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小目標:製造光壓汽車?新決策人:還是要支…(1 / 1)

最新網址: 王浩根本沒有談保羅菲爾-瓊斯的提議,他在聽到內容的一瞬間就否定了,原因就隻有一個-- 風險! 這個研究的風險太大了。 原來的粒子加速研究中,有一個說法是,當物體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運動質量會趨於無窮大。 那麼當粒子的速度超越光速,運動質量自然會達到‘無窮大’。 歐洲的LHC可以將質子束加速到99.9999991%的光速,在這等速度下,粒子的質量已經變為原來的7454倍。 現在已經製造出超越光速的粒子,並證明超越光速的粒子,運動質量也不是無窮大,但同樣的,運動質量也無法簡單用動量定理來計算出來,具體攜帶了多大的能量,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不管這樣的研究是怎樣的,也不可以用湮滅粒子的方式,去看看具體能產生多大的能量。 保羅菲爾-瓊斯的想法是,把粒子加速到幾倍光速的程度,再去進行湮滅粒子實驗,看能製造出多少的能量。 “那等同於自殺。” 王浩做出的判斷是這樣的,“即便中途不出現其他未知的變化,產生的能量也是非常龐大的,所有的實驗設備全部毀滅是最輕的……” “到時候也許還出現一些未知的變化……” “比如,製造出黑洞?” 王浩想一下就直接否定了。 這個研究的風險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類似的實驗還是要在科技足夠發達以後,到其他星球做才比較安全。 假如可能製造出黑洞,實驗想法應該記錄下來,等待未來人類能去往到幾百光年外的地方,到時候再去實驗才比較安全。 地球,太脆弱了! 利用粒子加速器的大範圍強湮滅力場,進行光速測定的實驗就非常適合了,他們之前也做過測量光速的實驗,但無法得到具體的數值。 有了四十米場力覆蓋的通道,測定就會變得非常精準了。 這個實驗一則是要得到基礎物理數值,二則可以為‘光壓發動機’的研究打下基礎。 光壓,聽起來很高大上的科技,實際上,光壓是無處不在的,隻是普通人接觸的基礎物理談及的比較少而已。 光壓就是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對物體表麵產生的壓力。 早在1748年,歐拉就已經指出指出光壓的存在,並在1901年,由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首次測量出來。 人們可以從光的電磁理論或光的量子理論推算出光壓的大小。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做有關光壓的實驗,比如用大功率的光源照射精度高的電子秤,電子秤就會出現數值。 再比如,真空環境下,用強光照射下垂直的錫箔紙,錫箔紙就會出現位置的偏移。 從理論上來說,強光照射環境下,小顆粒所受的光壓可以與所受萬有引力同數量級,正因為如此,彗星在太陽旁經過時,它的塵粒與氣體分子受到光壓的作用,形成彗尾。 光壓的數值雖然很小,但對環繞地球的人造地球衛星來說,時間長了會使它逐漸偏離軌道。 因此,設計人造地球衛星時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 光壓對於恒星也有重要作用。 恒星大都是發光的天體,萬有引力使恒星收縮,而光壓則使恒星膨脹。 當萬有引力大於光壓時,恒星便會坍縮;當萬有引力小於光壓時,恒星便會膨脹,隻有在萬有引力與光壓相等時,恒星才能夠處在穩定狀態。 如今的太陽就處在這種狀態。 光壓是光給出的壓力,自然和光速直接相關,理論上來說,光速和光壓呈現正比關係。 “如果強湮滅力場作用下,光速會大幅度提升,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提升湮滅力場的強度,來降低製造超大光壓所需的環境。” 這就是王浩的想法。 等王浩和田桂林討論了光速的研究後,保羅菲爾-瓊斯、丁誌強也都意識到了,他們頓時都感覺非常的激動。 對他們來說,光壓發動機太有吸引力了。 現在已經有了趨近於製造無限能源的湮滅粒子技術,再加上‘配套’的光壓發動機,空天母艦仿佛近在眼前。 田桂林就很鬱悶了。 他帶著強咧出的笑容,同意了王浩說的‘光速測定實驗’,心裡卻感覺非常的苦澀,“所以,參與實驗的是光學團隊,和高能所沒有關係。” “我們就隻是被‘借用’了設備?” 田桂林在高能所工作了三十多年,他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借用粒子加速器’。 雖然隻是借用有湮滅力場區域的部分,但如此重量級的實驗卻無法參與,還是感覺很鬱悶。 王浩則是對實驗非常期待。 他馬上就聯係了徐華所在的光學物理實驗室,讓他們派出一個團隊過來,看怎麼樣進行光速測定實驗。 四十米,距離已經不短了。 在超越常規光速的實驗測定上,實驗需求就非常精細了,肯定要運來一些高精度設備,實驗準備也需要一段時間。 研究組的其他人,也期待的討論起了光壓發動機問題。 “湮滅粒子實驗那邊,進行了幾次實驗,已經得到了很多數據,我們已經知道了中子速度、湮滅力場強度、溫度等關係。” “雖然還不十分準確,但已經可以做粗略的關係圖了。” “如果再有了準確的光速,我們就能設計進行製造大量光壓的實驗……” “或許不需要一步到位。” 保羅菲爾-瓊斯期待的說道,“直接供空天母艦使用的光壓發動機有點不現實,我們可以定個小目標——” “先設計製造一個,能在地麵上推動汽車前進的發動機,到時候可以叫做光壓汽車……” “這樣就有了技術積累。” 其他人想象一下,把湮滅粒子設備縮小放進汽車裡,再源源不斷的產生光壓推動其快速前進的場景。 丁誌強忍不住嘀咕一句,“你確定,那是小目標?我怎麼感覺比製造空天母艦還要難的多……” …… 光速測定實驗,快速進入到準備階段。 在收到了王浩的信息後,光學物理實驗室馬上派出了團隊過來,帶隊的正是合作過幾次的徐華教授。 光學物理實驗室不是唯一的合作方。 王浩還聯係了沈會明,讓他親自帶個小組過來,研究一下怎麼在加速器通道的一側,製造穩定的一階光源。 沈會明的團隊一直在研究一階波製造技術,他們的目標是用‘簡單的技術’製造出高頻一階短波。 到目前,大目標還沒有能實現。 但是,他們已經可以製造各種頻度的一階波,隻不過過高頻率的一階波還沒有研究通透,製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如果隻是製造穩定的一階強光源,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隻需要幾個大設備放在一起就可以完成了。 現在是實驗,對設備大小的要求自然沒那麼高。 王浩召集了沈會明團隊、光學物理實驗室三方,借用高能所的場地召開了一次實驗會議。 他們快速確定了實驗準備工作。 之後就是各自份工作準備了,有了充足的準備以後,測定光速的實驗再是沒有問題的。 田桂林也參加了會議。 隻不過,實驗和他以及高能所沒有關係,他們隻是借用場地的一方,把粒子加速裝置提供出來,並配合進行相關的指導就可以了。 這也讓田桂林更鬱悶了,他有點理解‘漲房租的房東’了。 房東把商鋪租賃出去,其他人借用商鋪完成了超高的收益,而房東就隻能獲得房租的收益。 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眼紅啊! …… 在光速測定實驗準備過程中,《湮滅物理與理論》發布了新一期內容,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不止是學術界,連普通媒體都關注到了。 高能所發布的成果公告,宣布製造出了超越光速的粒子束,就隻有簡單的一個介紹,其內容卻震驚世界。 首先,否定《相對論》。 其次,否定了爆炸事故中出現反物質。 最後,肯定了湮滅粒子理論。 其影響力已經不限製於學術領域,就連政-治方麵的影響都非常大,因為新決策人上臺以後,一直都在支持反物質的研究。 阿邁瑞肯的新決策人自然也會關注。 高能所的實驗內容對於他們有很大影響,若是發布的實驗成果論文找不到什麼問題,就可以確定爆炸事件中沒有出現反物質,科拉納的研究方向從開始就是錯誤的,而他則是做了錯誤的決策。 當然。 新決策人背後團隊已經想好了說辭,“我們支持的不是反物質研究,‘反物質’就隻是一個代號而已。” “我們支持的是研究爆炸事故中蘊含的科學原理。” “如果它是湮滅粒子,那麼我們研究的就是湮滅粒子……” 學術界當然不這麼看。 科拉納的研究方向,很明確就是製造反物質,而他們所運用的理論也是反物質相關內容,正因為如此,實驗中的計算才會出現偏差,才會導致第二次爆炸事故發生。 如果是湮滅粒子方向的研究,因為沒有完善的理論內容,要做研究就要從基礎開始,實驗需要一步步來,一點點的進行探索,而不像是給與科拉納的支持那樣,直接進行大手筆的實驗。 在國際關注下,《湮滅物理與理論》新一期發布。 一大群的學者都開始研究其內容,上麵有實驗的詳細介紹以及一部分重要數據內容。 那些數據內容足夠說明實驗了。 好多專業人士看的都是數據內容,他們對於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後,很快就得出結論,“這是真正的實驗數據。” “大概率不是假的。” “也就是說,他們確實製造出了超光速粒子……” 這是分析結果。 當然數據造假也是有可能的,但想做到這麼完善是很不容易的,還有就是,絕大部分學者都相信王浩不會‘學術造假’。 那根本就沒有必要了。 在一大通的分析以後,好多學者注意到了結果問題,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他們擁有一種未知的湮滅力場技術,可以製造出大範圍的強湮滅力場。” 另外,還有重要的物理內容,“超光速粒子的動量並不似乎無限,但也要比常規計算的動量大的多。” “這說明《相對論》不是完全被否定,也隻是在強湮滅力場的特殊環境下被限製而已……” 物理學發展的歷史上,也有過類似事情的發生。 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之爭就是典型的例證,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確定萬物以光速為極限的概念,與牛頓提出的“引力理論”是完全矛盾沖突的。 這種矛盾直到廣義相對論提出才有了結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至此,牛頓的“引力理論”受限也成為了物理學界公認的事實,而現在湮滅粒子壓倒了相對論。 強湮滅力場對物理顛覆的背景下,相對論受到限製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一項新的理論,總少不了反對的聲音。 有一些知名的物理學家依舊站出來否定湮滅粒子理論,並聲稱“湮滅粒子理論以及相關實驗是個陰謀”,甚至聲稱‘湮滅理論從開始就是個陰謀’、“一切都是假的,包括所謂的一階材料、空間飛碟”。 這種說法還得到了一些民眾的支持。 當然,極少數的聲音代表不了全部,媒體的輿論則是一邊倒,“現在已經能確定,《相對論》一部分被否定了!” “和湮滅力場有關的物理中,《相對論》並不適用!” “高能所製造出超光速粒子,湮滅粒子理論被驗證,爆炸事件是湮滅粒子產生的。” “或許,湮滅粒子會成為前沿科技的新方向!” 學術界都是這麼看的。 這倒是和新決策人背後團隊擬定的‘臺詞’不謀而合,他們正準備借用這一套說法來應付新聞記者。 但是,想真正研究可不容易。 新決策人連續詢問了幾個科學顧問,得到的結論是,“湮滅粒子技術,我們要一點點的研究,從理論論證開始?” “另外,技術不達標,最重要的是區域性湮滅力場技術?” “而區域性湮滅力場技術,很可能就是直流湮滅力場技術……所以,我們要返回來,重新支持恩波利-庫博?” “……”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