在問題解決了。 F射線能持續十幾秒,就可以提前釋放到衛星軌跡前端,就等著衛星自己‘撞上來’。 命中,變得簡單了。 湯建軍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開口問道,“王院士,我記得曾經聽你說過,F射線是可能一直持續的,那麼什麼樣的能量強度,才能支持F射線一直持續?” “這個隻能看實驗。” 王浩道,“如果內部能源強度支持釋放F射線的同時,不影響到支撐湮滅力場,就可以一直持續。” “數據上來說,我個人預估,F射線射線持續三十秒以上,那麼大概率就能一直持續了。” “如果用β元素製造的顆粒性材料,再加上內置一階氘氘聚變反應……大概就能實現吧?”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