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超快研發進度,1口氣6種材料方案!(1 / 1)

最新網址: 來到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以後,王浩並沒有做任何多餘的事情,直接就進入了研究工作。 他對欒永尚說明了情況。 欒永尚才終於知道他們和反重力中心的合作項目,是研究符合‘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新型材料。 之前欒永尚見到過‘光能磁化發電’,但也隻是幾個字的表述而已,具體情況就完全不清楚了,他的級別還是有點不夠,甚至不知道湮滅力場實驗組的存在,現在他知道了項目具體情況,才明白,研究是和光壓發動機的‘光轉電’技術有關的。 這讓欒永尚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興奮,心裡不由感嘆,也怪不得王浩親自來金屬實驗室。 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的光壓發動機項目,可是國際上的熱點話題,一種遠超人類現有科技的太空發動機技術,竟然真的投入到研究中,聽起來就非常的不可思議。 欒永尚帶著震驚和興奮,給王浩一行人介紹起和項目相關的幾種復合材料研究,尤其重點介紹了TG-315。 “TG-315,是我們利用幾種一階元素混合配置出來的,按照反重力中心的要求,新材料要有導電性能,盡最大可能的減少電阻,還需要帶有場力下的磁化效果,並且用於光能轉化……” “我們計劃了好幾種方案,針對其中的兩種進行研究,但因為一階材料有限,有幾個方案還沒有實施……” “送去的三種材料都使用了鈦銀合金,還有矽元素化合物。” “材料配比都是根據經驗得出來的,另外還有幾個方案……” 欒永尚認真介紹著。 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屬復合材料,復合材料是將不同性質的材料組分優化組合而成的新材料。 這種材料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理性質不同的材料,以所設計的形式、比例、分布組合而成,目的就是保持各組分材料性能的優點,還能通過才能性能的互補和關聯,獲得單一組成材料所不能達到的綜合性能。 光磁化發電技術所需要的材料,必須要擁有強磁化、光轉電、導電性能強以及耐高溫等特點。 這些特點綜合在一起,顯然不是單一種材料能夠達到的。 復合材料恰恰能夠實現。 王浩仔細了解過以後,又跟著參觀了實驗室的操作間,隨後搖頭道,“你們把實驗的研究資料都拿過來,我們詳細的研究一下。” “這次我們來的目的就是以TG-315為基礎,一起合作研發一種更符合技術需求的材料。” 他說完補充道,“放心吧,欒教授,研究的所有經費都由反重力中心負責,你們隻管放心的投入。” 這是必須要強調的。 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就隻是個省級的科研機構,他們每一年劃撥的經費是非常有限的,好多項目都需要國家科研基金會撥款。 和反重力中心的合作項目,需要用到好多種一階材料,正常內部購買價格都讓人頭皮發麻。 王浩說了經費問題,就直接打電話給了湮滅科技公司,讓他們送過來十幾種研究需要的一階材料,然後就和其他人一起研究資料。 …… 欒永尚找來李國偉和孟爭,讓他們給王浩的團隊講解資料,自己則回了辦公室‘冷靜’一下。 現在發生的事情讓他有點緩不過來神,王浩突然就來到了實驗室,然後就快速確立開啟材料研發項目。 這快速跳過了好多的步驟。 即便所研發的材料非常重要,但還是覺得太快了,他們隻是材料實驗室,光能磁化發電技術是需要實驗驗證的。 “也就是說,王院士是投入到材料研究中。” “至於材料檢測,估計是讓反重力中心那邊進行,他則是主導材料研發,但怎麼就直接來了這裡呢……” 欒永尚用力拍拍腦袋,覺得自己已經搞不明白了,就乾脆不再去多想,王浩院士想做什麼配合就好了。 他很快感受到和王浩一起做研究的好處。 首先,就是材料。 第二天的時候,湮滅科技公司就送來了一批一階材料,其中包含十幾種金屬材料,包括碳、矽、硫等單質材料,還包括氫、氧等氣體材料。 這一批材料送到實驗室,看的研究員們眼都紅了。 別說他們是否能夠買到這麼多一階材料,即便能夠直接購買,也沒有那麼多的經費。 “要幾千萬吧?最少……” “那幾種氣體材料根本是買不到的。” “碳、硫也買不到!” “這些都是禁售材料,隻提供給那些大型機構,而且數量非常有限……” 從運送過來的材料來看,欒永尚也知道王浩的決心,他是一定要在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解決問題的。 在材料運送過來以後,實驗並沒有直接開啟。 王浩一行人依舊在研究實驗資料,參與TG-315的研究員們也在圍著實驗資料轉,他們主要就是幫忙做講解,也會進行一定的分析。 在完全弄懂資料以後,王浩就組織召開了一次研究會議,參與的研究員分列兩側坐好。 一則是欒永尚、李國偉,孟爭等人,他們代表的是金屬復合材料實驗室。 另一側是王善慶、張春利等人,他們代表的是反重力中心(光能磁化發電技術團隊)。 王浩讓每個人針對材料研究發表看法,主要還是金屬材料實驗室的一方,有了大量的材料製造實驗資料以後,他的靈感值已經提升到超過80點,再加上會議上的一些收獲,靈感值快速超過100點。 在會議進行完畢以後,他就使用了靈感值,找到了提升材料性能的方法。 下一步,就是交代工作了。 王浩沒有再詢問其他人的意見,而是直接交代要在哪些工序上進行改善,隨後就讓實驗室準備研製新材料。 很快。 三天時間過去了。 新材料終於製造出來,王浩就讓王善慶、張春利,帶著材料返回了湮滅力場實驗組。 那裡可以進行材料檢測。 為了能更快的進行檢測,王浩還讓軍方配合利用飛機運輸,材料被送到西海機場以後,就利用直升機運到了湮滅力場實驗組。 王善慶、張春利,也快速投入到了工作中。 第二天的時候,新材料檢測結果就出來了,王善慶帶著興奮報告說,“在1120攝氏度,新材料的光轉電效率依舊超過百分之20!” 這個結果比TG-315的性能增強了很多。 欒永尚就站在王浩的旁邊,他聽到了結果也感到很興奮,“王院士,TG-315隻有960攝氏度,一下子提升了160度!” 他非常驚訝和興奮。 欒永尚已經對光能磁化發電技術有一定了解,自然就知道這項技術對於材料的要求有多麼高。 以往的經驗來說,類似的高要求去研究復合材料,想有明顯的成果,絕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 現在的結果顛覆了認知。 他們就隻是提供了實驗資料,然後召開了一個簡短的研發會議,然後就開始交代新材料的製造工作,接下來製造出的新材料,性能就有了大幅度提升? 這個過程簡直不可思議! “難道復合材料的研究,還有什麼竅門嗎?” “怎麼到了王院士手裡就這麼容易?而我們,研究了一輩子的復合材料,都沒有找到什麼明確的規律?” 欒永尚苦笑的搖頭。 復合材料的研究當然也有理論,也有一定經驗可參考,但不管是理論還是經驗,真到了實驗製造階段,往往是沒有效果的。 復合材料的研究,或者說,任何領域材料的研究,都是90%以上的運氣再加上10%的理論經驗。 顯然,理論經驗的作用並不明顯。 在運氣非常好的情況下,沒有理論經驗也能夠研究出高性能的材料;隻有理論經驗,缺少運氣的情況下,即便投入再多的經費、再多的精力,最終也可能是一無所獲。 現在欒永尚看著結果,就隻能感嘆一句,“王院士,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感到疑惑的是,王浩的臉上並沒有什麼興奮,甚至還帶著一點不滿。 他小聲問道,“王院士,數據不是有很大提升嗎?” “提升還是太小了。” 王浩搖頭道。 “一下子提升160度還小……”欒永尚滿臉不理解,繼續問道,“王院士,你一直沒有說我們的研究目標是什麼?” “嗯~” 王浩想了一下,說道,“溫度數據最好是兩千度以上,光能轉化率要明顯超過30%。” 他補充道,“其實最初,這個技術並沒有轉化率的要求,但用在光壓發動機上就必須要求轉化率,否則就會製造太多無用的熱量。” “太空上,散熱是個大問題。” 欒永尚明白了。 太空中散熱確實是個大問題,當初在真空環境的時候,依靠的大多都是輻射散熱。 如果處在封閉的空間中,散熱的難度就會更高。 王浩繼續道,“發電不一定要在封閉的空間,但如果是純粹的熱量就會讓物質溫度不斷上升。” “所以,我們對材料的溫度要求,最好是超過兩千度。” “這個數據才能保證溫度平衡。” 溫度平衡,也就是製造熱量和散熱達成一種平衡,導體以及其他物質的溫度就不會再上升。 這時,李國偉忽然開口道,“王院士,要求兩千度確實太高了。材料承載溫度是有上限的,新材料的熔點也隻有1500攝氏度,如果是兩千度,肯定會融化成液體,溫度再高,其中的硫化物就會氣化。” “這種新型復合材料,要保證磁化特性,有些元素並不是一階,不可能保證每一種原材料都有高熔點……” “要求兩千度,就需要融化後的液體材料依舊擁有光轉電性能。” 李國偉是以平淡的口氣說出來的,他是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但聽在其他人耳中就像是在質疑王浩。 欒永尚頓時不滿的瞪了他一眼。 孟爭也推了他一下。 王浩則是聽的滿臉欣喜,他收到了係統提示的靈感提升,頓時認真道,“李教授,你繼續說。” “啊?” 李國偉愣了一下。 他也意識到剛才的話不妥,還以為王浩會很不滿,結果卻讓自己繼續,他想了想還是硬著頭皮道,“我是這樣想的。” “想讓材料在液體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光轉電的性能很容易,但要維持導電性能就太難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添加一種液態活躍金屬,比如,鋰元素。” “鋰元素的熔點很低,但它的外層電子非常活躍,就能讓材料在融化的狀態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繼續保證電子高活躍性……” 等李國偉說完以後,王浩肯定的點頭,“有道理啊!李教授,你這個想法實在太好了。” 他確實非常高興。 李國偉的想法一下子讓靈感值提升了‘45點’,就能確定是正確的方向,他馬上召集其他人一起進行研究。 很快。 新的材料製造方案出臺。 他們在新材料方案中,添加了一階鋰元素化合物,還討論了添加鋰元素化合物的工序。 下一步就進入到實驗製造。 時間又過了三天,第二種新材料製造出來,馬上被運送到了湮滅力場實驗基地,讓王善慶團隊進行檢測。 這次的檢測和上次不同。 上一次檢測的材料是一種高熔點的固體,隻需要加工成薄片,放置在場力中就能進行檢測。 現在的新材料中,有一種成分的熔點很低,加熱到過千攝氏度時,一部分就融化為液體,材料的性態就會變得很不穩定。 王善慶、張春利就想了一個方案,是利用抗高溫的透光管來承裝材料,然後再放置到場力中進行檢測,而抗高溫的透光管,可不是直接就能拿到的,需要等待合作工廠進行製造。 “王院士,那邊說最少要等一個星期。” 王善慶做了報告。 王浩很清楚不可能第一時間檢測,倒是沒有太在意,李國偉的想法讓他們找到了新方向。 有了新方向以後,靈感值就在不斷地提升。 這也讓新材料製造進入到高產階段,王浩召開了幾次研究會議,就製定了六種新材料製造方案。 現在就剩下等待了。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