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1杯茶詹,不同態度(1 / 1)

第三十四章一杯茶詹,不同態度   穆真是一個非常講究和挑剔的人~~   他對這些吃穿住行的東西,是非常注意的!   對於這樣一個人,在這些方麵特別注意的,而且她也是會讓自己有享受的人~~   宮裡煮茶,可是細節步驟繁復:   不僅僅要烹調凈俱、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而且還需要絲竹管弦和鳴,配上字畫陳設,更甚至花道,焚香凈氣等等事項也是會加上的。   穆真認為:   《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   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   “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   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的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   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   東晉杜育作《荈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涉及擇水、選器、酌茶。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今浙江一帶)的甌或碗中飲用。   總之,漢魏六朝時期的飲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內飲用。   隋唐時期起,泡(淹)茶法新起,舉凡粗、散、末、餅茶皆可泡飲,有加蔥、薑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   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薑、桂、椒、酥等佐料,由於陸羽的批評和煎茶法的勃興,已不普遍。   中唐以後,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頂多加點鹽調味。   五代宋時期飲茶最流行的是點茶法,連北方的遼國也受其影響。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見。   穆真對這些東西研究的是非常透徹的!   可是.......   在這個碩大的公主府,在這兒可全給精簡了——就隻有點輾碎了的茶餅加鹽,真是太簡陋了。   所以,穆真這麼挑剔的人,是絕對不會喝的,故而他拿起後,聞了聞,就已經決定不會再碰一口。   至於穆軒,他至少也是會在戰場的人,有時候的確不能挑剔這一點。   至少從這茶盞來說,可以看出眼前的這個“妹妹”也是常年在軍營中得人,更甚者可以說,她其實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   所以,五皇子很喜歡這種類型的人,也想得到的這樣的人。   想著想著,五皇子穆誠,自然就開始品了幾口茶盞。   雖說,這杯茶比不上皇室的牌麵,也比不上家中茶藝師精心炮製一番,但是它的樸實,感動著每一個參過軍,打過前線的人。   秀華低著頭,飲著自己府中的泡製的茶湯,倒是也怡然自得。   完全不察他們兩人的嫌惡和他們的計劃。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軍營裡,能在天冷時喝上熱水就已是萬幸,哪來的閑情逸致講究煮茶?   備注:   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轉碗搖香。有詩雲:“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正所謂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狀態轉碗搖香後的湯花完全不同,總體湯花分為和諧型與不和諧型,其實這也是對人當下狀態的反應。   煮茶-茶藝的一種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歷代茶藝精華、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陸羽為傑出代表。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唐皇宮每年4月也舉辦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門寺地宮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銀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據《農業考古》雜誌主編陳文華介紹,中國人在散茶沖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許多人曾依據《茶經》等文獻中的記載復原以陸羽煮茶法為代表的唐代茶藝,但大多是以文學家的想像展開的定性研究,主要體現表演價值。此次茶葉專家們以科學實驗為基礎,首次對唐代餅茶和陸羽的煮茶法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研究和成功實踐,這在茶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